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市2020年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试题
历史
一、选择题:
24.“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
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25.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
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B.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26.“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27.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
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28.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9.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
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30.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
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31.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
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2.
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33.下图是1950-
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34.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
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35.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
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B.世界贸易组织
C.布雷顿森林体系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
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
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929-19
33年各国完全失业工人比重(%)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根据材料并综合世界经济史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45.【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
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
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
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
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
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46.【历史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
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6分)
47.【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
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
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
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
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7分)文科综合高二历史答案
选择题:共48分
C
C
题
34
答案
非选择题:共52分
答: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
物的推广;税收
变革。(6分)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6分)
(2)答:作用:缓解关内
增加政府收入;加强
区的管理;促进
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界经济史知识,拟定论题得2分,阐述8分,总结2分
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兼并严重,户口不
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答:积极作用
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
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46.【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
匕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
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9分
义
场
基本实现
非的战略意图。(6分)
47.【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
义建设道路的
探索。(8分)
答:贡献: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
突破了苏联
济模式的限制,提
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
义现代化事业和
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