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62张PPT )+教案+导学案+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62张PPT )+教案+导学案+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8 12:08:4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学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赵匡胤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长远地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影响。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
赵匡胤
(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
开封
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
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
先南后北
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
中原和南方
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解除
禁军
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
无发兵
之权;还经常
调换军队
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
分化事权
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
文臣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
通判
,以分知州的权力。(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
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
中央集权
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皇权
大大加强。
知识点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
武将
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
文官
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
抑制武将
、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文臣统兵
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
主持军务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科举制
。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
读书风气
,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
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的文治局面。
3.作用: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
尚武轻文
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
兵变政移
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知识点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的
政治风气
因循保守,
行政效率
低下。在边疆战事中,北宋
屡战屡败
,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由于
官僚机构和军队
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
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
土地兼并
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变法时间、人物及目的:
1069
年,宋神宗任用
王安石
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
经济、军事和教育
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
富国强兵

3.变法内容: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投法
征收投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限制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賦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野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4.变法结果:变法
收到一些成效
。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5.变法失败:
(1)失败标志: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2)失败原因:①变法触犯了
大官僚、大地主
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②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且新法实行过于急进。宋神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
【合作探究】1
从这两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北宋的统一有什么特点?
【答案】
北宋并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出现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合作探究】2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那么宋太祖采取什么方法实现统一的?有何意义?
【答案】
①方针:"先南后北"。
②意义: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合作探究】3
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归纳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答案】
【合作探究】4
结合五代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
【合作探究】5
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
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合作探究】6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②变法都得到王权的支持;③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④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勢力的利益,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调整。
(2)不同点:①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局不同:前者成功;后者失败。
【动动手】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一、选择题:
1.(2018·山东青岛)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

A.李世民
B.赵匡胤
C.赵构
D.朱元璋
【答案】B
2.(2019年山东青岛)《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武将专权
D.重文轻武
【答案】D
3.(2019年山东菏泽)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答案】A
4.“自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文中的“真龙天子”指的是(  )
A.
宋高祖赵构
B.
宋太祖赵匡胤
C.
宋真宗赵构
D.
宋真宗赵匡胤
【答案】B
5.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
A.
陈桥驿兵变
B.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C.
唐末农民战争
D.
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
【答案】B
6.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  )
A.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
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
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
D.
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答案】A
7.
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  )
A.
分化事权
B.
减少数量
C.
限制自由
D.
使用亲信
【答案】A
8.
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
分解宰相权力
B.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
分散知州权力
D.
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答案】C
9.
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文轻武政策
C.
重武轻文政策
D.
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B
10.
“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
A.
隋炀帝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元世祖
【答案】C
11.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
A.
西周
B.

C.
唐朝
D.
北宋
【答案】D
12.
以下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
各州府设通判
C.
削弱相权
D.
镇压黄巢起义
【答案】D
13.
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
①防止和杜绝了唐末五代以来武将跋扈和兵移政变局面的出现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
③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④使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冗多,出现财政危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14.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下列有关这一方略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践扈弊端的重现
B.
造成轻视军事建设的后果
C.
主要特点是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D.
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答案】B
15.唐宋元明清,是大家都熟悉的朝代,但是在这种说法中也淹没了一些其他的历史朝代,比如和宋朝并立的辽和西夏。那么在唐朝和宋朝之间也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段时期是(  )
A.
南北朝时期
B.
三国时期
C.
春秋战国
D.
五代十国
【答案】D
二、史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三
如下图。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答案】(1)重文轻武政策。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做人莫做军、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可知,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2)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答案】(2)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解析】(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宋朝统治者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
【答案】(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作用: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多元导入
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多元导入】
【新知导学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交流点拨】
【课堂小结
回归目标】
【课堂达标
巩固反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建立
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赵匡胤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长远地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影响。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教师讲授历史小故事:《黄袍加身》,进行课堂导入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基本史实。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北宋的建立
1.结合所学,进行知识回顾。
2.教师讲述:北宋的基本情况。
提示:(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结合“五代十国形势图”和“北宋形势图”分析归纳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那么宋太祖采取什么方法实现统一的?有何意义?
(1)展示图片:
(2)分析归纳:
①方针:"先南后北"。
②意义: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2.结合下列史料,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1)展示材料:
材料一
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朝”。二者互相率制,皇帝直接掌提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
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
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美,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成果。
①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到,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②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③经济上: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合作探究】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归纳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4.教师结合五代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文臣统兵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2.阅读教材,分析归纳重文轻武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提示;
(1)概况: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2)影响: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多媒体出示问题:宋朝重文轻武造成的影响和弊端?)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
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弊端: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
②将不专兵,兵无
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③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4.小组合作探究: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提示:
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王安石变法: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提示: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教师提问;变法是什么时间开始的及人物。
提示: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教师接着提问:变法有何目的呢?
提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小组合作探究:变法的主要内容及结果怎样?
结果: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5.小组合作探究: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失败标志: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2)失败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②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且新法实行过于急进。宋神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6.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提示: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②变法都得到王权的支持;③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④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勢力的利益,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调整。
(2)不同点:①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局不同:前者成功;后者失败。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代。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重点是识记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示。因为本课采用了强烈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强与弱的反差,使其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误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2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部编版
七年级下
情境导入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学习目标
1.了解北宋的建立及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
2.掌握宋太祖统治的措施,以及重文轻武的国策;
3.正确评价重文轻武政策。
4.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史实。
自主学习
【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基本史实。
宋太祖
赵普
自主学习
陈桥驿

先南后北
中原
禁军
分化事权
文臣
通判
转运使
自主学习
文臣
科举制
五代十国时期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的
因循保守,
低下。在边疆战事中,北宋
,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由于
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
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
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变法时间、人物及目的:
年,宋神宗任用
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
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

政治风气
行政效率
屡战屡败
官僚机构和军队
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
土地兼并
1069
王安石
经济、军事和教育
富国强兵
自主学习
3.变法内容: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投法
征收投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限制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
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賦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
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野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自主学习
4.变法结果:变法
。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5.变法失败:
(1)失败标志: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2)失败原因:①变法触犯了
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②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且新法实行过于急进。宋神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
收到一些成效
大官僚、大地主
自主学习
后周
陈桥驿
重文轻武
科技发达
文化昌盛
武将专权
禁军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907亡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南唐
吴越


南汉
南平
北汉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北方战乱多
南方相对安定
知识回顾
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新知讲解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相关史事
从这两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北宋的统一有什么特点?
北宋并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出现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合作探究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那么宋太祖采取什么方法实现统一的?有何意义?
(1)方针:
"先南后北"
(2)意义: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新知讲解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君臣密谈、谋划天下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知识拓展
唐末五代,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1
3
2
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原因
阶段小结
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
(1)军事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到,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
——范祖禹《范太史集》
新知讲解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相关史事
(2)政治上: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措施:
①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新知讲解
(2)政治上:
在地方: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②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到州县长官。
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3)经济上:
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新知讲解
材料研读
项目
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军事
中央
地方
削弱相权,宰相下设副宰相若干人,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派文臣担任知州,设通判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设置转运使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建立禁军定期换防;
【合作探究】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归纳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
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加强了皇权
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局面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削弱地方力量,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结合五代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重文轻武的政策
新知讲解
1.文臣统兵格局形成: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官担任要职,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牵制,统军的指挥权严重束缚
文臣统兵格局形成
知识拓展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材料研读
相关史事
新知讲解
2.科举制改革和发展:
(1)概况: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2)影响: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的文治局面。
识图学史
范仲淹
包拯
欧阳修
宋朝名将:
新知讲解
3.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
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合作探究
启发: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新知讲解
王安石变法
1.历史背景: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3.变法目的: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时间人物: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主要内容: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投法
征收投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限制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
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賦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
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野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新知讲解
4.变法结果:
新知讲解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5.变法失败:
(1)失败标志: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2)失败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②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且新法实行过于急进。宋神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王安石像
合作探究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②变法都得到王权的支持;③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④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勢力的利益,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调整。
(2)不同点:①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局不同:前者成功;后者失败。
合作探究
(3)认识:
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



×

×
知识拓展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由于宋太祖是武将出身,通过兵变夺取政权。因此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大量重用文臣的现象。“重文轻武”是北宋政治的一大特点。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给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而且,北宋并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同时并存的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北宋的命运如何,我们下节课继续了解。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王安石
变法
背景
时间、人物
结果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谢谢观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同步训练
(原卷版)
一、选择题:
1.(2020
年湖南怀化)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朝(

A.重文轻武
B.等级森严
C.商业繁荣
D.休养生息
2.(2020
年山东德州)
北宋时期,
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
200
人。
其中文臣出身者
162人,
武将出身者
39
人。
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

A.藩镇割据
B.民贵君轻
C.休养生息
D.重文轻武
3.(2020
年四川内江)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出现统一趋势时,
赵匡胤和他的后继者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他建立的朝代及其建立时间、
建立者所属民族,
搭配正确的是(

A.元朝——960
年—汉族
B.元朝——961
年—蒙古族
C.北宋——960
年—汉族
D.北宋——961
年—蒙古族
4.现在校园园中的“礼物”(左图),
它的设计来源于于宋朝的长翅帽(右图)。
宋朝出现这种特定服饰是(

A.为防止官员上朝时交头接耳
B.服饰结构发展令核化、
域仪化的象
C.为了区分官员和平民的身份
D.宋朝官员为了防疫需要而采取的措施
5.(2020
年山东临沂)
中国人民银行于
1988
年发行中国杰出历史人物金银纪念币一套。
该套金银币共有
1金
4

5
枚金银币,
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其中那
1
枚金币如图所示。
该图中历史人物的主要功绩是(
)
A.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
B.奠定了北宋社会发展的基础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使北宋与西夏边界贸易兴旺
6.(2020
年山东泰安)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
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
即使他们都贪浊,
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建立刺史制度
B.分化事权,
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取消行中书省,
设立三司
7.(2020
年山东济宁)
宋真宗曾赋《劝学》:
“男儿欲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密前读。
”这反映出宋代选拔人才主要依据(

A.科举成绩
B.道德表现
C.门第高低
D.血缘亲疏
8.(2020
年四川乐山)
制作时间轴有助于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如图中①处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清朝
9.(2020
年安徽)
北宋中期,
蔡襄指出:
“今世用人,
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
文士也;
近侍之臣,
文士也;钱谷之司,
文士也;
边防大帅,
文士也;
天下转运使,
文士也;
知州郡,
文士也。
”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10.(2020
年贵州黔西南)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改革和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
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影响主要表现在(

A.发展了商业经济
B.调和了民族关系
C.造就了文治局面
D.活跃了市民生活
11.(2019甘肃武威中考)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12.下列有关北宋建立的相关史实,表述错误的是(

A.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B.北宋是在后周的基础上建立的
C.北宋以开封为都城
D.北宋最终实现了对全国的再次统一
13.宋太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采取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办法,其主要目的是(

A.缓和文官与武将的关系
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交流
C.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局面
D扩大中央政府统治区域
14.宋太祖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废除知州,地方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15.多数谚语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宋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说明当时社会(

A.重武轻文
B.重视科学
C.重文轻武
D.重视商业
16.(2019江苏常州中考)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民贵君轻
D.重文轻武
17.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

A.开支过多
B.土地兼并
C.水利不兴
D.生产过少
18.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
A.免役法、青苗法
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中期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材料二
宋代进士,登第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间题及宋代的解决措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代进土“待遇远较唐代为优”的表现。
(3)综上所述,宋代采取了哪一治国政策?这一政策有何积极影响?
20.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太祖)召赵普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据史料回答,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2)史料中的“太祖”指的是谁?太祖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3)宋太祖的这些措施对宋朝产生了什么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同步训练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20
年湖南怀化)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朝(

A.重文轻武
B.等级森严
C.商业繁荣
D.休养生息
【答案】
A
【解析】考查点:
北宋的统治。
解题思路:
据“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等信息可知,北宋读书人地位高,
军人的地位很低,
表明宋朝重文轻武。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抑制武将,
提升文官地位。
A
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B
错误;
宋代商业经济发达,
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C
错误;
休养生息是指大动乱、
大变革之后王朝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
恢复生产,
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
错误。
综上故选
A。
2.(2020
年山东德州)
北宋时期,
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
200
人。
其中文臣出身者
162人,
武将出身者
39
人。
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

A.藩镇割据
B.民贵君轻
C.休养生息
D.重文轻武
【答案】
D
【解析】考查点:
宋朝重文轻武政策。
依据题干“北宋时期,
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
200
人。
其中文臣出身者
162
人,
武将出身者
39
人。
”从而得出宋朝重视文官。
结合所学知识,
为了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
采取抑制武将、
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D符合题意;
唐朝中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
A
不符合题意;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B
不符合题意;
为了巩固统治,
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
不符合题意;
故选
D。
3.(2020
年四川内江)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出现统一趋势时,
赵匡胤和他的后继者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他建立的朝代及其建立时间、
建立者所属民族,
搭配正确的是(

A.元朝——960
年—汉族
B.元朝——961
年—蒙古族
C.北宋——960
年—汉族
D.北宋——961
年—蒙古族
【答案】
C
【解析】考查点:
宋、
元政权建立。
解题思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960
年,
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
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宋,
赵匡胤为汉族人;
1271
年,
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忽必烈为蒙古族;
本题答案为
C,
排除
ABD。
4.(2020
年湖南郴州)
2020
年复学后出现在校园园中的“礼物”(左图),
它的设计来源于于宋朝的长翅帽(右图)。
宋朝出现这种特定服饰是(

A.为防止官员上朝时交头接耳
B.服饰结构发展令核化、
域仪化的象
C.为了区分官员和平民的身份
D.宋朝官员为了防疫需要而采取的措施
【答案】
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宋太祖赵匡胤发明了宋朝官帽“长翅帽”,
其原因是宋太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
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
评论朝政。
选项
A
符合题意;
BCD
项与题意不符。故选
A。
5.(2020
年山东临沂)
中国人民银行于
1988
年发行中国杰出历史人物金银纪念币一套。
该套金银币共有
1金
4

5
枚金银币,
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其中那
1
枚金币如图所示。
该图中历史人物的主要功绩是(
)
A.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
B.奠定了北宋社会发展的基础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使北宋与西夏边界贸易兴旺
【答案】
B
【解析】由图片信息“赵匡胤金币”并结合所学知,
960
年,
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
建立宋朝,
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
作为都城,
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奠定了北宋社会发展的基础。
所以图中历史人物的主要功绩是奠定了北宋社会发展的基础,
B
项符合题意;
而ACD
三项均不是赵匡胤的主要历史功绩,
排除。
故选
B。
6.(2020
年山东泰安)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
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
即使他们都贪浊,
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建立刺史制度
B.分化事权,
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取消行中书省,
设立三司
【答案】
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
在地方,
宋太祖为了加强控制,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为防止知州的权利过大难以控制,
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因此据“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
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
即使他们都贪浊,
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可知,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C
项符合题意;
A
项是西汉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排除;
B
项是宋太祖在中央采取的措施,
排除;
D
项是明太祖采取的措施,
排除。故选
C。
7.(2020
年山东济宁)
宋真宗曾赋《劝学》:
“男儿欲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密前读。
”这反映出宋代选拔人才主要依据(

A.科举成绩
B.道德表现
C.门第高低
D.血缘亲疏
【答案】
A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男人如果想实现生平最大的志向,
就得勤快地抱着六经在窗前读。
由此可知,
宋代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是科举成绩。
A
正确;
科举采用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
以才能作为选拔的标准,
因此
BCD错误。
综上故选
A。
8.(2020
年四川乐山)
制作时间轴有助于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如图中①处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清朝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960
年,
赵匡胤建立北宋,
1127
年,
金灭北宋。
1127
年,
赵构建立南宋,
1276
年,
元灭南宋。
故图中①处对应的朝代是宋朝,

C
符合题意;
西周是公元前
1046
年建立,
排除
A;
秦朝是公元前
221
年建立,
排除
B;
清朝是
1636
年建立,
排除
D。
故选
C。
9.(2020
年安徽)
北宋中期,
蔡襄指出:
“今世用人,
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
文士也;
近侍之臣,
文士也;钱谷之司,
文士也;
边防大帅,
文士也;
天下转运使,
文士也;
知州郡,
文士也。
”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答案】
C
【解析】考查点:
重文轻武。
解题思路:
题干的“今世用人,
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
文士也;
近侍之臣,
文士也;
钱谷之司,
文士也;
边防大帅,
文士也;
天下转运使,
文士也;
知州郡,
文士也。
”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题干的“大臣,
文士也;
近侍之臣,
文士也;
钱谷之司,
文士也;边防大帅,
文士也;
天下转运使,
文士也;
知州郡,
文士也。
”表明北宋的文臣受到重用,
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重文轻武,

C
符合题意;
休养生息是西汉初年实行的政策,
排除
A;
兵民合一与题干信息不符,
排除
B;
外重内轻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
排除
D。
故选
C。
10.(2020
年贵州黔西南)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改革和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
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影响主要表现在(

A.发展了商业经济
B.调和了民族关系
C.造就了文治局面
D.活跃了市民生活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的相关史实。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据所学知识可知,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进士不仅授官从优,
而且升迁迅速。
科举制度的发展,
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
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故选:
C。
11.(2019甘肃武威中考)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中的“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销兵权”并结合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宋太祖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
12.下列有关北宋建立的相关史实,表述错误的是(

A.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B.北宋是在后周的基础上建立的
C.北宋以开封为都城
D.北宋最终实现了对全国的再次统一
【答案】
D
【解析】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東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但没有统一全国。故选D。
13.宋太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采取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办法,其主要目的是(

A.缓和文官与武将的关系
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交流
C.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局面
D扩大中央政府统治区域
【答案】
C
【解析】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局面,北宋统治者首先解除禁军高将的兵权,控制军队,其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故选C。
14.宋太祖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废除知州,地方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答案】
A
【解析】宋太祖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B、C、D说法正确,排除。故选A。
15.多数谚语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宋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说明当时社会(

A.重武轻文
B.重视科学
C.重文轻武
D.重视商业
【答案】
C
【解析】由于宋代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故而出现了“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谚语。
16.(2019江苏常州中考)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民贵君轻
D.重文轻武
【答案】
D
【解析】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臣的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题干材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重文轻武,故选D。
17..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

A.开支过多
B.土地兼并
C.水利不兴
D.生产过少
【答案】D
【解析】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不富则国不强。故选D。
18.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
A.免役法、青苗法
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答案】B
【解析】“青苗法”是对农业而言的,“保甲法”是对国家军力而言的,A、C、D三项中有此两法,故排除。符合题意的是B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中期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材料二
宋代进士,登第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间题及宋代的解决措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代进土“待遇远较唐代为优”的表现。
(3)综上所述,宋代采取了哪一治国政策?这一政策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
(1)社会问题:藩镇割据。措施:解除高级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派文臣管理地方,并设通判监督;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表现: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土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3)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天子弱,方镇强”等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中期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问题。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答出北宋统治者针对藩镇割据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即可。(2)根据“登第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及所学知识作答即可。(3)第一小问,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直接判断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第二小问,据所学回答即可。
20.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太祖)召赵普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据史料回答,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2)史料中的“太祖”指的是谁?太祖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3)宋太祖的这些措施对宋朝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藩镇实力强大,君弱臣强。解决办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宋太祖。削实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监督知州;制钱谷: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精兵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3)一方面强化了中央集权和皇权,有利于国家安定统一,另一方面带来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削弱等弊端。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