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讲练课件—四川省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讲练课件—四川省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2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8 14:4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A
B
3.(长沙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要牢记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使命。
B.为发展数字经济,使得市政府决定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共同举办博览会。
C.地铁四号线的正式开通运营,决定了长沙地铁网是否迈入“米”字形时代。
D.“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美化和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与校园环境。
A
4.(原创题)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C.“四书”是指《大学》《春秋》《论语》《孟子》这四部儒家经典著作。
D.“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们体会意义。
C
5.根据下面要求,回答问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不能删掉。“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十分肯定,
去掉后就变得十分绝对了,与事实不符。
(2)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哪一句话表达效果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A句好一些。两句话内容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
A句的关联词“不是……而是……”,
列出两种实验态度对比,强调了“积极的探测”对于实验的重要意义。
跳出“唯兴趣论”的窠臼
杨丽
①“现在有些年轻人很任性;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换一行。”近日,一位著名学者在接受采访时对目前流行的教育理念提出质疑: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吗?
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爱因斯坦的名言。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学问也是如此,从“知”到“好”再到“乐”,兴趣是学术研究的动力,是人生的催化剂。青年学者如果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热情,更容易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③但正如俗话所说,“没有框的玻璃容易碎”。这位学者所担心的是,仅凭兴趣似乎难成大事。原因很简单,兴趣通常是很主观的,很容易分散或转移。选择岗位职业、研究方向,如果完全由着兴趣,可能会流于放任或过于任性。如果有了兴趣,却没有坚持和执着,没有一种责任心和使命感,那么,涉猎可能很“广泛”,人生可能很“多彩”,但最终可能是“一事无成”。现实生活中,少数“由着兴趣”成功的人背后往往有浩荡的失败大军作为分母。
④无独有偶,另一位学者的学术研究经历能带给我们更深刻的启示。他偶然踏上马克思主义研究“这艘船”,起初对它并不了解。随着系统学习,他领悟到“船”的精髓,慢慢激发了兴趣,更坚定了“乘学术之船驶向远方”的信心与决心。正如这位学者一样,许多人与其说是选择职业,不如说是被职业选择。兴趣不是他们成功的前提,而是慢慢摸索、默默努力的结果。学问之兴趣,不是说学问本身如何有趣,而是要寻得着、尝得着学问的趣味。如此,才能“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成一行”。
⑤如果说,“爱一行,干一行”是兴趣所致,那么,“干一行,爱一行”则是一种人生境界。抵达“干一行,爱一行”的境界,不能唯兴趣,必须学会约束自己,限制兴趣的“任性”生长。限制“兴趣”,其一是要有责任心,选择有意义的兴趣。相比于敏、王承书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了国家而转变研究方向,甚至隐姓埋名数十载,当下,一些年轻学者将大量的时间、心力耗在对名、权、利的执着上,兴趣偏轨,实属憾事。梁启超说,他的人生观拿两样事情做基础:“责任心”和“兴味”。“‘责任心’强迫人把担子放在肩上,是很苦的,而‘兴味’是很有趣的,二者在表面上恰恰相反,但我常把它们调和起来。”要通过调和,将兴趣变成志向与担当——追求“有意思”的生活,更要过“有意义”的人生,把最宝贵的精力配置到有价值的工作与研究中。
⑥限制“兴趣”,其二是要有毅力。兴趣并不等同于愉悦,相反,兴趣有时也表现为痛苦与磨难。如同翻越一座山峰,兴趣只是让人们找到了需要付诸努力的方向,而接下来的路则要靠毅力来完成。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鸿篇巨制《红楼梦》;王泽山60多年坚守在冷门的火炸药专业上,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最终走出“火花四射”的人生……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要设定一个方向,并抵住诱惑,熬过痛苦与寂寞的日子,坚定走下去,形成自己的长远优势,而不是不断切换研究主题。
⑦做学问必须找到自己的“聚焦点”——从发散状态过渡到专注状态,然后沉潜其中、咬住不放,这样兴趣才会日渐稳固,才会变为事业,变为生活,变为人生。
(选自《新华日报》2018年11月6日)
6.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青年学者做学问应当有责任心、有毅力,专注于某一方面做出业绩,
不能仅凭一时兴趣。
7.怎样理解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仅凭兴趣做事最终失败者大有人在,而侥幸成功者仅是少数。
8.文章第⑥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效果?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登山要靠毅力的道理,
比喻做学问也需要毅力,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9.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针对当前年轻人的一些任性行为,借助一位著名学者之口表达了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质疑;然后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身并没有问题,指出做学问需要“兴趣”;接下来讲道理、举例子论证仅凭“兴趣”难以成功,又对限制“兴趣”提出了两方面具体要求;最后得出结论,年轻人做学问只有专注才能有所作为。
10.请把下面应用文补写完整。
5月5日达川区光明中学校团委组织以“培养实验精神,贡献人类社会”为主题的演讲赛,团支书郑明负责通知参赛选手当日下午三点到学术报告厅参赛。根据通知的写作要求,请你代他将下面的通知补写完整。
通知
①____:
今天下午学校举行以“培养实验精神,贡献人类社会”为主题的演讲赛,
请参赛选手____②____。
③____
5月5日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赛选手(或同学们)
下午三点到学术报告厅参赛
达川区光明中学校团委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出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
治理,管理
案件
A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囚涕泣服罪。
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14.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欧阳晔运用科学方法和智慧成功破案。
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既要用科学的方法,也要用智慧来思考。
【参考译文】欧阳晔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食物吃。吃完食物,稍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中,这个人很惶恐不安地左右看。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什么原因,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