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联考试题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II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1.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周三代,作为国家成熟标志的地域组织并未建立。学者多把这一时期的国家成为“早期
国家”,便于与战国后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成熟国家区别开来。这主要说明夏商周时期
A.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B.统治者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C.出现了较为健全的公共权力机构D.已形成一套完备的行政管理制度
2.秦朝皇帝制度规定,皇帝的命令叫“制”或“诏”,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大印叫“玺”,皇帝的服饰、宫殿、宗庙、陵寝等也都有相关规定,只许皇帝专用,禁止他人使用,违者罪在不赦。这反映了
A.帝位的世袭性B.皇帝极端残暴C.皇权的神秘性D.皇权独尊
3.下图为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结构图,该结构图主要源于
A.蒙古族的军事征服B.元朝疆域迅速扩大C.元朝实行了行省制D.州县利于控制地方
4.下面是魏晋世族分布图。对图中现象起主要推动作用的制度因素是
A.三省六部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5.明朝正德、嘉靖之际的吏部尚书王琼形容当时的政治状况时说:“六部之权渐轻,凡事多禀受内阁风旨而后行。”据此可知,明代
A.六部受内阁的直管B.阁臣权力逐渐增强C.相职得以重新设置D.皇权受到内阁制约
6.在论及古代雅典政治实践时,有学者指出,贵族是民主的压舱石,没有了贵族和精英的民主,
一定会走向疯狂。这实际上揭示了雅典
A.政治服务方向的实质B.公民参与意识的不足
C.社会矛盾激化的现实D.民主政治发展的局限
7.据《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审讯案件)时,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他应被处以死刑。据此判断,当时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充分保护平民权益B.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保证司法的公平正义D.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8.在英国,内阁所有成员要维护内阁整体形象,不可使外界了解内阁中的意见分歧,首相的失败则意味着整个执政党的失败。可见,英国内阁成员
A.内部纠纷较少B.必须服从议会领导C.需与首相共同进退D.时常面临执政危险
9.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美国沃伦等民主党总统参选人抨击政府的抗疫行动不力,而身为总
统的共和党人特朗普则抨击沃伦行为是“政治闹剧”。这反映出美国
A.代议制弊端日渐凸显B.民主共和制危机严重
C.政党政治的斗争升级D.两党对垒执政的态势
10.1832年,英国“阿美士德”号军舰沿中国海岸线侦察半年多,详细记录了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处的地形、气候、物产、军备等情况,这些地方正是《南京条约》指定开放的通商口岸。这表明英国
A.对华侵略蓄谋已久B.扭转对华贸易困境C.强化在华武装力量D.改变了侵华的模式
11.《出使九国日记》载:“观(伦敦)博物院。·······陈设者率以国分室。中国室内,则有内廷玉玺两方存焉。吾国宫内宝物流出外间者不少,此其一也。若扣其所从来,固亦凡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一纪念物也。”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12.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改革中国社会。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其内容没有得到具体实施,但其中的一些改革方案和主张却为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
所实施。这说明《资政新篇》
A.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潮流B.引领了当时中国的社会变革
C.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认可D.改变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方向
13.“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
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材
料说明
A.民族危机意识进一步觉醒,探索救亡图存B.甲午战争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传统宗藩体系彻底崩溃D.中国“大国形象”扫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14.清末新政期间,不仅先进的知识分子,其他社会阶层如工人、商人、新军以及部分开明官僚都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上参与或者卷入其中。他们所具有的巨大社会影响共同构成对清政
府的极大压力和威胁。这一史实表明清末新政
A.树立了资产阶级领导地位B.客观上奠定了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
C.动摇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D.革新了社会政治体制及其运作方式
15.1912年2月,孙中山召集同盟会议员讨论约法,特别强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之真意义所在,一以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得到与会者赞同。
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具有反独裁和求民主的精神B.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C.存在因人设法的历史局限性D.预见袁世凯采取复辟行为
16.1938年7月,武汉成立了国民参政会,时人称其为国内对立的阶级、政党、派别间“互相忘记了旧怨”的表现。国民参政会的成立
A.使国共两党的阶级利益一致B.体现了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
C.实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要求D.表明国民党放弃了一党专政
17.1945年,毛泽东应约到重庆后,蒋介石在日记中称毛泽东赴渝谈判“实上帝所赐”。同时,他又指使御用媒体“一律采用中央通讯社的新闻稿”,“不要替共产党造声势”。这主要是由于
A.共产党已占据舆论上风B.蒋介石采用了两手准备
C.国民党在力图拖延谈判D.国共两党关系日趋紧张
18.1835年,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幸福而劳动的职
业,那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自私的、有限的乐趣,尽管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
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这反映出当时
A.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巨大影响B.工人运动已形成科学理论
C.资本主义的弊端已充分暴露D.马克思已经具有崇高理想
19.研究资料表明,十月革命爆发时,当晚在冬宫附近并未发生武装冲突,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士兵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材料
可用来说明
A.十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B.革命党人制订的计划详备
C.临时政府已失去群众基础D.临时政府已被迫放弃抵抗
20.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进行五次修正,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人宪
法。由此可知
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B.公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
C.法律随时代进步不断完善D.法律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21.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维护世界和平”的使用频率。图中变化反映了我国
A.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已趋于缓和B.强烈反对苏联干涉中国的内政
C.外交领域的意识形态色彩消失D.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明显增强
22.1987年6月12日,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勃兰登堡门前发表演讲:“戈尔巴乔夫总书记,
如果你要寻求和平,如果你要为苏联和东欧寻求繁荣,如果你要寻求自由:就到这扇门来吧!
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扇门!戈尔巴乔夫先生,拆除这堵墙!”“这堵墙”
A.是德国分裂的原因B.阻碍了美苏两国的交流
C.是美苏冷战的产物D.阻断了两德人民的交往
23.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极力鼓吹“日本模式”,强调文化建设和民族自豪感。其主要意
图是
A.防止美国势力渗透B.弘扬日本传统文化
C.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助力军国主义复活
24.下表所示为1990~1992年美国对东欧国家的无偿援助情况(单位:百万美元),对此解释合理的是,美国
A.积极帮助东欧国家进行经济建设B.构建与东欧国家的经济同盟
C.积极对东欧国家实施“和平演变”D.与苏联在东欧进行激烈的竞争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52分)
25.(14分)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造就》
材料三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
成有何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4分)
26.(12分)制度构建反映时代特色,也存在中西差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摘编自《东华录》
材料二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权利法案》
材料三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近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到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近方
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6分)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湘赣边界的秋收暴动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尝试,它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暴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毛泽东与中央早期领导人》
材料二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瞿秋白在上海召集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做出《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强调了“暴动”的重要性:城市工人暴动的发动非常之重要;轻视城市工人,仅仅当作一种响应农民的力量,是很错误的·······城市工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暴动内得以巩固而发展的先决条件·······当然,最激烈的主张暴动的,是共产国际新任全权代表罗明纳兹。会后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新中央,向各地党组织发出了一系列要求组织暴动的指令,但都一一痛遭失败。
——摘编自《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材料三 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郑广谨等著《中国红军长征记》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党内在探索革命道路上存在着何种分歧,并分析产
生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特点。(4分)
(3)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过程中所体
现出的特点和历史作用。(4分)
28.(12分)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制度创新更是社会进步的保证。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鸦片战争以后一直被英国占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封锁,保留香港作为国际通道,新中国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来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
材料二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
材料三 2020年5月21日,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部被港媒称为“港版国家安全法”的法律的订立,并非仅意在平息香港自身的乱局,更旨在防止香港问题对整个国家构成安全威胁。这一行动意在向外界释放明确信号:中国政府在捍卫主权和国家安全等基本利益和原则时,“将不惜一切代价”。
——环球时报《专家谈“港版国安法”:捍卫国家安全“不惜代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香港问题的由来。“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应如何理
解?(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是什么,并简述其基本内容。这一
方案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有何意义?(5分)
(3)据材料三,分析“港版国安法”意义。(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