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8 15:3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萌发(
)?
次第(
)??
翩然(
)?
孕育(

农谚(
)???
海棠(

??
悬殊

)?
连翘(

销声匿迹(

载途(
)??
周而复始(
)?
花香鸟语(

落枕(
)???
草长莺飞(

衰草连天(
)
竺可桢(

2.解释下列词语。
融化:
萌发:
次第:
翩然:
孕育:
荣枯:
农谚:
悬殊: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3.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
(4)影子戏,在这里产生了(???)的力量,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成为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
A.神圣?
B.神奇?
C.神异?
D.神秘
4.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B.作者在行文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
C.既然自然界中的“语言”可以预测许多物候现象,那么就不需要花许多人力物力去研究测量物候现象的仪器了。
D.本文谋篇布局很讲究条理性。课文从具体现象入手,清晰而有条理地说明了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5.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2)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①、西府海棠、丁
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6.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句子的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第一段是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
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等,条理清晰。(

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
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3)文章一开始从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说明人们要加强物候观测,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

(4)第一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使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利用生动形象而
又专业性的语言和诗情画意的描写,给物候下定义,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三.课内阅读品悟。
阅读训练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②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
物孕育③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①。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②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③。”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④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⑤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①、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
2.
第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第2段作者举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5.“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阅读训练二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①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并指出其说明顺序。
2.第三段的说明内容是什么?
3.“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这几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是想说明什么?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排列?表示顺序的词语是什么?
5.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三.素养提升
1.下列划横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归来(piān)?
农谚(yán)
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销声匿迹(nì)
?
纬度(wěi)
C.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
弋阳(yì)
D.风雪载途(zhài)?
隧道(suì)
头晕目眩(xuàn)?
窥见(kuī)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
故宫是什么?我想说,它是一座凝聚了中华文明之美的城池。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成就了它的美。
它不是帝王的私产,而是
??
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五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多个房间
的???
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它的美,来自时间的yùn育,来自万物的和谐,来自我们文明中真善美的赐予。每当有恶与丑的力量试图挟持这座城,这座城中都会自生出一种力量与之???
。在这样的博yì中,这座城不但没有被摧毁,反而变得愈发硬朗和健康。站在现代的立场上,我们可以对王朝政治意义上的故宫进行pēng击,而对故宫的文化价值,我们不能不顶礼膜拜。紫禁城表面上是一座城,背后是一整套的价值观,几乎包含了我们文明正面价值的所有内涵。是中国人价值观的伟大,成就了这座城的伟大。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
)育?????
博yì(
)???
?
pēng(
)击
(2)依次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体现??
巨大???
抵抗????
B.体现????
庞大???
抗衡
C.再现??
庞大???
抵抗???
D.再现????
巨大???
抗衡
(3)下列对语段中加点词和画线处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见证”“正面价值”这两个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
B.“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成就了它的美”一句的主干是“劳动者成就美”。
C.“这座城不但没有被摧毁,反而变得愈发硬朗和健康。”这是一个递进复句。
D.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病句,应该修改为“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中国园林又称文人园林,因其主人多为文人士大夫,文人是造园的主体。若追溯中国园林的源流,则既非始于文人,亦不止于文人,而是上至帝王将相,下及庶民百姓,莫不有园。园林发展就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园林设计也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建筑散置在山水花木之间,墙体可有可无,空间可实可虚,与周国
景致交汇为和谐的整体。中国人通过建筑的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由建筑的小空间,进到自然的大空间。中国园林亲近自然,但不控制自然。
A.“追溯”是动词,“源流”是名词,“帝王将相”“园林设计”都是并列短语。
B.“园林发展就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这个句子中,“发展”作谓语。
C.“中国园林亲近自然,但不控制自然。”这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
D.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把“和谐”与“整体”互换位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东方美食生活家”李子柒是一位追梦人,也是一位让梦想成真的普通人,她用一餐一饭让四季流转具有了新的美学意义。
?
B.引起全球关注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速度极快,不想办法找到它的病毒根源,病情极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
C.一所学校能否形成独特、健康的校园文化,学生能否真正接受并融入其中,这对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
D.特殊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使得四川成为我国兰花种类最多的省份,海南、广西、西藏和昆明的部分地区,兰花分布也较多。
5.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代:
崔颢??白居易???????
龚自珍????孟浩然
?
B.寓言:《杞人忧天》?
《女娲造人》?
《皇帝的新装》?
《蚊子和狮子》
?
C.小说:《儒林外史》?
《简·爱》???《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
?
D.绝句:《泊秦淮》《夜雨寄北》?
《次北固山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只有属于生命的创造,才能彰显生命存在的价值。
②生命是否有意义,关键在于能否创造。
③但只要努力过,创造了,就无怨无悔。
④创造有大有小,意义也有轻有重
⑤这样你就自然而然地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
A.②④③⑤①?
?
B.④①⑤②③
C.④②①③⑤???
D.②①④③⑤
7.类文阅读
“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
①“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
②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99%。
③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
④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用难度。
⑤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机器可识列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
⑥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漏,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中~国&^教育出#
版网]
⑦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人脸识别技术。
B.
第②段举汤姆·克鲁斯的例子,是为了具体说明刷脸认证准确度高,已无法在"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
C.
文中第⑥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各方对个人信息的争相抢夺。
D.
文末加点的“脸”指代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你的脸、你的不同表情等。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B.
刷脸支付具有高安全性、高实时性、高准确率的特点。
C.
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
D.
“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漏,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
(3)
文章题目“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隐含着哪些意思?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探究。
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萌发(méng)?
次第(
dì)??
翩然(piān
)?
孕育(yùn

农谚(yàn)???
海棠(táng)
??
悬殊
(shū)?
连翘(qiáo)
销声匿迹(nì)
载途(zài
)??
周而复始(zhōu)?
花香鸟语(yǔ)
落枕(lào
)???
草长莺飞(yīng)
衰草连天(shuāi)
竺可桢(zhēn)
2.解释下列词语。
融化:指冰或者是雪由于温度升高或者是太阳光的照射使它化成水。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的开端。
次第:依次,按照顺序,或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荣枯:草木的茂盛和干枯。
农谚: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悬殊:形容差别大。
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遍地,形容气候恶劣。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比喻事物的循环。
花香鸟语:花飘散着清香,鸟唱着悦耳的歌,形容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多指春光明媚。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1)?B?(2)?B?(3)?C?(4)?B?
4.C
5.(1)举例子
作比较
(2)举例子
作比较
(3)举例子列数字
(4)引用
6.(1)√
(2)√(3)×(4)√
三.课内阅读品悟
1.写春
大地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次第
写夏:燕子翩然归来
植物“孕育”果实
写秋冬
销声匿迹,衰草连天,准备迎接,簌簌
2.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本段是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等,条理清晰。
3.拟人。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4.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5.作比较。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特征是使用活生生的生物进行观测,并且这种观测要更复杂、更灵敏。
阅读训练二
1.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从空间差异写到时间差异,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即纬度(南北)差异——经度(东西)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2.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3.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4.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
(由主到次)
表示顺序的词语: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5.不好。
《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侯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三.素养提升
1.C
(1)孕?弈?抨
(2)B
(3)A
3.C
4.A
5.C
6.D
7.(1)C
(2)
D
(3)①指工作、生活方方面面要用上,你得有准备;②指它虽然有各种安全保障,但还是会有风险,你得有准备;③指它会需要相应的终端设备,你得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