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1、 能结合全文中心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能根据全文内容和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2、能区别中心句和支撑句,并能说出支撑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感知说明文语言的多样化,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二、学有所得
1、感知说明文语言的多样化,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三、自助内容
1、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身贫寒,中学毕业后即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老师。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人大常委会常委,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等职。1921年发起“文学研究会”,1928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主要作品有《隔膜》、《稻草人》、《多收了三五斗》。
2、朗读课文,完成词语。
轩榭( ) 重峦叠嶂( )( ) 镂空( ) 斟酌( )
相间( ) 模样( ) 对称( ) 庸俗( )
丘hè( ) zhuó磨( ) jiàn赏( ) màn延( ) lín xún( )
解释下列词语。
因地制宜:
别具匠心:
自出心裁:
3、自主学习,问题研讨。
(1)认真阅读课文,划出每一小节的重点句。
(2)本文作为一篇说明文,你觉得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3)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哪四个方面?(课文原句)
(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全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四、课堂流程(略)
五、课后续助
1、判断下列语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
(2)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美,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
(3)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 )
(4)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
(5)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
(7)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2、阅读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解释下面短语中划线的词。
①石笋参差
②石桥俨然
(2)扬州“个园”得名的原因是
(3)下面最能概括个园特点的一句话是( )
A.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
B.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C.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D.个园四季的景色各具特点。
(4)本文介绍个园,是按 顺序写的,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主要有: 、 、 、 。
(5)从文中可以看出个园的建造所追求的是春之 、夏之 、秋之 、冬之 。(各填一字)
(6)本文的结构形式是(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
(7)说明语言有平实和生动之分。本文多用 的语言来说明。试以“个园春景”一段为例谈谈其语言运用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