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稼先 课件——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邓稼先 课件——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8 15:1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杨振宁
01
02
03
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读顺文章。
整体感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概括文章内容。
品析研读:结合具体语段分析人物品质,体会作者情感。


Contents
04
探究延伸:追随“两弹元勋”足迹,探寻“国士”精神。
字词
元勋
奠基
选聘
谣言
背诵
昼夜
昆仑
挚友
可歌可泣
鞠躬尽瘁
鲜为人知
至死不懈
xūn
diàn
pìn
yáo
sòng
zhòu
lún
zhì
xiǎn
xiè
cuì
燕然
yān
字词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宰割
彷徨
孕育

罗布泊

殷红
无垠
kuì


zǎi
pánɡ
yùn
xūn

tǐnɡ
yān
yín

邓稼先
萦带
jià
yínɡ
( )湖泊
( )鲜为人知
多音字
( ) 殷切
( ) 燕然


( ) 殷红
( ) 燕子
yīn
yān
yān
yàn
( )新鲜

xiǎn
xiān
( )停泊



词语释义?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为止。
当之无愧:承受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锋芒毕露: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 气盛逞强。
妇孺皆知:妇女和孩子都知道。形容某事物广泛为人所知晓。
热泪满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蓬断草枯:蓬草断了,草枯干了,形容极荒凉。

文学常识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的制造理论。1986年7月29日因病去世。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他追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作者介绍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大师。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北京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证书。2017年2月,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传记要写出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小标题的好处:结构清晰,新颖醒目。
再读课文,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概括六部分的内容大意。
单击此处输入标题文本
一、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概述这段民族历史的作用:
一、引出邓稼先
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从而突出邓稼先贡献的伟大意义和其历史地位。
二、“两弹”元勋: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与卓越贡献
三、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与奥本海默对比,凸显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相同点: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都是国家的功臣,家喻户晓的人物。
不同点:性格和为人。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
邓稼先--忠厚平实
单击此处输入标题文本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方法。
作用是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性质更加突出,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对比手法
一、概念和作用
单击此处输入标题文本
1.纵向对比,即截取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迥然不同的环节,进行比较。
2.横向对比,即将不同的人或物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
二、对比手法有两种基本类型
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某事物?
2.文中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试分析它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选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
本文采用了对比手法,……和……形成鲜明的对
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三、考查形式
四、答题模式
尽显魏晋风流的王家,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许多文人、官宦、书画名流都喜欢在他们家诗酒唱和,谈玄论辩,兰亭集会。谢道韫很是喜欢这样的场合,虽不能抛头露面,坐在帘后听他们思辨,也是一种享受。有一次,谢道韫听到小叔子献之与客人辩论,竟然被大家说的理屈词穷。帘后的谢道韫坐不住了,她遣婢女出去,“欲为小郎解围”。一言既出,语惊四座,纷纷为她鼓起掌来。她在屏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讲得入情入理,环环相
扣,宾客们被她驳得哑口无言,甘拜下风。
谢道韫:从《三字经》里走来
(中考真题)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
真题演练
选段中小叔子理屈词穷,谢道韫旁征博引,通过对比突出谢道韫的清雅睿智,起到了突出、反衬的作用。
【参考答案】
单击此处输入标题文本
四、民族感情?友情?:一封证实信破除谣言,作者深感自豪
五、“我不能走”:工作环境恐劣,邓稼先坚定无畏。
六、永恒的骄傲:对邓稼先高度评价,深情赞扬。
单击此处输入标题文本
思考:六个部分的顺序能否调换?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背景,把邓稼先放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来写,既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邓稼先对中华民族历史转变所做的巨大贡献:也是作者“大手笔”的体现。
不能。
单击此处输入标题文本
中间部分的内容体现了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记录人物生平,通过一些特殊事件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它们是从不同角度,真实地刻画邓稼先的。
最后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更是邓稼先光辉一生的写照,也是作者与邓稼先友谊的写照。
这样安排,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品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邓稼先是一个 的人。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报效祖国
“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然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勇敢、公正无私
没有私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⑥一封短短的信
⑦1932年,“我不能走”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单击此处输入标题文本
邓稼先是一个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朴实无私、忠诚纯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奉献精神的人。
单击此处输入标题文本
请大家重点阅读三、四、五部分,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这三部分讲述了邓稼先做的哪些事。
具体事例:
1.两次说服工作
2.一封证实信
3.一句“我不能走”
单击此处输入标题文本
1.两次说服工作
A.“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竞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B.1971年,在他和他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单击此处输入标题文本
2.一封证实信
“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
改文: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顿时,他涨红着脸愤愤地说:
“怎么可能?!没有!绝对没有!”
严谨求实、忠于民族、时刻为国着想
3.一句“我不能走”
浩浩乎!平沙无垠,复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上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吊古战场文》
以戈壁滩的荒凉与凄惨,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与艰险,侧面烘托邓稼先的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坚定执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和一心为国、无私奉献的爱国热情,表达作者对挚友的赞颂与沉痛的怀念。
品读课文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讨论:文章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遇到此类问题该如何解答?
1.环境本身的特点: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体现时间或情节的变化;
③渲染(营造)氛围。
合作探究
2.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
①烘托人物的心情;
②烘托人物的形象;
③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3.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①推动情节发展;
②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③埋下伏笔等。
4.环境描写对主题的作用:
①暗示文章的中心;
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答题模式一般为:
本段文字描写了……,渲染(衬托、交代)了……,表现了……
合作探究
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有时不是单一的,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单击此处输入标题文本
3.一句“我不能走”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引用歌曲的作用:
呼应第一部分,既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也是他为祖国献身的爱国热情的体现,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赞颂与敬佩之情。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引用
命题点
一、引用的概念
二、引用的作用
在文中恰当地引用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
文中引用……有什么作用?
引用……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使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三、考查形式
四、答题模式
……时光似乎倒流过去半个多世纪,情不自禁地记起了儿时,每逢雁鸣长空,我和小伙伴们仰望雁阵时,呼喊出的童真:
南来的雁,
北来的雁
在我篮里下窝蛋……
(中考真题)文中引用了童谣和陶渊明“巷巾滤酒”的材料,有什么作用?
真题演练
遥想当年的陶渊明,在桃花源的山中,常以巷巾——也就是古人头上的帽翅,过滤其自酿的白酒,以求其纯。时间跨越了一千多年,新时代的文人,虽然无法演绎陶翁的恬淡,只想摆脱开城市生活的喧嚣,在野山中享受一回独饮之乐,也算得上是难得的乐等了。
——《秋山寻野》
童谣表现出儿童的纯真,陶渊明的“巷巾滤酒”表现其为人的纯朴、真实。以此来突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纯真、自由生活的热爱。
【参考答案】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讲究为人儒雅仁厚、谦虚真诚,邓稼先就是因为汲取了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才成就了自己的气质品格。所以说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
“最高奉献精神”则是指他纯正无私,永远不计个人回报,一心只求为民族崛起和国家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1950年8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立即回国,报效祖国
1958年,接受秘密研制原子弹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孜孜不倦奋斗28年,成功设计了“两弹
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倡议书。
1986年7月,邓稼先逝世。
1987年、1989年,邓稼先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邓稼先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讲究为人儒雅仁厚、谦虚真诚,邓稼先就是因为汲取了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才成就了自己的气质品格。所以说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
“最高奉献精神”则是指他纯正无私,永远不计个人回报,一心只求为民族崛起和国家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这句话是对邓稼先的高尚品质和伟大人格的真实而崇高的评价,是作者对他的热烈赞颂。
单击此处输入标题文本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他的人生”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奉献自己的一生。走这样的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他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语言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伟大人格的高度赞美和由衷的钦佩。
单击此处输入标题文本
“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多个角度,高度评价:
从朋友角度,是对挚友的热情赞美和深情怀念;
从历史角度,是对邓稼先为国为民做出的贡献的高度评价;
从人生观角度,是对其人生价值、意义的热烈歌颂。
追随“元勋”足迹,探寻“国士”精神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临终遗言
追随“元勋”足迹,探寻“国士”精神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追随“元勋”足迹,探寻“国士”精神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追随“元勋”足迹,探寻“国士”精神
“最美逆行者”——钟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