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 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 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8 13:2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89990010706100 18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
课题
18 科技文化成就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道法
年级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过程和方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难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哪些过程?
(2)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有何意义?
(3)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导入新课
当今中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也极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推进是不可小视的。
你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你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哪些改变吗?
学生齐读诗歌,体悟情感。
倾听,思考

渲染气氛,放松学生心情。
引出主题,吸引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
2.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
3.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4.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出示两弹爆炸示意图,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请列举两弹一星情况。
教师总结: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请简介当时的代表科学家。
教师提示:邓稼先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读理论物理,不到两年便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谢绝了恩师的挽留,毅然回国。
1958年开始主持核弹研究。在飞沙走石的戈壁,经过8年的艰苦奋战,终于研制成功原子弹和氢弹。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小组讨论: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
教师总结:反映了我国的科技实力,体现了我国在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中的前沿地位;显著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及综合国力,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美国加紧反华的背景下,对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意义深远。
出示863计划倡议人图片,请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请简介“863计划”
请简介“973计划”
教师总结:1997年我国制订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展开研究。
(3)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教师总结: 1945年,美国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加快了世界大战结束的步伐,也拉开了核竞赛的序幕;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从战争废墟上刚刚站立起来,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麦克阿瑟甚至扬言要在中朝边境建立“核辐射带”……
  中国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盾牌。
(4)拓展延伸:
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
(5)小知识:你知道什么是导弹吗?
教师总结:按射程远近分为近程(小于1000公里)、中程(1000~5500公里)和远程或洲际(5500公里以上);导弹按照装药分,可分为常规导弹,核导弹;按发射点和目标分,有地地导弹、地空导弹、空地导弹、空空导弹、潜地导弹、岸舰导弹等,等。
出示神舟发射图片,结合教材探讨:
(1)请列举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
教师提示:新材料、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如: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2)什么是航天精神?
教师总结:中国航天员有一句感人肺腑的话:“从加入航天员大队那天起,我们就时刻准备着,把一个民族的飞行轨迹向大气层外的茫茫太空延伸。”他们始终抱定一个信念:“登上飞船,我们是飞天勇士;走下飞船,我们是普通一兵。我们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但是这支队伍中不能有特殊的军人!”
目标导学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请介绍杂交水稻的培育情况。
小组探究:“籼型杂交水稻”培育和推广的意义。
教师总结:现实意义: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重要的问题。民以食为天,杂交水稻增产效果显著,对解决中国粮食的需求问题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3)链接现实: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给了你哪些启示?
教师总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磨砺坚强意志,自觉艰苦奋斗;科学研究应面向生产、生活,关注国计民生。
出示青蒿素图片,引领学生结合教材分析:
请介绍青蒿素研制的概况。
教师总结: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目标导学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出示毛泽东题词图片,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请概述“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
请列举当时的代表作品。
教师总结: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请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情况。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总结:第一、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其意义就在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第三、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5)链接生活:
我国科技文化的巨大成就为青少年带来哪些启示?
教师提示:从小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开拓创新的意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
学生齐读并理解学习目标
学生朗读教材,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探讨。
学生看图,借助教材回答:“原子弹”研制成功:1964年10月16日;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学生根据所知,列举如: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勋……
学生简述,如: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建议下,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并且因为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而得名“863计划”。
学生尝试回答,如:严峻的现实迫使新中国的领导人不得不考虑研制自己的原子弹。
学生根据所知,回答,如:导弹是“导向性飞弹”的简称,是一种依靠制导系统来控制飞行轨迹的可以指定攻击目标。
学生根据所知,列举,如: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
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执行与天宫一号的首次和第二次自动空间交汇对接任务 ;
学生根据理解,回答,如:坚韧不拨的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等。
学生读图,简述: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学生汇报,如:世界意义:联合国把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生读图,简述为: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学生简述:1956年,毛泽东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学生根据所知列举: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学生畅谈认识,如: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
学生分析回答,如:学习科学家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
明确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通过读和小组交流,初步感知本节主要内容,便 于下面教师进行讲解。
通过展示两弹的爆炸情况示意图,使学生形象生动的感受到当时的情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出当时的代表科学家以及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等知识。
通过典型人物图片展示,定当气氛,引出863计划和973计划,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我国科技发展情况。
通过拓展延伸及小知识展示,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增加知识量。
在介绍科学领域成就的环节,通过大量展示实物图片,使学生形象生动的感受科技成就,增强知识的趣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即时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联合国颁奖图片,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的意义。
通过链接现实环节,由书本知识,升华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升华主题。
通过毛主席题词,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引出当时的代表作品及作者等知识。
链接生活,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复习巩固
1.1964年10月,某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题目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国(???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D.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
2.下列“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中,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发射第一颗装核弹头的地地导弹 ②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③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④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③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④①②③D.③②①④
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下列人物中,对该成就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
A.魏源 B.焦裕禄C.袁隆平D.邓稼先
4.下列哪一项成果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变成了现实(  )
A.书本 B.电视C.报纸D.计算机网络
5.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成功发射是在(??? )
A.1964年B.1970年C1999年D.2000年
以组为单位,分析思考问题,并以组为单位交流。
通过复习巩固环境,检测本节课的教与学内容。
课堂小结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升华。
板书
知识导图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