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小说阅读阅读之情节(句段)作用题(全国卷)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小说阅读阅读之情节(句段)作用题(全国卷)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9 17:3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四:小说阅读阅读之情节(句段)作用题
【备考指南】
《考试大纲》要求:“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从命题形式看,文学类文本阅读设置三个题目。近几年考查的侧重点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和分析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等。
【典例演练】
(2020年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了人影。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在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和耳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迈克,”他大声叫道。“那搭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边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这整个一腿下跪、一腿拖随的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被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搭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较低的长形的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
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很低。屋内两边那些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浑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姑娘拿进酒来由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抽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运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丁当作响。
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干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陈良廷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C.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D.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2.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3.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答案】
1.D
2.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③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3.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解析】
1.D项,“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错误,过度解读主旨,应该是表现了他们想通过滑雪摆脱现实生活的牵绊。
故选D。
2.对话表现了尼克和乔治对滑雪运动的喜爱,对将来能再次滑雪的渴盼,以及对对以后没有机会滑雪的颓丧。
“我们要去滑,没错”“我们一定得滑”“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写出了二人对将来能再次滑雪的渴盼,表达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写出了二人想到以后很有可能没机会滑雪事,内心的颓丧、郁闷、惘然。
3.小说1、2、9、10、11段,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了尼克和乔治滑雪的情景,12-35段写二人在小客栈的逗留,文章并未写二人其它的生活情景,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读者可以通过二人对滑雪的喜爱与渴盼,通过二人离别时一再相约的情景,想象二人滑雪之外的生活,这是文本隐藏的内容。文章结尾既有二人对滑雪的渴望,又有二人因为再难滑雪的惘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何不能在滑雪,两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将来二人到底能不能滑雪等,引人遐思。
【能力突破】
情节(句段)作用题:整体看特点,局部重结尾
1.五种角度,综合思考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需要考虑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位置:开头(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中间(推动情节的发展),结尾(呼应上文)等。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塑造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答题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2.重点掌握结尾情节作用
小说的结尾,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把握好小说的结尾,是深刻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途径。
首先,结合小说结尾具体类型分析作用。结尾类型及其作用如下:
(1)出人意料式结尾。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2)戛然而止式结尾。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3)补叙式结尾。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4)卒章显志式结尾。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5)令人感伤的悲剧结尾。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6)令人欢喜的大团圆结尾。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人性的美好。
(7)以景结情式结尾。这种结尾,从表现主题上看,含蓄凝练,含意丰富;从表达情感上看,容易渲染氛围,加强打动读者的情感力量;从读者上看,容易引起共鸣,留下思索、想象的广阔空间。
其次,抓住具体内容全面思考其作用。思考的角度不外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及读者角度,但必须从内容出发,作针对性的思考。
答题关键词:情节作用+人物作用+主题作用+环境作用+读者效果
特别提醒:
答所有的情节题都要避免使用空话、套话,如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必须答出具体的情节内容。根据文体特征,坚持以“文”解题的原则。尤其是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答题。
【过关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讨论
老舍
日本兵到了,向来不肯和仆人讲话的阔人,也改变得谦卑和蔼了许多,逃命是何等重要的事,没有仆人的帮助,这命怎能逃得成。在这种情形之下,王老爷向李福说了话:“李福,厅里的汽车还叫得来吗?”王老爷是财政厅厅长,因为时局不靖,好几天没到厅里去了;可是在最后到厅的那天,把半年的薪水预支了来。
“外边的车大概不能进租界了。”李福说。
“出去总可以吧?向汽车行叫一辆好了。”王老爷急于逃命,只得牺牲了公家的自用汽车。
“铺子已然全关了门。”李福说。
“但是,”王老爷思索了半天才说。“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得离开这日租界;等会儿,大兵到了,想走也走不开了!”李福没作声。
王老爷又思索了会儿,有些无聊,还叹了口气:“都是太太任性,非搬到日租界来不可;假如现在还在法界住,那用着这个急!怎办?”
“老爷,日本兵不是要占全城吗?那么,各处就都变成日租界了,搬家不是白费——”
“不会搬到北平去呀?你——”王老爷没好意思骂出来。“打下天津,就是北平,北平又怎那么可靠呢?”李福说,样子还很规矩,可是口气有点轻慢。
王老爷张了张嘴,没说什么。待了半天:“那么,咱们等死?在这儿坐着等死?”
“谁愿意大睁白眼的等死呢?”李福微微一笑,“有主意!”
“有主意还不快说,你笑什么?你——”王老爷又压住自己的脾气。
“庚子那年,我还小呢——”
“先别又提你那个庚子!”
“厅长,别忙呀!”李福忽然用了“厅长”的称呼,好象是故意的耍笑。
“庚子那年,八国联军占了北平,我爸爸就一点也不怕,他本是义和团,听说洋兵进了城,他‘拍’的一下,不干了,去给日本兵当——当——”
“当向导。”
“对,向导!带着他们各处去抢好东西!”
“亡国奴!”王老爷说。
“亡国奴不亡国奴的,我这是好意,给老爷出个小主意,就凭老爷这点学问身分,到日本衙门去投效,准行!你瞧,我爸爸不过是个粗人,还能随机应变;你这一肚儿墨水,不比我爸爸强?反正老爷在前清也作官——我跟着老爷,快三十年了,是不是?——在袁总统的时候也作官——那时候老爷的官运比现在强,我记得——现在,你还作官;这可就该这么说了:反正是作官,为什么不可以作个日本官?老爷有官作呢,李福也跟着吃碗饱饭,是不是?”
“胡说!我不能卖国!”王老爷有点发怒了。
“老爷,你要这么说呢,李福也有个办法。”
王老爷点了点头,是叫李福往下说的意思。
“老爷既不作卖国贼;要作个忠臣,就不应当在家里坐着,应当到厅里去看着那颗印。《苏武牧羊》,《托兆碰碑》,《宁武关》,那都是忠臣,李福全听过。老爷愿意这么办,我破出这条狗命去陪着老爷!上行下效,有这么一句话没有?唱红脸的,还是唱白脸的,总得占一面,我听老爷的!”
“太太不叫我出去!”王老爷说:“我也没工夫听你这一套废话!”
李福退了两步,低头想了会儿:“要不然,老爷,这么办:庚子那年,八国联军刚进了齐化门,日本打前敌,老爷。我爸爸一听日本兵进了城,就给全胡同的人们出了主意。他叫他们在门口高悬日本旗;一块白布,当中用胭脂涂个大红蛋,很容易。挂上以后,果然日本兵把别的胡同全抢了,就是没抢我们那条——羊尾巴胡同。现在,咱们跑是不容易了。日本兵到了呢,不杀也得抢;不如挂上顺民旗,先挡一阵!”
“别说了,别说了!你要把我气死!亡国奴!”
李福看老爷生了气,怪扫兴的要往外走。
“李福!”太太由楼上下来,她已听见了他们的讨论。“李福,去找块白布,镜盒里有胭脂。”
王老爷看了太太一眼,刚要说话,只听:“咣!”一声大炮。
“李福,去找块白布,快!”王老爷喊。
(载于1931年11月《齐大月刊》第2卷第2期)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对话的形式,运用了讽刺的手法,将王老爷和下人李福在动荡时局中的心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B. 李福对王老爷前后都称老爷,但是在中间一处却称其官职——厅长,表现了李福在为老爷想到办法后的洋洋得意和对老爷的揶揄。
C. 王老爷是有爱国心的,知道做亡国奴是不对的,但是因为害怕老婆,最后不得不做了投降日本人的官老爷。
D. 王老爷没有名字,说明他是一类人的代表。作者对这类人的刻画,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对当时面临日寇入侵的中国人有警示作用。
2. 请概括王老爷的人物形象。
3. 请探究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1. C???
2. ①有学问有身份,但自私自利假公济私;②生死面前没有原则底线,心口、言行不一致,最终的选择是做亡国奴、投降者,无气节和操守的懦弱者,胆小怕事毫无主见、贪生怕死无所担当。???
3. 以王老爷的喊声结束全文,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增强讽刺效果。使用语言描写,生动形象,符合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使用独词句、短句,突出表现了王老爷的惶恐不安、紧张急迫,可见其胆小怕死的性格特征。“白布”一词运用了借代手法,不直言一方面是因为王老爷禁忌做亡国奴,另一方面也为了引发读者去思考想象人物的贪生怕死、毫无担当和大义之心,主旨方面间接表达了作者对抗战中苟且偷安无所作为的自私自利者的批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生 日
杨帮立
树叶稀疏,冠顶上还剩下最后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小灯笼似的照亮着院落,闪着吉祥的光。院后的野菊绽放了。菊花开,露水轻,老太太一大早去屋后捋野菊了。儿女们要用这些野菊装枕头,今个,孩子们会回来的。此时的菊花很能满足她,似乎她一边采着一边开着,连着手采,这不会让她分神,她和花一起在时光里静悄悄的。临近中午,隔着院墙,她还是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脚步声,一会儿听到挂在老柿子树上的提桶,入井打水的响动。
她返回院子,院子里空荡荡的。提水洗洗脸,她想清醒清醒疑神疑鬼的脑子。她取下提桶,掀开井盖——揉揉眼,是不是眼看花了——井里一条蛇,昂头张嘴吐着芯子。井,盖得严丝合缝,哪来的蛇?再看,还有,再看,又无,再看,还有。
哎——老太太长叹一口气,你咋一回来家就不小心掉进井里去了呢?
老太太来到屋檐下,那里有一根长竹竿,她要把蛇捞上来。拿起竹竿,老太太又想起来这么光的竹竿怎么能捞起一条比竹竿还光溜的蛇呢。她找来破布条子和几根木棍,在老木凳上坐下来,她要在竿梢绑上她能用得上的东西——这些对付生活的小聪明,都是和她生活半个多世纪的老头子教她的。小时候她可是村里出了名的傻姑娘。
竹竿在她手指间长出枝枝杈杈,她满意地笑着,向井上看了一眼。看了一眼,老太太僵那儿了:井的上方老柿子树上吊着一条蛇,张着嘴吐着芯子。两条蛇?老太太疑惑着。不会是两条蛇。停一会儿,老太太坚定了她的想法:水里的蛇是树上蛇的影子。树上攀着层层蜘蛛网,蛇爬到网里,缠裹严实了,被一缕秋阳照的明晃晃的一绺蛛丝倒挂在树上,在清爽的秋风里荡着秋千。
还没摔怕。老太太自言自语地说:那年爬树摘柿子,不让你上,你偏逞能,掉下来摔断了腿,遭得不是罪?你忘了?一辈子玩性大,假逞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回来就还去上树摘柿子,不就还剩一个了吗,你看得真是清。
不能直接把你勾下来,掉井里咋办呢?掉进井里不好捞啊,水也凉啊,激感冒了咋办。再说,掉水里总是不吉利的事。老太太盖上了井盖,是一口反扣的破铁锅。老太太摸到竹竿,又想起一件事,锅铁多硬啊,万一再摔伤了咋办?老太太到屋里,抱出一床她和老头子盖了许多年的被子来,软乎乎在井口上扯平铺好,这才拿起竹竿,颤颤巍巍小小心心地向那绺蛛丝勾去。那蛇,扭动着细长的身子,在她眼里,在院里,在空中,玩起杂技来。蛇一动,蛛丝偏向了一边,老太太一下子还没勾着。
别动,别动,别动……老太太接二连三地对着蛇喊:再动,我不救你下来了,一辈子就是不听话。那蛇,的确不听她的话,她还没再举起竹竿,它在空中闹腾得更欢了。好,不听话,不就是年轻时练过几年杂耍吗?天天在我面前显摆,一直把我哄到白露河岔子野地秋草里……老太太脸有些发烫,也许是中午的阳光发威了。好,我今个好好让你显摆。老太太从厨房里拿出一个豁了边的钢精盆,坐在旧木凳子上紧一声慢一声地敲着,蛇就很舞弄一阵子,终于吊直了身子,只剩下嘴一张一合了。
认输了吧,不逞强了吧。老太太再举起竹竿,说,我也是糊涂了,蛛丝悬在一根枯树枝上,一勾不就断了吗?
啪的一声,蛇往下落。
滴、滴、滴,门外响起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
谁回来了?老太太也不知道怎么丢下的竿,脚移得那么的快,瞬间站在了院门外。
菊花枕头做好没?妈,饭熟没,饿死了。是老四,这家伙从小就咋咋呼呼的,一脚跨进院门里。倒是这外地的儿媳妇柔和,拉着一个剃着茶壶盖的小男孩说:快喊奶奶。茶壶盖眼里散发着怯怯的陌生的光,不肯开口。
不喊奶奶,我就不让你进门。老太太沉下脸来,后退一步张开双臂把住了门口。像是在逗孩子玩,又像是跟孩子较真。
妈,快让开,被子上怎么盘着一条花练子蛇,能咬死人,幸亏我今天顺路回来了。老四大嚷着从院里冲了出来,竹竿枝枝杈杈上挂着那条蛇——头被砸得稀巴烂的,身上还在抽搐,尾巴还在颤抖着。
老太太跟随着蛇的尾巴浑身颤抖起来,目光渐渐呆滞:你爹属蛇,你爹记得我今天过生日,变成蛇回来看看我,你,你,你把你爹……
没有风,那枚火红的柿子,正垂落在灿烂的秋阳里。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生日”为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突出了生日这天老太太前后心理的反差,强化了作品的主题。
B.“别动,别动,别动……”这一处语言描写,表现了老太太对于小动物的怜爱,刻画了她善良、慈爱的个性。
C.“脚移得那么的快,瞬间站在了院门外”这一处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老太太急于见到儿孙的迫切心理。
D.小说首尾都写到熟透的火红的柿子,既前后呼应使结构圆合,也起到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答案 B
解析 “表现了老太太对于小动物的怜爱,刻画了她善良、慈爱的个性”分析不当,结合语境看,这一处语言描写透露出暮年孀居中的老太太对老伴的怀念之情。
5.蛇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标示线索,展开情节:小说以“蛇”为线索,叙写了老太太遇蛇、救蛇、忆蛇,老四打蛇等场景,虚实结合,层次明晰。②揭示心理,刻画人物:小说叙写老太太救蛇的言行举止与心理活动,表现了暮年孀居中的她对老伴的怀念,以及晚年生活的孤独寂寞。③丰富意蕴,揭示主旨:把蛇幻化为过世的老伴,营造了奇幻的意境,有利于突出主旨,呼吁人们关怀留守独居老人。
6.小说中幻觉与现实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①更贴近老太太孤寂的心灵,使心理刻画更深入,人物形象更丰满。②将老太太与老伴的真挚感情、与儿孙的隔阂等巧妙安置其中,使情节集中紧凑,发人深省。今昔穿插,亦真亦幻,虚实相生,平中见奇,避免平铺直叙,使行文富于变化。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