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祝福》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祝福》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8 18:0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祝福》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
作者简介
真正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鲁迅
创作背景: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
小说常识: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
情节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学习目标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校准字音】
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课文探究】
情节——内容———— 写作顺序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课文探究】
倒叙: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祝福【课文探究】
祥林嫂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立春之日,丈夫死了
孟春之日,被卖改嫁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
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春天在哪里?
初到鲁镇: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低,易于满足
再到鲁镇: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精神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第三次相遇:悲惨遭遇,内心受到摧残,精神麻木
作用:表现了人物的质朴与忠厚,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
思考: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躲避被卖

不愿二婚

向封建迷信低头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明确:抗争是自发的,但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研读人物形象之鲁四老爷
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直接描写:
身份、思想、行为
侧面描写:
书房
(中堂、对联、书籍)
1、和“我”见面时大骂新党
他保守、反动,反对改革与革命,维护封建旧制度
2、书房陈设的描写
点明了他的身份——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从而揭示了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
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
一、行动描写
1、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给了婆婆。
2、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滔箩“平平安安的被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
作用:突出被压迫的祥林嫂的凄苦,可怜
作用:一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滔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残忍冷酷的嘴脸跃然纸上。
二、神态描写
三次“皱眉”
初到鲁镇
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猜测可能是“逃”出来时
再进鲁镇
败坏风俗
形象:思想迂腐、顽固保守
三、语言描写
“可恶!然而......。”
“可恶!”
“然而......。”

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麻烦

祥林嫂私自逃走礼教不容,婆婆带走理所应当,也表现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卫老婆子”先荐后劫

像祥林嫂这样勤劳的劳动力不容易得到
形象: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
人物定位:封建礼教的忠实走狗。
研读人物形象之四婶
三次断喝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作用: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暴露出她虚伪冷酷的嘴脸。
研读人物形象之“我”
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不满黑暗现实,但又软弱和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研读人物形象之柳妈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奚落态度。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结果适得其反。
受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毒害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理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丁玲
研读人物形象之鲁镇人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
他们也是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他们的态度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一起逼死了祥林嫂。
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柳妈、众人以及“我”,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都影响了祥林嫂,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受封建伦理道德、礼教思想的驱使,致使祥林嫂成为愚昧、吃人的封建礼教思想的牺牲品。
罪魁祸首:
“吃人”的封建礼教
1、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从一而终
2、
秩序
男尊女卑
三纲五常
3、
三从四德
4、
祭祀
清白、圣洁
5、
迷信
鬼神、阴司、灵魂
贞节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环境描写之社会环境
第一次:描写鲁镇上的“祝福”情景
揭露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第二次: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情景
写出鲁四老爷凭着封建礼教一步一步逼死祥林嫂
第三次:描写“我”的感受和“祝福”景象
祥林嫂的死和鲁镇祝福的祥和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也与开头首尾呼应,使小说更加完整。
环境描写之自然环境
灰白色的、钝响、幽微
阴暗压抑,透露出作者的反感与贬抑
渲染了祥林嫂的悲剧气氛
阴暗、烟霭、乱
暗示鲁镇沉闷压抑的氛围
衬托“我”纷乱的思绪
似乎、沉寂
鲁镇人们的无情
衬托“我”的悲凉心情
毕毕剥剥的鞭炮、
团团废物的雪花
借雪的猖狂,讽刺了统治势力的强大,暂时的得意,更含蓄地道出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一样的命运。深化了主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故事的气氛
2、烘托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
5、深化作品主题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祥林嫂

鲁四老爷
四婶
柳妈
鲁镇人
典型环境
鲁四老爷的书房
“祝福”景象的描写
群众的反应
人物与环境(人)的相互作用
人物
环境(人)



嘲笑

不承认

说不清
死掉
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1、“祝福”是祥林嫂悲剧中的重大事件,体现以事件命名的特点。
“祝福”为题的含义
2、“祝福”的环境揭示了神权在祥林嫂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揭示礼教“吃人”的本质。
3、在“祝福”的祥和气氛中祥林嫂死去,这种对比更能突出小说的批判主题。
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