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17 壶口瀑布
C
D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前充满信心。
B.达州的历史文化只有达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达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达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C.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完全取决于他有理想抱负,受到良好教育和自身的刻苦努力。
D.我们要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点拨】A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可将“只要”改为“只有”,
或将“才”改为“就”;C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能否”;
D项,语序颠倒,应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B
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黄河壶口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非常狭窄,
形如“壶口”而得名。壶口瀑布也是我国第一大瀑布。
B.游记这一体裁,涉及内容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样,
读来既能增广见闻,也能带来美的享受。
C.作者写壶口瀑布不仅仅在写黄河之水,更是在写一种哲理,
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D.“前呼后拥”“穿过雾霭”“蜂窝杂陈”“奋力抗争”
分别是并列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
【点拨】壶口瀑布是我国第二大瀑布。
A
5.根据提示品析句子。
(1)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
(句中“钻”“觅”两个动词用得好,请说明理由。)
“钻”“觅”两个动词写出水为了继续奔流而寻求道路的过程,
准确生动。
(2)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这一句运用的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激流汹涌,水流之急,水力之大。
(一)
阅读课文第三至六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文中有一句话解释了“壶口”的位置和名字的由来,
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
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
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将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气势磅礴、
汹涌无比的特点展示出来,表现出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
充溢着催人奋进、勇往直前的精神。
8.揣摩下面句子的特殊含义。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借水喻人,赋予水人的情感,
生动地写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毅力。
9.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的同时,还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二)
壶口瀑布: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宁 明
落日,苍鹰,暮色,群山,我们在这样的背景衬托下,恋恋不舍地离开陕北,奔向秦晋峡谷,去寻找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壶口瀑布。
汽车沿盘山路爬行,秋风苍凉沉寂,黄河浩荡东流。我们的心绪还沉浸在陕北高原,沉浸在沟壑纵横、如诗如画、如泣如诉的风景中。陕北贫穷、闭塞;陕北人顽强、质朴。一如脚下这千古奔流的民族圣河,盛满民族全部的辉煌和苦难。当我们离开陕北,走近壶口瀑布,希望心情不再沉重。
车窗外,渺无人烟,屋舍稀落,断垣残壁,瓦砾成堆。车拐过最后一道山梁,黄河从视线中消逝。蓦然,一股惊天动地的声浪铺天盖地而来,黄河以雷霆万钧之势,呐喊着迎接我们这群不速之客。车停道旁,喧哗停止,苍茫暮色使我们看不见黄河之水,只能静静地用耳,准确地说是用心,听黄河母亲的倾诉。
翌日清晨,我们走近壶口瀑布身旁,立刻被她博大的气势所震撼。黄河之水显得宽宏博大,奔放无羁。此时,我才知晓李白为什么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壶口两旁,山岩断裂,赤裸畸形,筑成两条坚固峰带,如鬼斧神工。
金色的波涛从远方滚滚而来,惊涛折岸,金液飘荡。雾气蒸腾,水天一色。七色彩虹在阳光照耀下,横跨两岸。黄水万顷,赤身裸体,无拘无束,慌不择路,在秦晋峡谷奔突涌荡,左回右旋,掀起团团浪花、泡沫。
壶口河槽错落,水流跌宕,像古老的石犁烈马分尸般撕碎水层,犁开波面。云腾雾裹,浇入壶口,挤入龙槽。黄河雄浑博大的身躯突然痉挛收缩,又被大自然鬼使神差般撕裂。
此时,黄河畔上,气流在抖动,山在摇晃,大地在战栗。“声震四十里,烟雾溅湿人。”天和地斑斓的色彩和声响都消失了,黄河似是地下奔突的岩浆,发出无尽的雄伟轰鸣。
壶口瀑布西畔,陕北一片莽莽苍苍,游人三三两两;东畔,山西人大搞旅游,灯火闪烁,游人如织。同一条黄河,“东边日出西边雨”。遥想当年,两岸码头红红火火,真使人有沧海桑田之感。壶口瀑布宽度达千米,主瀑难以接近。同行的女记者忙于录音,价值几千元的照相机掉进龙槽,转眼无影无踪。壶口瀑布,烟波浩浩,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当年,光未然到此,慷慨激昂地写下中外驰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面对壶口,你唱不出:“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纤夫的爱》不能在壶口唱,你只能高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壶口瀑布,观之,如万马奔腾;听之,似惊雷行空。浩浩乎,中华民族之文化;荡荡乎,中华民族之精神!
10.第二段说黄河“盛满民族全部的辉煌和苦难”,
请联系全文具体说说“辉煌和苦难”是指什么。
“辉煌”指悠久古老的黄河文明。“苦难”指不可抗拒的历史和灾害。
11.作者写壶口瀑布为何先着力描写黄河之水?
因为黄河之水是形成壶口瀑布的源泉。
12.作者描写壶口瀑布是为了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
试简要概述中华民族的精神。
顽强奋斗,质朴坦荡。
13.文章最后用《黄河大合唱》和《纤夫的爱》结尾,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比,突出壶口瀑布刚毅坚强的文化内涵。
14.学习本文之后,八(2)班进行了一次以“走近黄河”
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请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黄河的诗句、成语或俗语,请各写两句。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泾渭分明、中流砥柱
说尽黄河只为水;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2)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奔腾不息,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今天,就让我们作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
材料一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战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 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
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或“母亲河”)
此石经始①禹凿;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⑨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
冲击,冲荡
看,望
1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17.以下都是写黄河的诗句,
其中与这段文字所描写的情景相类似的是( )
A.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B.长河落日圆(王维)
C.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
D.三万里河东入海(陆游)
C
【参考译文】传说中这块石头当初是大禹所凿,河道因被水冲击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返过来保卫着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确实是这样!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18.【写作借鉴】本文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所见的壶口瀑布景色,很好地突出了壶口瀑布不同季节的特点,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河山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片段仿写】请你仿照本文写法,运用修辞手法写写自己所见之景,并表达自己的感受。(150字左右)
【例文】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秋日傍晚,又是一抹“艳阳”映入我的眼帘。那是几百株小小的、根茎细长的金盏菊,花瓣自然地舒展着,黄灿灿的花蕊犹如点点笑容,饱含着满满秋色。在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广场中并不显眼,只现出一片闪闪的金黄。阵阵清风荡漾着,菊花的芬芳便微微沁入我的心扉,它们微笑着簇拥在一起,组成了一条浑身带着光辉的金龙,随风起舞,这活脱脱就是“金龙一跃上青天”的雄姿!宏伟磅礴、不失风雅的形态,也让人联想到旭日东升的瞬间,却又胜似那红日初升的壮观美景,给予我无限的享受和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