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8 15:1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下历史
第三单元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
电视剧《朱元璋》再现了朱元璋从放牛娃到行脚僧,从义军马夫到万军将领,从乞丐布衣到开国皇帝的成长过程。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在
A.大都
B.应天府
C.开封府
D.长安
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其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加强君主权力
D.避免藩王割据
明朝为使地方权力分散,取消行中书省,设立
A.都护府
B.都元帅府
C.三司
D.五军都督府
电影《锦衣卫》涉及的史实发生在
A.秦朝
B.隋朝
C.明朝
D.清朝
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
A.四书五经
B.唐诗
C.《资治通鉴》
D.宋词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八股文开始出现于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2019
年某农产品行情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带来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该农作物在明朝时从美洲引进,它是
A.小麦
B.茄子
C.玉米
D.可可
明朝时期著名的丝织中心和制瓷中心分别是
A.海南岛、定窑
B.开封、汝窑
C.苏州、景德镇
D.南京、哥窑
明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财政、司法和军事。这一措施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中国古代政治史就是一部君主专制强化史。下列加强君主专制措施开始于明朝的是(  )
①郡县制度
②科举制度
③行省制度
④厂卫特务制度
⑤废除丞相制度
⑥八股取士。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④⑤⑥
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作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A.设立军机处
B.采用八股取士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立厂卫机构
下列哪项措施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所为
A.在地方设立三司
B.在中央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
C.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D.迁都北京
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考场,明清时期全国半数以上官员都出自江南贡院。明朝时,若想在此应试成功,需要
A.自然科学和创新能力
B.诗词歌赋和出身显贵
C.四书五经和规范答题
D.兵法谋略和强健体魄
下面图示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机构设置的情况,其中反映明朝机构设置的图示是
A.
B.
C.
D.
“时京官每旦人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反映的是
A.军机处
B.八股取士
C.文字狱
D.厂卫制度
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三司”
D.成立东厂
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限制
C.采用八股取士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洪武十三年(1380
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
A.控制军队
B.强化皇权
C.钳制思想
D.改革科举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机构
③八股取士
④创立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二、复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东厂的“锦衣官校”(特务人员)侦查缉捕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自官府,下至民间,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他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可以知道。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写有“朝廷心腹”的大匾。
(1)
材料一中的“锦衣卫”是明朝哪位皇帝设立的?
(2)
材料二中的“东厂”是明朝哪位皇帝设立的?
(3)
“锦衣卫”和“东厂”是怎样的机构?
(4)
明朝统治者设立这种机构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史料二
(唐太宗)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史料三
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清〕廖燕《明太祖论》
(1)
?史料一中的“科第之设”指哪一制度的创立?其是在何时创立的?
(2)
?结合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科第之设”的历史作用。
(3)
?结合史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明朝是我国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时期。让我们通过不同途径,探究明朝那些事儿。
【读书“看”明帝】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
1344
年到
1644
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曾一度风靡网络。这部著作分为七部,其中第一部《洪武大帝》和第二部《万国来朝》讲述了明太祖和明成祖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
【争论“辩”科举】
学生甲:“‘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读书求学的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一步登天,由平民一跃而成为高官。”
学生乙:“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鲁迅先生对这种制度是深恶痛绝的,他笔下的孔乙已就是科举制度毒害下的畸形产物。”
(1)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介绍一下第一部书《洪武大帝》中明太祖的事迹。
(2)
?两位同学讨论的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
(3)
?你知道科举制度是从何时开始“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的吗?为什么这么说?据此谈谈你对我国今天改革考试制度的看法。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本题以电视剧《朱元璋》为切人点,考查明朝的建立。1368
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故选
B。
2.
【答案】C
【解析】明太祖朱元章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故选
C。
3.
【答案】C
【解析】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在地方,明太祖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故选
C。
4.
【答案】C
【解析】为监视官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5.
【答案】A
【解析】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6.
【答案】C
【解析】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故选
C。
7.
【答案】C
【解析】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故选
C。
8.
【答案】C
【解析】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故选
C。
9.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知道明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明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财政、司法和军事。这一措施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0.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以加强君主专制措施开始于明朝为切入点,考查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解析】郡县制开始于秦朝;科举制度形成于隋朝;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厂卫特务制度、废除丞相制度、八股取士都开始于明朝。故④⑤⑥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1.
【答案】C
12.
【答案】B
【解析】明朝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科举考试的题目来自“四书”“五经”,许多文人不讲求实际学问,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13.
【答案】D
【解析】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利统归兵部,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故选
D。
14.
【答案】C
【解析】明朝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题,不得自己随意发挥。科举考试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个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故明朝时,若想在江南贡院应试成功,需要四书五经和规范答题。
15.
【答案】D
【解析】为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所以
D
选项符合题意。
16.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大概是当时京城的官员每天上早朝,一定要先和妻子说诀别的话,等到晚上安全回来,就一起庆祝;觉得又多活了一天。这体现了对官员的严格监视。依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对官民进行监视。故选
D。
17.
【答案】D
【解析】1368
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包括: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在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为了监视官民,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东厂是明成祖朱棣设立的,故选
D。
18.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明朝的科举制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故选
C。
19.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在
“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试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许多读书七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专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扼杀了读书人的创造力。这是导致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正“厄运”的原因,C
选项符合题意。
20.
【答案】B
【解析】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为了强化皇权,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故选
B。
21.
【答案】D
二、复合题
22.
【答案】
(1)
明太祖。
(2)
明成祖。
(3)
特务机构。
(4)
加强君主权力。
【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了解。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
23.
【答案】
(1)
科举制度;隋朝。
(2)
扩大了官更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3)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死读“四书”“五经”,最终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解析】
(1)
结合所学可知“科第之设”指的是科举制度的创立;科举制度是在隋朝时创立的。
(2)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4.
【答案】
(1)
参与领导元末农民起义,建立明朝,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设锦衣卫;等。
(2)
隋朝。
(3)
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使许多文人不讲求实际学问,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看法:今天,我国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改革力度越来越大,考试要从考“死知识”逐步向考査能力转变;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要着力于知识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归纳能力。
旨在考查明太祖的历史活动,结合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2)
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
(3)
第一小问,明朝采取“八股取士”,导致科举制度僵化,日益成为摧残文化和人才的工具;第二小问,可结合八股取士的形式内容及危害回答;第三小问,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今天,我国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改革力度越来越大,考试要从考“死知识”逐步向考查能力转变;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要着力于知识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