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盐 化学肥料综合测试题(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盐 化学肥料综合测试题(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3-08 11:3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第十一单元 盐 化学肥料》综合测试题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下列物质的名称和俗名相对应的是(  )
A.碳酸钙—纯碱 B.氯化钠—食盐
C.碳酸钙—小苏打 D.氧化钙—熟石灰
2. 下列物质① 空气、 ②硫酸、 ③氧气、 ④硫酸钠、 ⑤ 水、⑥氢氧化钠、⑦天然气、⑧生铁、⑨碳酸钙,对其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混合物:①⑥⑦⑧ B.酸:②④ C.氧化物:③⑤ D.盐:④⑨
3.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
A.氢氧化铜和盐酸溶液 B.碳酸钙和盐酸溶液
C.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D.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
4化学肥料和农药对农业的高产丰收具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KNO3是复合肥料
B.残留农药可通过农作物转移到人体中
C.熟石灰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化肥能提高粮食产量,施用越多越好
5.下列鉴别化肥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A.用观察法可鉴别氮肥和磷矿粉
B.用闻气味的方法可鉴别碳酸氢铵和氯化铵
C.用加硝酸银溶液的方法可鉴别硝酸钾和氯化钾
D.用加入熟石灰研磨的方法可鉴别硫酸铵和氯化铵
6.下列有关盐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盐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B.盐类一定含有氧元素
C.氯化钠溶液能导电,说明其溶液中一定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D.某盐中加入稀盐酸能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盐一定是碳酸钠
7.(2017长沙)下列盐的用途中,错误的是(  )
A.用含亚硝酸钠的工业盐制香肠 B.用碳酸钙做补钙剂
C.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 D.用碳酸氢钠做焙制糕点的发酵粉
8. 现有下列试剂供选择:①石灰水;②食醋;③食盐水;④纯碱溶液;⑤烧碱溶液。为了检验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应该用到的试剂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⑤ D.③④
9.盐酸溶液中含有H+,能使石蕊溶液变红。在滴有紫色石蕊的稀盐酸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下
列物质,溶液仍为红色的是 ( )
A.CaO B.NaOH C.Na2CO3 D.AgNO3
10.下列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NaCl→KNO3 B.Na2CO3→NaOH
C.NaOH→Cu(OH)2 D.HCl→HNO3
11.下列各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且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A.CO2与MgCl2溶液,产生白色浑浊
B.Mg(OH)2与稀H2SO4,没有明显现象
C.MgO与稀H2SO4,白色固体溶解
D.CuSO4溶液与MgCl2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12.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错误的是(  )。
选项 物质(杂质) 选用试剂及操作
A CaCO3(CaCl2) 加水,将固体溶解后过滤
B Cu粉(Fe粉) 加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C KCl溶液(MgCl2) 加适量NaOH溶液,过滤
D CO2气体(水蒸气) 将气体通入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13.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加入到足量的水中,最终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NaOH、NaCl、KNO3、MgCl2 B.NaOH、Na2CO3、NaCl、H2SO4
C.NaCl、Na2SO4、AgNO3、HNO3 D.FeSO4、NaNO3、KCl、HCl
14.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中,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A.Na2SO4、NaNO3、NaCl B.H2SO4、NaOH、NaCl
C.Na2CO3、CaCl2、HCl D.Ca(OH)2、NaOH、BaCl2
15下图是某同学鉴别NH4HCO3、NH4Cl、KCl三种化肥的过程,其中试剂甲和乙分别可能是( )
A.甲为熟石灰,乙为稀盐酸
B.甲为水,乙为氢氧化钠溶液
C.甲为氢氧化钠溶液,乙为水
D.甲为稀盐酸,乙为氯化钠溶液
填空题(共2小题,15分)
16.(9分)现有生活中的下列物质,请回答有关问题:
(1)纯碱属 (填“酸”“碱”或“盐”)类,其水溶液的pH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
(2)上述物质中含碳酸钙的是 (填序号);?
(3)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
(4)我们的胃液中含有盐酸,它有助于消化,但胃酸过多会引起
胃部不适。有时可以用小苏打治疗,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工业上可利用上述物质中的_______(填溶质化学名称)溶液与石灰水反应制取氢氧化钠,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_______。
17.(6分) 某复合肥的部分说明书如图所示。请回答:
(1)从肥效的角度看,共有_______种有效元素。
(2)该复合肥的有效成分之一是尿素[化学式为CO(NH 2)2],
则尿素中碳、氧、氮、氢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
(3)一袋该化肥至少含P2O5_______kg。
(4)从“注意事项”看,该复合肥料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写一种)。
三、实验题 (20分,共2小题)
18.(11分)仓库中有一包氮肥的包装标签模糊不清,有同学进行了以下探究:
(1)操作③用玻棒搅拌的目的是  。
?(2)请完成下表(已知AgCl和BaSO4是难溶于水和酸的白色固体):
假设和现象 判断和化学方程式
a 若现象I为无氨味 则样品中不含 ????????????? (填名称)
b 由操作②现象判断 该样品一定含有 ????? 离子.
c 若现象Ⅲ为白色沉淀,现象Ⅳ为无沉淀 则样品中含有  ???? (写名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d 若现象Ⅲ为“无沉淀”,现象Ⅳ为白色沉淀 则样品中含有 ? ????????????(写化学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若现象Ⅲ、Ⅳ都无现象,则该氮肥可能是 (写化学式);若操作②现
象为无气味、现象Ⅲ、Ⅳ无现象,则该氮肥可能是   (只写一种)。
(9分)实验室中的试剂一般要密封保存,否则可能会与空气接触而变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一瓶未密闭的KOH固体,对其成分提出以下假设,并完成了实验探究。
假设1:只含KOH; 假设2:含KOH和K2CO3; 假设3:只含K2CO3
(1)成分中可能含有K2CO3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回答)_________。
(2)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_________,说明假设2
或假设3成立。

①“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______检验
②“固体A”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③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能力题(10分)
20.(10分)保险粉(化学式 Na2S2O4)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用途,Na2S2O4 在碱性溶液中稳定,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极不稳定;在 NaCl 存在下,Na2S2O4 在水中溶解度显著下降。Na2S2O4 制备流程如下:
(1)反应Ⅰ的原理为:Zn + 2SO2 == ZnS2O4,该反应类型为 。
(2)反应Ⅱ为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操作a的名称为 。
(4)滤液中含有 Na2S2O4,为使 Na2S2O4 结晶析出还需要加入少量 NaOH 的原因是______
_____,加入 NaCl 的
原因是 。
计算题(10分)
21.实验室用过量的稀盐酸和大理石制取CO2,取50g反应后的滤液,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测得滴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质量的关系曲线如右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生成沉淀的最大质量是______g。
(2)开始加入碳酸钠溶液至10g时,还没有沉淀的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计算原滤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BDDDD 6-10:CAADA 11-15:CCBCA
填空题
16.(1)盐 大于 (2)③④ (3)NaHCO?3
(4)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5)碳酸钠 Na?2?CO?3?+Ca(OH)?2?=CaCO?3?↓+2NaOH
17.(1) 3 (2)1:1:2:4 (3)2.5 (4)易潮解 受热易分解
三、实验题
18.(1)使样品充分溶解
(2)a. 碳酸氢铵 b.铵根 c.硫酸铵 (NH4)2SO4+Ba(NO3)2==BaSO4↓+2NH4NO3
d.NH4Cl NH4Cl+AgNO3==AgCl↓+NH4NO3
(3)NH4NO3 尿素
19.(1)2KOH + CO2?=== K2CO3?+ H2O?
(2)有气泡产生
①过滤 ②CaCO3 ③将碳酸钾完全反应,防止对接下来的实验干扰
CaCl2 + K2CO3 == CaCO3↓ + 2KCl
四、综合能力题
20.(1)化合反应 (2)2NaOH + ZnS2O4?== Zn(OH)2?↓+Na2S2O4?? (3) 过滤
(4)NaOH 溶液显碱性,Na2S2O4?在碱性溶液中稳定
降低?Na2S2O4?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其产率
五、计算题
21.(1)5 (2)Na2CO3 + 2HCl== 2NaCl + CO2↑ +H2O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