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2 认识面积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2 认识面积 冀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3-08 14:1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认识面积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操作法、
练习法
教学用具:学生将附页中的长方形剪下来、树叶、手绢、方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提出“谁能说一说黑板有什么特征”的问题,让学生交流。
2、教师说明“黑板是长方形的,确切的说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接着让学生找出教室中面市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品。
二、认识面积
1、比较物体的大小。
(1)先让学生观察并用手摸一摸课桌的表面。然后提“课桌的表面和数学课本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的问题。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知道的。
(2)提出“摸一摸铅笔盒表面,并把数学课本表面与铅笔盒表面进行比较”的要求。学生自己摸,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怎样比的。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自己看法的机会。
2、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师提出“比较两个长方形哪个大”的要求,先让学生自己比较,再全班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教师参与交流摆硬币的方法。
黑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交流黑板有哪些特征,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
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表面”的概念,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初步体会表面的含义。
选择学生熟悉的、便于直观判断的物品进行表面大小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表面”的含义,初步体会直观比较的方法
利用学生自己的简易的物品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表面”的含义,了解比较物体表面的一般方法。
在比较物体表面大小的基础上,通过操作活动和交流,经历自主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过程,为认识“面积提供素材。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黑板,谁能说一说黑板有哪些特征呢?
黑板是黑色的。
黑板是长方形的。
黑板上、下两条边的长度相等,左、右两条边的长度也相等。……
师:说得不错,黑板是长方形的,确切的说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学生可能回答:
●门的面是长方形的。
●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
教师对学生不准确的语言描述给与指导。
师: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数学课本和课桌的表面。用手摸一摸,哪个大,哪个小?
学生可能回答:
●课桌的表面大,数学课
本的面小。
课桌的表面比数学课本的表面大。
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
●我是用眼看出来的,课桌的面大多了。
●我把课本放在桌子上比了比。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盒,用手摸一摸铅笔盒的表面,然后说一说铅笔盒的表面和数学课本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
学生交流汇报:
我把铅笔盒放在数学课本是,看到数学课本比铅笔盒的面大。
……
学生如有其它说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如果学生说不出“重叠”,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介绍。(把数学课本和铅笔盒对在一起,我们就说是重叠)
师:现在换成两个平面图形,你们会比他们的大小吗?(会)
师:好!请同学们拿出从数学课本附页中剪下的两个长方形,比一比哪个图形
大。
学生自主比较。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比较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可能用重叠法,比较:黄色长方形比蓝色长方形大。
教师介绍在两个图上摆1角硬币的方法。
师: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结果,谁能说一说黄色长方形比蓝色长方形大,指的是什么比较大。
●指黄色长方形的表面比较大
三、面积比较
1、解决比一比(1)题。
教师分别拿出课前准备的两片树叶、方巾、手绢,让学生用“面积”一词来描述它们的大小。
2、解决比一比(2)题。
(1)能用眼直观判断哪两个图形的面积大?怎样判断?
通过学生熟悉的实物,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学习会用面积描述物品表面的大小。
让学生经历估计、判断的过程,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的兴趣。多样的比较提高效率。
教师讲解并板书: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学生读一读。
师:谁能用“面积”来描述两个图形比较的结果?
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用面积一词分别来描述两片树叶和两个毛巾的的大小。
学生描述。
师:现在能不能也用眼睛来判决第83页中两个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怎样判断?(学生回答)
(2)同桌合作,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3)交流比较的方法。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用以前的方法不易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4)给学生介绍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格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比一比。
(5)交流平均分成方格的比较方法。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不同的分法。
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个性探索的空间,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为交流多种比较方法提供生成资源。
通过交流,展示分享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引出下面的活动。
进行新
方法的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师:现在同桌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比一比。
同桌合作比较,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比较的方法。
学生交流不同的比较方法。得出这些方法不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共识。
教师介绍方法:把两个图形都分成同样的小格,看一看结果怎样。两个图形的方格的大小要一样。
学生交流各自的分法。(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
(6)提出说一说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练习
练习1、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自己的判断依据。
知道画成同样的小方格比较的方法比较简单。
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的练习。关注学生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
师:在比较的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学生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各自的比较方法。
第二课时
测量面积
教学目标:
1、在同桌合作中,经历自己选定测量单位、对课桌表面积进行测量的过程。
2、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
的大小。
3、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与比较,了解测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结果(测量单位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验在同一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教学重难点:体验在同一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得一致性。
教学方法:实验
比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1、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的纸,让学生观察比较,说出哪个面积大。
直观估计和观察,既是的已有知识的复习,又为侧量活动做铺垫。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面积,学会了比较面积的大小。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老师手里这两个正方形的纸,哪个大,哪个小?
学生回答。
2、教师介绍用绿色测量的方法,并操作演示出最后结果。然后让学生观察、交流发现了什么。
二、同桌测量
1、教师提出同桌合作,用正方形测量课桌表面的面积的要求。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测量时间
2、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的测量过程和结果的机会。
通过教师介绍,演示测量的方法和过程,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测量活动。
经历同桌合作、自己选定测量单位、对课桌的表面进行测量的过程。
在学生交流测量过程和结果的过程中,学习测量活动经验,体验测量的单位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师:观察老师放的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得出红色正方形的面积是绿色正方形的4倍,这就叫测量。(板书:测量)
师:有时在生活中我们要知道物体准确的面积,这就需要测量,下面我们准备正方形的纸同桌合作测量课桌的面积。
同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师:把测量结果和过程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学生要充分交流摆法。
对说法好的同学进行鼓励。
三、整理与分析
1、教师谈话提出整理的问题,先让同桌测量自己选用的正方形的边长,再把各种正方形测量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
2、出示议一议1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达成共识:正方形的边长越大测量的数据越小,反之越大。
3、提出议一议2题,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共识:用同样的正方形测量的结果才能相同。然后用同样的正方形测量,并交流测量结果。
提出整理的需要,使学生感受统计的价值,经历测量、数据整理的过程,为下面的讨论提供直观数据。
通过测量的分析与比较,发现测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结果有关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初步感受建立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在讨论、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结果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在统一的测量单下测量的结果相同,为认识面积单位打下基础。
师:大家用的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现在我们把不同的结果整理一下。
教师出示86页的统计表。
学生测量后,完成统计表。
师:从统计表中,你发现所用的正方形的边长和测量结果有什么关系?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意思对,就给予肯定。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有没有办法使大家的测量结果相同呢?
讨论达成共识: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测量。
学生用同样大小的纸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
让学生测量实物,然后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面积比较的问题。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2、练一练第2题
教师拿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纸,让学生猜边长,在估计正方形纸的面积大约是几个课本封面的面积。启发学生说出估计的结果。再小组合作测量,在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给学生创造实际测量的机会,考察学生是否会用相同的测量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进一步加深对“面积”概念的理解。
给学生创造估计边长、面积的机会,培养学生估计的习惯和能力,并体验实际测量的实际意义,感受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快乐。
师:请同学们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课本封面和铅笔盒表面,看它们的面积等于多少个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实际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回答,注意数学课本的面积应是数学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
师:老师这有一张报纸拼成的大正方形,请同学们猜一猜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学生猜)
师:我们用数学课本的封面来量一下,看边长是1米的大正方形纸等于多少个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说一说测量方法。(讨论)
学生实际测量,教师指导
3、练一练第3题,学生自己测量,然后交流。
五、问题讨论
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讨论。
考察学生是否会用正方形测量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丰富生活活经验。
重视讨论的氛围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强化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学生测量,教师指导,然后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第三课时
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过程。
2、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会用某个面积单位测量物品表面和图形的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面积单位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应用。
教学重难点:建立常用面积单位大小的表象,并能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数学课本,师生谈话:数学课本的长是对少,面积是多少。并贴出1平方厘米的彩纸。
数学课本封面问题的对话,既是已有知识经验的回顾、复习,又使学生感受长度与面积的不同意义。
师:老师手里的数学课本,你能说出课本封面的形状,长、宽是多少吗?
师生交流,并贴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数学课本封面是多少个小正方形?
2、教师谈话,说明学习面积单位的意义,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认识平方厘米
(1)让学生拿出最小的正方形纸,并动手测量它的边长是1厘米,教师介绍1平方厘米和用字母表示。最后让学生用平方厘米描述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
(2)提出说一说的要求,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在亲自测量直观感受中认识1平方厘米和字母表示,经历用平方厘米描述课本封面的过程。把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新知识融合在一起,有利于理解平方厘米的意义。
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丰富关于1平方厘米的经验。
师:以前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都是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要准确测量物品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就要用面积单位。(板书:认识面积单位)
师:拿出你们桌上最小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是多少。(学生量)
师: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教师贴出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的正方形的彩纸,并在下面写上1平面厘米。
教师介绍字母表示法。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约是1平方厘米?
学生讨论回答。
2、认识并体验1平方分米。
(1)教师拿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纸,引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的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并启发学生想1平方分米怎样用字母表示。
(2)体验1平方分米。通过摸1平方分米的纸的表面、用手比,在课桌上面画等活动,体验1平方分米的大小。并找出生活中面积相近的物体。
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学生推想1平方分米及用字母表示,给学生创造数学推理、知识迁移的机会,发展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的能力。
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体验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平方分米的面积观念。
师:根据上面的学习推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平方分米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拿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用手摸一摸它的表面,感受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
学生操作。
师:用手比一比1平方分米有多大。(学生操作)
说一说生活中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的物体。(生说)
3、认识并体验1平方米。(方法同1平方分米)
4、归纳整理面积单位。
教师说明: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都是常用的面积单位。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某个面积单位,用实物或动作表示出它的大小。
三、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四、课外活动
提出回家后用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量一量你的卧室或你家客厅的面积的要求。课上讨论一下:有地方摆着家具怎么办?
培养学生的能力,真实体验1平方米的大小,建立1平方米的面积观念。
通过整理、学生表述和举例,一方面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也是对学习稍差学生的再教。
在拼的过程中加强面积单位和面积之间的联系的理解。
把数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感受面积单位与生活的联系及应用。
认识1平方米的教学环节同认识1平方分米。
师:今天我们学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都是常用的面积,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某个面积单位,用实物或动作表示出它的大小?
学生说面积单位的定义,用字母表示和举例。只要对就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然后全班交流。
师:回家后用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量一量你的卧室或你家的客厅的面积。你们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讨论交流,并想出办法。
第四课时
面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目标:
1、在议论、探索、推测的活动中,经历认识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过程。
2、知道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边长1厘米、1分米的两个正方形。
教学方法:操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先提出:边长1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哪个面积大?为什么?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
问题的讨论,既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复习,也是为下面问题的准备。
有1米﹦10分米的已有知识得出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为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做铺垫。
师:今天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边长1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哪个面积大?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肯定学生的结论,并拿出两张正方形的纸让学生直观看一看。
师:边长1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0分米的正方形,哪个面积大?为什么?
学生回答。(相等)
教师点题,并板书:面积单位的进率
二、合作学习
1、探索问题(1)
(1)“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教师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时间要充分。
(2)交流展示各组的方法和结果,要给各组充分展示不同方法的机会。
(3)师生共同总结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以及字母表达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探索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的过程。
在交流展示的活动中,使学生获得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获得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的直观经验。
学生汇报交流,总结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师:小组合作探究: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板书问题(1)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回答。
师:各组的结果是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
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教师介绍字母表达法)
2、探索问题(2)
教师提出问题: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3、教师小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知识扩展
教师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全班交流,重过程。
为学生提供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推算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时了解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在学生推测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给学生创造知识扩展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问题推算的过程不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一张面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把它分成了若干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请同学们推测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教师归纳并板书。
同时教师总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师: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最后得出: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四、课堂练习
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五、回顾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说本节课学到哪些知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关注学习差的学生。
各题是对本课知识的综合运用。
通过回顾总结,整理所学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师:这节课我们探索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来说一说本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怎么探究出来的?
14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