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冯
至
评
价
李广田曾对冯至的散文做出过很高的评价:“又如冯至先生,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
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这样评价冯至:“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得上是收获期最伟大的散文家。”
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课前预习
任何一篇散文都要借助一定的人和事、通过一系列文学手段来传递作者的一种情感或理性的思考,本文中承载作者情思的载体什么?作者在其中的情感有无变化?请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用图表的形式简要述之。
定关键词
生命的广泛与相联
定所托物(一)
一、情思载体
山村的风物
定所托物(二)
二
、外性内质
外性(象征)
内质
小溪
:清冽、养人
鼠曲草
:谦虚、纯洁、坚强
彩菌
:点缀、滋养
加利树:速长、最高
野狗的嗥叫:威胁、吓人
麂子的嘶声:难逃人的诡计
人类声息相通
生命的宁静之美
生命的美好
生命的渺小
生命对疾苦的恐惧
死亡的可怕
定所言志(一)
一、知人论世
1、作者介绍
2、权威解读
作者介绍
?冯
至
(1905--1993)
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无相片
权威解读
本文涉及到“人与自然”这一人文母题,属于“感悟自然”
类的散文,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它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结构明晰,主旨多元。文章一至三节,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哀史;中间部分,作者由眼前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末节,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在笔法上,全文构思的结构方式是相似的: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定所言志(二)
二、所言之志
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人类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名段品读(一)
一、读
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文段或者句子,有感情地诵读,说说它为什么让你感动?
名段品读(二)
二、品(一)
结合你对课文的诵读,请梳理课文的结构内容和特点。
1、结构内容:
(一)(01---03段)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平凡的山水。
(二)(04---10段)作者由眼前景生发的启示和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三)(11---11段)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连。
名段品读(三)
二、品(二)
2、特点:明净、含蓄,平凡中见崇高、朴素中见华美。
例:“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音的幻想吧。”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相通的地方。”等等。
问题探究
①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真的消逝了吗?
②在第2段中,文章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文章中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么?如何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这一句话的内涵?
作业布置
[表达与交流]
:
有计划地组织一次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活动,要求在活动中领悟自然之美,并以文字的形式把这些感受表述出来。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信息
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唐诗默写(10分)
3组选自选修1(6分)(共记36首)
1组选自必修3(2分)(共记07首)
1组选自课外
(1分)(平时积累)
二、唐诗鉴赏(10分)
三、古文阅读(20分)
考:实词理解
虚词辨析
文意理解
文句翻译
古文断句
四、实用文阅读(12分)
五、文学作品阅读(18分)
六、语言运用题(20分)
七、作文(与唐诗有关)(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