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随堂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随堂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8 14:5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下历史
第二单元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选择题
宋元时期,世界上的著名大都市不包括
A.北宋时的开封
B.金朝时的中都
C.南宋时的临安
D.元朝时的大都
现在人们休闲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电影院游乐园等多种娱乐场所供人们休闲和娱乐。宋代固定的娱乐场所叫
A.蕃坊
B.瓦子
C.榷场
D.酒肆
宋代最受重视的节日是元旦,这天人们要燃放鞭炮、拜年等,据此判断宋代的元旦是今天的
A.端午节
B.春节
C.中秋节
D.元宵节
词风委婉、细腻、清秀的宋代女词人是
A.李白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
他是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窦娥冤》。他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他是(  )
A.关汉卿
B.孔尚任
C.汤显祖
D.司马光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下列史实能在此书中查到的是
A.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B.战国七雄
C.元灭南宋
D.文天祥抗元斗争
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宋时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①用“交子”在脚店换酒喝
②在“瓦子”里听说书
③在“宛囿”里赏花、喝茶,品茶
④去“夜市”吃夜宵
⑤在“勾栏”里听当时流行的散曲和看《窦娥冤》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城中的桑家瓦子、内中瓦子、里瓦子三处,就有勾栏五十余座。南宋临安的北瓦子,也有勾栏十三座。围绕勾栏的看棚,有的可容数千人。内中瓦子的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的夜叉棚、象棚,都是有名的看棚。从瓦子的这些情形,我们看出,宋代瓦子娱乐带有极大的通俗性、大众性特征,同时又具有商业性。这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壮大,对大众娱乐产生强烈需求的产物。从上述文字我们得不到信息是
A.瓦子是宋代城内专供人们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B.勾栏是瓦子内专供舞台演出的地方
C.瓦子、勾栏的演出内容有说书、小唱、杂剧、皮影、散乐、舞蹈等
D.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
在湖南卫视上映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受到观众热捧,该剧名称源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词体现了侧重生活情趣、清新淡雅的婉约派词风,其作者是
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关汉卿
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不可能做到的是
A.去勾栏欣赏各种表演
B.元旦,放鞭炮、互相拜年
C.诵读李清照的词作
D.赏读关汉卿的《窦娥冤》
毛泽东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阅读的印迹。在这部书中他不可能看到的历史是
A.三国鼎立
B.楚汉之争
C.开元盛世
D.岳飞抗金事迹
某同学为宋元历史小讲堂搜集了以下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的学习主题是
A.文学艺术的发展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中外交通的发达
实际上,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早在哪一朝代就已经有了
A.元朝
B.明朝
C.宋朝
D.清朝
《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作者的作品
B.编写体例不同
C.同一时代的作品
D.记载内容相同
《水浒传》中描写:梁山好汉鲁智深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不仅有人说书唱曲、杂耍表演,还有人卖饮食药材、相面算卦。请问他们到的地方,当时被称为(  )
A.瓦子
B.勾栏
C.邸店
D.坊市
《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
50
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城市商业的繁荣
D.海外贸易的兴盛
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出现了许多娱兼商业的场所“瓦子”。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秦朝
B.宋朝
C.隋朝
D.汉朝
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形容一个人含冤命苦。你知道窦娥这个艺术形象是谁塑造的吗
A.苏轼
B.汤显祖
C.马致远
D.关汉卿
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不可能做到的是
A.去勾栏欣赏各种表演
B.元旦,放鞭炮、互相拜年
C.诵读李清照的词作
D.赏读关汉卿的《窦娥冤》
二、复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宋神宗对此书的评价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材料二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材料三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1)
材料一中提到的是哪部史学巨著?它是谁主持编著的?
(2)
材料二中词句的作者分别是谁?请写出两人词风的特点。
(3)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宋元文化的历史地位。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闸鹧鸪。
——南宋词人辛弃疾
史料二
至其体则全与诗词别,取直而不取曲,取俚而不取文,取显而不取隐。
——徐大椿《乐府传声》
(1)
史料一的词句反映了当时中国处于什么状况?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2)
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曲为什么能够兴盛?
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千百年来,多姿多彩的民风礼俗填塞进了一个个岁时纪念日,形成中国特有的岁时华彩。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
宋代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透过宋代流传至今的节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陈元靓在《岁时广记·元旦上》中记载:家家饮屠苏酒、吃面条,从早晨开始,百姓穿上新衣,往来拜节,并燃放爆竹。
材料三
由于民族交融加强、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起,奠定了新的城市格局。社会政治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务实,追求理性,这种社会变革彩响到当时社会各个层面。人们对待节日的理念悄然发生变化,宋代节日的宗教、祭祀因素减少,节日娱乐性增强,其中以官定节日最为丰富。
(1)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提供的信息,请列举出早在两宋时期就已出现并沿袭至今的传统节日三个。
(2)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宋代重要的节日是什么?它与我们今天的春节有哪些相同之处?
(3)
根据材料三归纳宋代节日文化兴盛的原因。
(4)
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宋元时期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
【答案】B
【解析】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北宋都城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子的存在,添加了城市的生气。
3.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受重视。
4.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5.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以他是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窦娥冤》。他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为依托,考查关汉卿。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析】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关汉卿是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杂剧代表作是《窦娥冤》,《窦娥冤》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黑暗,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关汉卿的成就。
6.
【答案】B
【解析】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共
1300
多年的历史,故
A、C、D
均不在《资治通鉴》记述的范围之内。
7.
【答案】C
8.
【答案】C
【解析】瓦子是宋代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是瓦子内专供演出的地方;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A、B、D
三项可以从材料中得出;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符合题意。
9.
【答案】B
【解析】两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代表作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10.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宋朝人可以去勾栏欣赏各种表演,还可以在元旦放鞭炮、互相拜年;李清照是两宋时期的词人,人们可以诵读她的作品;关汉卿是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故假如生活在宋代,不可能做到的是选项
D。
11.
【答案】D
【解析】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将近三百卷。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岳飞抗金事迹出现在南宋,因此在《资治通鉴》中不可能看到。
12.
【答案】A
【解析】题干给出的人物涉及元曲的代表人物关汉卿、宋词的代表人物苏轼和李清照,据此可知他的学习主题是文学艺术的发展。
13.
【答案】C
【解析】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早在宋朝就已经有了。故选择
C
项。
14.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史记》与《资治通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编者总结出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以叫《资治通鉴》。
【解析】《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说法正确的是编写体例不同。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北宋司马光历时19年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294卷,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史记》与《资治通鉴》的相关史实。
15.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
【解析】宋代城市中的瓦舍又称瓦子,是固定的娱乐场所,里面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等,这反映了宋代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6.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瓦子”是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由“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可知宋代商业活动类型丰富;由“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可以解读出商业活动持续时间长,故符合题意的为
C
项。
17.
【答案】B
【解析】由题干“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子”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宋朝都市商业繁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宋朝时出现了早市、夜市和瓦子等,B
选项符合题意。
18.
【答案】D
【解析】元朝杂剧作家人才辈出,其中最优秀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窦娥”这个艺术形象是关汉卿塑造的。
19.
【答案】A
【解析】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知,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苏轼。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故选
A。
二、复合题
20.
【答案】
(1)
《资治通鉴》。司马光。
(2)
李清照、辛弃疾。李清照:委婉、细腻、清秀;辛弃疾:风格豪放。
(3)
宋元文化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一时期史学和文学艺术高度发展,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解析】
(1)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被宋神宗御批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3)
综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21.
【答案】
(1)
南宋与金对峙,国家分裂。渴望收复故土。
形成: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双方以准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2)
元统一全国后,城市经济繁荣;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作为直接反映生活的戏剧形式的元杂剧,适应了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元曲语言通俗易懂。
【解析】
(1)
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词句反映了当时中国正处于南宋与金对峙时期,词句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故土的思想感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岳飞被害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2)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元曲的语言通俗易懂等方面回答。
22.
【答案】
(1)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
(2)
元旦(春节)。穿新衣,往来拜节,燃放爆竹,等。
(3)
民族交融加强;商品经济发展;宋代城市兴起;社会政治结构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务实,追求理性。
(4)
我们要尊重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但珍惜民族传统文化不等于盲目崇拜,继承传统文化也不是要回到过去。当代中华儿女需要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不断吐故纳新,取传统文化恒久之精华,去旧文化陈腐之糟粕,既坚持自己独特的根基,又博采世界各民族之长。我们要做好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弘扬、宣传。
【解析】
(1)
第(1)问考查宋代就已出现并沿袭至今的传统节日。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中的内容可知,宋代就已出现并沿袭至今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任选三个即可。
(2)
第(2)问考查春节的相关知识。由材料二中“《岁时广记·元旦上》中记载:家家饮屠苏酒、吃面条,从早晨开始,百姓穿上新衣,往来拜节,并燃放爆竹”可知朱代重要的节日是元旦,也就是后来的春节。它与我们今天的春节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穿新衣,往来拜节,燃放爆竹,等。
(3)
第(3)问考查宋代节日文化兴盛的原因。根据材料三内容归纳即可回答。
(4)
第(4)问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