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一节 常见天气系统
你知道这句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吗?
提示:
天气变化
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1.区域认知
认识不同地区的天气现象和影响某地的天气系统。
2.综合思维
运用天气系统相关知识,结合具体图文材料,判断影响某地天气的天气系统;分析天气变化趋势。
3.地理实践力
绘制锋面(冷暖锋)、气旋、反气旋示意图。观察学校某时段天气变化并运用天气系统知识加以解释。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一、锋与天气
第二章
第2节
常见
的
天气
系统
一、锋与天气
气
团
冷气团
暖气团
B
C
1
A
45°N
30°N
1035
1025
1015
1005(hPa)
2
1风向
C
B
2风向
B
A
气温、气压
密度、湿度
锋的形成
地面
冷气团
长
锋面
下界
上界
度
锋
线
宽度
暖气团
锋的分类
冷
锋
暖
锋
类
型
冷
锋
暖
锋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多云或雨雪、刮风、降温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天气晴朗,气压高
多云和连续性降水
气压降低,气温升高,天气转晴
天气温暖晴朗,气压低
预报长春市的天气变化
疑难突破:冷锋与暖锋的雨区位置
锋前
锋后
锋后
锋前
如何辨别冷锋与暖锋
冷气团
暖气团
暖锋天气
暖气团
冷气团
1、锋面符号
2、锋面坡度
冷锋锋面坡度比暖锋锋面坡度陡。
3、冷气团移动的方向
冷锋的冷气团移动箭头直指锋面,而暖锋冷气团移动箭头在锋面附近形成一个环流。
4、雨区的位置
冷锋雨区在锋后;
暖锋雨区在锋前。
5、过境时的天气状况
春季北方的大风和沙尘暴
秋、冬季节的寒潮
一场春雨一场暖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初夏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梅雨天气。
北方夏季的暴雨
冷气团
暖气团
若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天气状况如何?
准静止锋
准静止锋天气:1、含义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左右徘徊,所形成的锋叫准静止锋。
准静止锋天气:2、降水特点
(没有锋前锋后)持续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大、强度最小
准静止锋天气:3、我国典型的准静止锋
B:江淮准静止锋
C:贵昆准静止锋
准静止锋天气:3、我国典型的准静止锋
B:江淮准静止锋
江淮准静止锋:每年6月份左右的夏初,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与大陆上南下的冷空气势力相当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地区相持对峙而形成。会导致持续一个月左右的阴雨天气,俗称“梅雨”。(如图中B)
准静止锋天气:3、我国典型的准静止锋
C:贵昆准静止锋
昆明静止锋:每年冬季较冷的大陆气团与来自西南方向较温暖的海洋气团势力相当在云贵高原相持对峙而形成。云贵高原冬季“天无三日晴”
的现象就是由该准静止锋控制而导致。(如图中C)
类型
冷锋
暖锋
天气
特征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降水时间、强度
降水区域
锋面符号
单一暖气团控制,
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阴天、刮风、降雨或降雪、降温
多云和
连续性降雨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时间短,强度大
时间长,强度小
主要在锋后
锋前
二、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
(一)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
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不同天气状况的描述。
低压和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和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二)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1、气流运动状况
气旋(低压):近地面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气体从四周向中心流向中心辐合。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到高空辐散开来。
北半球逆时针辐合
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反气旋与高压:近地面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气体从中心向四周散开。高空气流辐合下沉,补充地面气体,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
北半球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二)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2、天气状况
气旋(低压):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
北半球逆时针辐合
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反气旋与高压:气流下沉形成晴朗天气
北半球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二)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3、代表性天气
气旋(低压):
反气旋与高压:①我国夏季的伏旱现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影响形成);②冬季的蒙古高压;③秋高气爽等。
热带气旋
台风:西太平洋
飓风:东太平洋和大西洋
三、锋面气旋(温带气旋)
(一)气压场图及要素
低压中心:气压由四周向中心递减。
高压中心:气压由四周向中心递增。
低压槽:低压中心向外特别突出的槽线。
高压脊:高压中心向外特别突出的脊线。
(二)锋面气旋的判读步骤
1、
找出低压中心(数值最小)
2、
画出低压槽(数值往高凸)
3、
判断出冷气团暖气团位置(纬度高的
是冷气团,纬度低的是暖气团)
4、
判断锋面运动方向(画出实际风向)
5、
画上锋面符号(三角形或半圆)
6、
判断雨区位置、各地天气状况、风速
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6月:长江中下游形成梅雨。
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
9月:雨带南撤。
10月:雨季结束。
【拓展】正常年份中国雨带推移规律
记忆口诀:
华南五、江淮六
两北七八
、九回头
台风的形成与消亡
台风常常形成于洋面温度超过26
℃的热带海洋上。
西北太平洋水温较高,是影响我国台风的主要源地。洋面水温高,加热大气,大气膨胀上升,洋面气压降低,形成热带低压。由于上升的大气中富含水汽,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继续加热大气,促使大气进一步上升,带动底层空气不断上升,洋面气压持续降低,使得外围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流入。
随着这一过程的持续进行,热带低压逐渐加强并形成台风。台风规模较大,直径最小的在100千米以上,大的可超过1
000千米。
台风登陆后,因失去了海洋水汽和热量供应,空气上升的动力减弱,中心气压逐渐升高,加上陆地摩擦力大,台风逐渐减弱,最终消亡。
【典题训练】
C
A
【解析】(1)选C,(2)选A。第(1)题,1月份的降雪是由冷锋活动引起的,四图中只有C图符合。第(2)题,冷风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C
C
【解析】1选C,2选C。第1题,据图可知,甲地气压最大,可判断为高压(反气旋),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天气。第2题,读图可知,乙为冷锋天气系统,经过北京时,常带来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太阳辐射减弱,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吸收热量减少;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出现大风天气。
读图,完成第3、4题。
3.从所处半球和气压场分布状况看,它属于( )
A.北半球、高气压
B.北半球、低气压
C.南半球、高气压
D.南半球、低气压
4.该气压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特征是( )
A.阴冷潮湿
B.晴朗干燥
C.高温多雨
D.阴雨连绵
A
B
【解析】3选A,4选B。第3题,近地面水平气流呈顺时针辐散,垂直气流呈下降运动,应为北半球高气压。第4题,高气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下图是北半球部分地区某一时刻地面天气系统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四条线中,能形成暖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当图示天气系统影响我国时,我国北方地区不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沙尘暴
B.干旱
C.泥石流
D.暴雪
D
C
【解析】5选D,6选C。第5题,根据所学的锋面气旋知识,低压中心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丙、丁为低压槽的位置,丙、丁分别为冷锋、暖锋所在的位置。第6题,根据所学的天气系统知识,此时应为北半球的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出现的地理现象主要与冷锋天气有关。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夏季。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共40张PPT)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提示:气流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区域认知
结合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的特点。
2.综合思维
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并能运用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分析大气环流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概念: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意义:
(2)三圈环流
假设: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以北半球为例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
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2)三圈环流
以北半球为例
假设: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
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过程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
(2)三圈环流
被迫下沉
高空
赤道
北纬30度
北纬30度形成高压
近地面
南风
东北风
受热上升
以北半球为例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高空向南北分流。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
这样,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2)三圈环流
以北半球为例
假设: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过程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赤道低气压带
这样,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2)三圈环流
以北半球为例
假设: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
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过程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
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2)三圈环流
以北半球为例
假设: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
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过程
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在极地高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
从副极地低压带上升的气流在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2)三圈环流
假设: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
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过程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
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技巧归纳
巧记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①口诀法:“高低相间,北撇南捺”。
“高低相间”指南北半球气压带一高一低相间分布,如图甲中H为高气压带,L为低气压带。“北撇”指北半球三个风带风向都在一撇上,“南捺”指南半球三个风带风向都在一捺上(如图乙)。注意风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即风向的箭头方向要指向低压。
②图形法
如上图所示,四个手指与手掌弯曲成90°角,它们之间的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处分别代表低压带和高压带,其中中指和无名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它们之间的凹陷处代表赤道低压带,食指和小拇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极地高压带,食指与中指之间以及小拇指与无名指之间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
原因:
北半球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规律: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成因
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尤为显著,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
第三章
第2节
气
压
带
和
风
带
地面
季节
比热容
夏季
冬季
陆地
较小、升降温快
较热、低压
较冷、高压
海洋
较大、升降温慢
较冷、高压
较热、低压
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2)分布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
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大陆的冷高压-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
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2)分布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3)季风环流
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
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一月
七月
综述:陆地比热容相对海洋小,陆地起破坏者作用,切断原气压带;海洋起保留者作用,海洋上保留原气压带性质的气压中心
60?N
30°N
亚
欧
大
陆
洋
大
西
洋
太
平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亚洲(印度)低压
亚速尔
高压
夏威夷
高压
阿留申
低压
冰岛
低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3)季风环流
冬季
强大的亚洲高压与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形成势力强大、干燥寒冷、范围很广的冬季风。
思考:北半球冬季,东亚、南亚季风风向,性质各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
(3)季风环流
夏季
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
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南季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思考:北半球夏季,东亚、南亚季风风向,性质各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章
第2节
气
压
带
和
风
带
典型区域的季风:东亚、南亚(东南亚)是世界上季风现象最显著的区域。(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其周边大洋之间)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夏季:东南季风
冬季:西北季风
夏季:西南季风
冬季:东北季风
【总结】
1.甲、乙示意风带,其盛行风向分别为(
)
A.东南风、西北风
B.东南风、西南风
C.东北风、西南风
D.东北风、西北风
2.图中气流运动方向表示错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示季节(
)
A.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
B.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盛行东南风
C.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D.非洲南部的草原区高温多雨草木葱绿
【典题训练】
下图是小明同学在学习大气环流时手绘的北半球某季节三圈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C
C
B
【解析】1选C,2选C,3选B。第1题,甲图纬度位于0°N-30°N之间,其盛行风为东北信风带,乙图的风带位于30°N-60°N之间,为盛行西风带(西南风)。第2题,图中乙图的为中纬度大气环流圈,高空大气应由高纬流向低纬,③的流向错误。第3题,从图的气压带的位置可知,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在印度半岛形成低压。此时,亚洲东部海陆热力差异显著,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盛行东南风。北印度洋海区受西南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非洲南部此时正值干季。
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完成第1~3题。
1.图中表示副热带高压带的是( )
A.①
B.③
C.⑤
D.⑥
2.⑤表示的近地面气压带名称为( )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带
3.④表示的近地面风的名称是( )
A.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
C.盛行西风
D.极地东风
B
C
C
【解析】1选B,2选C,3选C。结合图示三圈环流的高度差异和气流运动状况判断,③处为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压带。⑤属于中高纬环流,气流上升,为副极地低压带。④属于中纬环流圈中的近地面风带,近地面气流从副热带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形成了近地面的盛行西风带。
读全球性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第4、5题。
4.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正确的是( )
A.a为东北信风带
B.b为副热带高压带
C.c为东南信风带
D.d为极地东风带
5.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副极地低压带是空气受热膨胀形成的
B.极地高压带是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
C.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60°相遇
D.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固定不变
B
B
【解析】4选B,5选B。第4题,由图可知,a为东南信风带,b为副热带高压带,c为西风带,d为副极地低压带。第5题,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抬升,形成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是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读图,完成第6、7题。
6.图中所示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A.副热带高压带
B.副极地低压带
C.极地高压带
D.赤道低压带
7.此季节,我国东部地区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解析】6选
B,7选C。第6题,亚洲高压切断的气压带为副极地低压带。第7题,亚欧大陆形成高压中心时为北半球的冬季,故我国东部地区主要吹西北风。
B
C
我们应当努力奋斗,有所作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没有虚度年华,并有可能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我们的足迹。(共57张PPT)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三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和肯尼亚的马萨伊马拉之间,每年都会出现壮观的动物大迁徙;从5月中下旬开始,塞伦盖蒂的食草动物向北迁徙,七八月间来到马萨伊马拉;到了10月,它们离开马萨伊马拉向塞伦盖蒂回迁。
为什么食草动物每年离开塞伦盖蒂的时间是5月中下旬?
为什么到了10月,它们又要回迁?
提示:
5月中下旬,雨带向北移动,塞伦盖蒂地区进入旱季;
10月前后,塞伦盖蒂重返雨季。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1.区域认知
认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差异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差异。
2.综合思维
运用影响气候的因素等相关知识,结合具体图文材料,判断气候类型,分析气候的成因、特征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人地协调观
结合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认识保护全球环境的重要性。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第三章
第3节
气压带风队对气候影响
(一)气压带的性质:1、气压带与降水的关系
气温下降
对流层含有水汽和杂质
气流下沉
不利于水汽的凝结
气温上升
晴朗干燥
气流上升
成云致雨
多降水、湿润
高压带
低压带
2、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气流运动
气压带
分布
00附近
300附近
600附近
900附近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上升
下沉
上升
下沉
湿热
干热
冷湿
干冷
干冷
对降水要素的影响取决于气流垂直运动方向,对温度要素的影响取决于该气压带的纬度。
案例: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南美洲亚马孙平原位于赤道附近,西边是安第斯山脉,南、北分别是高原,东向大西洋敞开,面积广大,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地球上面积最为广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图3.17),并发育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图3.18)
(二)风带的性质:1、风带与降水的关系
极地东风带
低纬信风带
低纬信风带
极地东风带
高纬吹向低纬,过程中升温,水汽缺乏液化条件,降水少,所影响区域干旱
中纬西风带
中纬西风带
低纬吹向高纬,过程中降温,水汽容易液化条件,降水多,所影响区域湿润
(1)盛行风带的纬度间吹向与降水的关系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降水少,影响区域气候干旱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气流湿润,降水多,影响区域气候湿润
(2)盛行风带的海陆间吹向与降水的关系
2、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对降水要素的影响取决于气流水平运动方向、对温度要素的影响取决于该风带的纬度。
案例: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
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海岸,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这里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终年湿润;气温年变化较小,冬不冷夏不热。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通常会叠加暖流的影响,其分布范围还受地形的影响。欧洲西部平原之间,沿岸暖流强大。西风从海洋带来的暖湿气流可深入内陆,并且暖流还影响高纬度沿海地区,从而形成世界上范国最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图3.19)
(三)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有些地区在一年中受到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
案例: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
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形成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范围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影响较大。地中海沿岸地区是世界上地中海气候最典型且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区。
图示法理解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规律总结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 因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海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30°之间的大陆内部、大陆西部
全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受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 因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之间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二、气候
1、组成要素
2、成因
气温、降水
气温、降水
降水
气温
气温、降水
气温、降水
①纬度对气候的影响
纬度→温度→气候
纬度与温度呈负相关
②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③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
海拔、阴坡阳坡→温度→气候
迎风坡/背风坡→降水→气候
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温度、降水→气候
⑤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位置→温度、降水→气候
沿海湿润,昼夜温差、年温差较小
内陆干旱,昼夜温差、年温差较大
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温度、降水→气候
3、类型判断:(1)气候统计图
最常见的气候统计图:气温折线降水柱状图
用折线图来表示气温及其变化
用柱状图来表示降水及其变化
细节提示:①要注意柱状图中坐标对应的是气温降水中的哪个要素;②要注意纵坐标的尺度和间距
(2)判读步骤
气候类型判断“三步走”:①以最高温所在月判断南北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最高温在7月左右,在北半球
最高温在1月左右,在南半球
气候类型判断“三步走”:②“以温定带”
气候类型判断“三步走”:②“以温定带”
以温定带
气候类型(4+3+2+2=11)
热带
最低温≥15℃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
15℃>最低温≥0℃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
最高温≥5℃
最低温<0℃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
最高温<5℃
冰原气候、苔原气候
气候类型判断“三步走”:③“以水定型”
气候类型判断“三步走”:综合分析
温度带
降水型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寒带
年多型
热带雨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无
无
年少型
热带沙漠气候
无
温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气候
夏多型
热带草原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无
热带季风气候
冬多型
无
地中海气候
无
无
3、类型判断
4、特征描述
气候特征的描述用词:
①气温特征的描述词:
高温或炎热、温和或温暖、寒冷
②降水特征描述词:
多雨、湿润、干燥
③时间特征描述词:
全年、夏季、冬季
5、分布
理想大陆气候分布图
如何描述某种气候的分布:
①位于南北纬a°~b°
②大陆东岸还是西岸
例如:
热带沙漠气候:
位于南北纬20°~30°的大陆西岸
亚热带季风气候:
位于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
热带雨林气候:
位于南北纬10°之间。
三、气候与自然景观
1、不同的自然景观的形成
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不同
②水热组合不同
④与之相对应的土壤、植被等不同
⑤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
③气候类型不同
2、理想大陆自然景观分布
注:一种气候可对应多种自然景观,一种自然带也可对应多种气候
自学窗:分尺度认识地理分布
我们知道,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可
是,打开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就会发现,等降水量线并不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
内陆均匀分布的,甚至其间还分布着一些降水量的高值或低值中心。可见,“自
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是对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特点的高度概括,关注的是
我国整体,而忽略了具体地区分布的一些细节。我国东南面向海洋,西北深入亚
欧大陆腹地,季风气候显著。“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这一规律的概括,
突出了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而忽略了地形、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然而,
福建省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山地递增,其突出的是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台湾山脉的雨影效应导致福建省沿海年降水量较少。福建省自沿海向内陆,受武夷山脉对气流抬升作用的影响,年降水量递增。当然,福建省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在全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的背景下,受地形的影响而形成的。
上述事例说明,地理学研究在关注空间的同时,也关注空间的尺度。研究的空间尺度越大,越关注宏观和整体;研究的空间尺度越小,越突出微观和细节。同一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可能因研究的空间尺度不同而不同;较大尺度空间的分布规律是对较小尺度空间分布规律的综合和概括,较小尺度空间的分布规律在较大尺度空间分布规律背景下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表现。
【典题训练】
C
B
C
【解析】
B
A
C
【解析】
影响大,年降水量约150毫米,个别地区只有50毫米左右。该地区广泛分布多肉植物,多肉植物一般有着膨大多汁的茎秆,有的长刺。如图是纳兰夸兰地区位置图,据此回答4、5题。
B
C
【解析】
非亲有义须当敬,是友无情不可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