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经》二首 讲练课件—四川省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诗经》二首 讲练课件—四川省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2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8 14:4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
12 《诗经》二首
B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D
善良,美好
挑选
求取
茂盛的样子

(路)高而陡
A
D
6.根据提示,用诗歌原句默写。
(1)《关雎》中统领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就是佐证。
(3)歌曲《在水一方》中有这样的句子: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它对应的《蒹葭》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中有许多描写男女爱情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蒹葭》一诗,全诗通过“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之路的艰辛与漫长。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思”字和“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B
8.从下面《诗经》节选的句子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____________
(《诗经·大雅·抑》)
(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_____________
(《诗经·周南·桃夭》)
(3)“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____________
(《诗经·豳风·鸱鸮》)
投桃报李
逃之夭夭
未雨绸缪
(4)“不敢暴虎,不敢冯河。”___________
(《诗经·小雅·小旻》)
(5)“它山之石,可以为错。”___________
(《诗经·小雅·鹤鸣》)
(6)“人之多言,亦可畏也。”___________
(《诗经·郑风·将仲子》)
暴虎冯河
他山攻错
人言可畏
(一)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9.这首诗用了“兴”的手法。“兴”的手法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首诗中的“他物”是指什么?“所咏之词”又指什么?
“他物”是指雎鸠和荇菜;“所咏之词”是指男子对女子的相思。
10.“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
连用两个“悠”字,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11.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幸福、美满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词语,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B.诗歌反复吟咏,逐步表现了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词句的反复,节省了诗歌的创作时间。
C.本诗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如以荇菜顺着水左右摇摆,兴淑女之难求。这种手法能使表情达意含蓄委婉。
D.“辗转反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君子对淑女思念之深,抒发了“求之不得”的苦恼。
B
(二)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3.诗歌画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凉晚秋图,营造了邈远迷茫的意境。
14.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什么行动?由此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性格特点?
主人公不顾霜露浓厚,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主人公有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的性格特点。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B.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C.“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D.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D
(三)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
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
彤管有炜⑥,说怿⑦女美。
自牧归荑⑧,洵美且异⑨。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①静:贞静闲雅。姝:美丽。②城隅:城角。③爱:同“薆”,隐藏。④踟蹰:犹豫徘徊。⑤彤管:红色的管子,或谓红色笔管。或谓红色箫笛一类管乐器。⑥炜:红色的光彩。⑦说怿(yuè yì):喜悦。⑧牧:郊外田野。归:赠送。荑:初生的细嫩茅草。⑨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16.你认为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我认为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直率。
17.“搔首踟蹰”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焦灼、紧张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了,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18.这首诗与课文中的两首诗在主题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示例:都表现了真挚、纯洁的爱情。
19.(原创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4月22日,“文化中国·诗经合阳”于文华·万人唱诵《诗经》活动举行。该活动围绕“文化中国·诗经合
阳”的主题,在被誉为“诗经文化之乡,中华情诗之源”的陕西合阳举办,并特邀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于文华与17000多名中小学生共同唱诵《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创世界吉尼斯新纪录。
(1)请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诗经》发源地陕西合阳举行万人唱诵《诗经》活动
(2)请你说说举办这样的经典诵读活动有什么意义?
示例:诵读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工程”系列活动之一,它既挖掘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