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8 13:2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概括周恩来在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阅读、自学、知识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受情境——观点展现——结论与评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重组知识,形成历史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
【重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
难点: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问题导学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周恩来不同时期的照片)今天,老师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心目当中的“完美男神”。看屏幕上的照片,有同学能猜出我的“完美男神”是谁吗?(周恩来)对,周恩来不仅英俊潇洒,而且才华横溢,在外交场上更是魅力四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努力之下我们取得了哪些重要的外交成就。
讲授新课
内外形势(背景)
新中国成立,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2.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现外交孤立,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采取封锁和禁运等敌对行动。
二、突出成就
1.成就一:新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在新中国成立的一年时间里,就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通过教材中的“相关史事”,了解中苏建交简况: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为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2.成就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国家,新中国在积极主动展开外交活动的时候,我们特别重视搞好与邻国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外交原则,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完成下表,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
通过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历久弥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不是淡化了,而是历久弥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历久弥坚”,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今的积极意义。
3.成就三: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通过教材后面的“知识拓展”,简单了解日内瓦会议的情况:1954年4月至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会上进行了积极的外交努力。会议最终就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从而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的紧张局势,巩固了中国南部边界的安全。会议期间周恩来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成就四: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通过历史短剧,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万隆会议的概况:
时间:1955年
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中国代表:周恩来
提出方针:“求同存异”
意义:进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着重分析“求同存异”方针:
“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性质、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发展道路
“同”:共同的遭遇:都曾经受到殖民主义的压迫
共同的愿望: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三、原因分析
通过与近代屈辱外交对比,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
1.政治上:中华民族实现了真正的独立;
2.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个人因素: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杰出的外交智慧。
通过“故事欣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周恩来的外交智慧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次,周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这个美国记者仍不死心,继续出难题:“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记者又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道:“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知识小结:
一 一条外交新政策
二 两个国家表敌友
三 三国总理齐声明
四 四字方针万隆定
五 五项原则促和平
本课必背知识点: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记忆,落实本课基本知识。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亚非万隆会议:(1)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2)方针: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3)作用:促进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课堂练习:
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C )
A.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B.对外开放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对内改革
2.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不包括( C )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一团和气解决所有争端
D.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最典型范例是( A )
A.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D.与苏联建交
4.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与苏联等17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D.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