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8 15:0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下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唐朝时期,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多达十多次,其目的是
A.投奔唐朝
B.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C.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D.破坏中国文化
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这一艘艘帆船反映了
A.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B.新罗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C.商业贸易繁荣
D.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贸易的繁荣
中国原创歌剧《鉴真东渡》西行美国,于当地时间
2019

6

22
日晚亮相纽约林肯中心,以西方歌剧艺术形式讲述东方历史文化故事,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再添亮色。鉴真东渡的国家是
A.天竺
B.波斯
C.新罗
D.日本
大唐王朝以相当健康的心态接纳外部世界,对外交流频繁。下列哪国的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A.天竺
B.新罗
C.日本
D.大食
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外来音乐是
A.大秦音乐
B.朝鲜半岛的音乐
C.印度音乐
D.波斯音乐
如图所示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是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C.将唐典章引人日本
D.实现民族间大交融
公元
627
年,玄奘为寻求佛教真谛,展开一场史诗之旅。1300
多年后,美国汉学家理查德·伯恩斯坦,尽一切究竟之可能追寻玄奘足迹西行,穿越丝绸之路,重走玄奘路,写出了如图《纽约时报》年度好书《究竟之旅》。理查德·伯恩斯坦重走玄奘路的起点和终点是
A.中国广州——尼泊尔
B.中国北京——印度那烂陀寺
C.中国新疆——巴基斯坦
D.中国西安——印度那烂陀寺
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是
A.文成公主
B.松赞干布
C.玄奘
D.鉴真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中日两国
A.艺术方面交流频繁
B.医学领域相互借鉴
C.经济、文化交流较多
D.建筑方面取长补短
《大国海图人物志:惊涛骇浪里的六道轮回》记载了一位中国高僧为了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历时十二载,才完成夙愿。下列哪一项不是这本书中介绍的内容
A.传授佛经
B.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
C.传播中国的文学、书法、绘画
D.《大唐西域记》
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
70
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④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正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说到唐朝外交,我们不自觉地就会跳出一个词:开放。对于开放,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文化的输入,可是对唐代而言却是凭着开放,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唐文化圈。下列与唐文化圈形成无关的是
A.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B.玄类西行
C.遣唐使、鉴真东渡
D.新罗留学生涌往长安
下面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A.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
某同学拟写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流”的历史小论文。下列事例不应人选的是
A.文成公主入藏
B.玄奘西行
C.遣唐使到来
D.鉴真东渡
如图中的历史人物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和“律宗之祖”。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顺利东渡日本
②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③他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④他只潜心研究佛经而不过问其他领域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它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它是
A.《唐本草》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金刚经》
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行天竺
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甘英出使大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二、复合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
1300
多年前,天竺的戒日王举行了盛大的佛学辩论会,担任主讲的是一位来自唐朝的佛学大师。
材料三
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与亚洲、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这些使者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2)
材料二中提到的佛学大师是谁?他何时西行天竺?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3)
从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1)
鉴真“航东海”的目的地是哪里?诗中的“传道艺”指的是什么?
(2)
有人认为,鉴真东渡,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这种看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新华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一次主题为“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
【新闻在线】
材料—
国际在线消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钱珊铭):中国原创歌剧《鉴真东渡》西行美国,于当地时间
2019

6

22
日晚亮相纽约林肯中心,以西方歌剧艺术形式讲述东方历史文化故事,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再添亮色。
歌剧《鉴真东渡》是一部以海外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原创歌剧,以唐代高僧鉴真大师应日本僧人邀请,携弟子先后六次东渡日本的史实为题材创作而成,通过一渡幻海、二渡愿海、三渡迷海、四渡觉海、五渡心海、六渡慧海六个章节,艺术地再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千古佳话。
材料二
2019

5

2
日,第十四届(中国·瓜州)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在甘肃酒泉市瓜州县鸣枪开跑。1300
多年前,玄奘法师在这里经历了追杀、背弃、迷路、彷徨、生死……尽管
5

4
夜滴水未进几将殒绝,但依然心无所惧一往无前,最终实现了从坚持到超越的伟大升华。
(1)
【问题探究】
请完成下面表格。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异同
事件
身份
目的地
途中遭遇
是否结伴
是否归国
玄奘西行
僧人

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


鉴真东渡
僧人


次东渡,前
5
次失败,历经磨难


(2)
玄奘和鉴真在促进唐朝与外国的友好交往中分别作出了哪些贡献?他们在文化传播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3)
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盛况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4)
【情感体验】
我们从玄类和鉴真的经历中能学到哪些精神?
(5)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唐朝时期,为了学习唐朝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
【答案】A
【解析】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遭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这一艘艘帆船反映了日本派遺唐使到唐朝学习,A
符合题意。
3.
【答案】D
【解析】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故选
D。
4.
【答案】B
【解析】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来往频繁。新罗强盛以后,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5.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唐朝时,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6.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片可知,该历史人物是玄奘。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经过
4
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
多年后,玄樊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7.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前往天竺(唐朝时的称呼,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取经,曾在天竺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今印度境内)游学,所以
D
正确。
8.
【答案】C
【解析】唐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故选
C。
9.
【答案】C
【解析】根据中国唐朝的开元通宝和日本的和同开珎钱币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是圆形方孔钱,钱币上都有汉字,和同开珎受到中国唐朝开元通宝的影响,这体现了唐朝时中日两国经济、文化交流较多,故选
C。
10.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A、B、C
均是对鉴真活动的介绍,属于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D
是玄奘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
11.
【答案】C
【解析】唐朝经济繁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访都体现了唐朝的开放与包容,佐证了当时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亲结盟体现的是唐初的民族关系,可排除。故选
C。
12.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经济繁荣、文化辉煌,对外交通发达都是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原因。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选
D。
13.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文化圈形成与唐朝对外开放有关,与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无关;玄奘西行,遣唐使、鉴真东渡,新罗留学生涌入长安,都促进了唐文化圈的形成,故选
A。
14.
【答案】B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可判断出他们是鉴真和玄奘。鉴真和玄奘都是唐朝对外交往的杰出代表。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15.
【答案】A
【解析】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唐代的民族关系的内容,B、C、D
属于唐代的中外交流的内容,故选
A。
16.
【答案】C
【解析】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
5
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
6
次东渡,终于抵达日本,①的说法是错误的;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④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
C。
17.
【答案】B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故选
B。
18.
【答案】A
【解析】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日本“遣唐使”来华都是唐朝“开放”的表现。甘英出使大秦是汉朝的史实。故选
A。
19.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玄类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共同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游历多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为中印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为弘扬佛法,鉴真
6
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故选
C。
二、复合题
20.
【答案】
(1)
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2)
玄奘;贞观初年(唐太宗统治时期);坚持不懈,不畏困难,具有顽强的毅力。
(3)
要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解析】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派遣大批使者来中国的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2)
材料二中提到的佛学大师是玄奘,贞观初年(唐太宗统治时期);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坚持不懈,不畏困难,具有顽强的毅力的优秀品质。
(3)
从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是要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21.
【答案】
(1)
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
(2)
不正确。理由: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行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
(1)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的邀请,去日本弘扬佛法,6
次东渡,历尽艰辛,终达日本。鉴真不仅在日本传授佛经,而且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也传到了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
这种看法不正确,把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贡献搞混了,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行,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2.
【答案】
(1)
天竺;日本;6;是;是
(2)
玄奘:贞观初年,前往天竺取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鉴真:东渡日本后,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不同方式:鉴真是向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玄奘是把天竺的文化带回唐朝。
(3)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统治者鼓励和支持与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对外交通比较发达,给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4)
坚持不懈,不怕艰难,有坚强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言之有理即可)
(5)
一个国家要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开放有利于发展,保守导致落后;等。(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格。
(2)
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回答,第二小问从两人的事迹中分析总结。
(3)
从唐朝的国力、统治者的政策以及交通情况等角度回答。
(4)
从具体史实中提炼答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