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8 15:5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选择题
1.这场讨论,冲破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促进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这场讨论使人们认识到 (  )
A.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市场和计划都只是手段
D.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2.有历史学家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经过了三次思想大解放:1978年第一次思想解放冲破了个人崇拜,1992年第二次思想解放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1997年第三次思想解放冲破了所有制崇拜。“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意义是 (  )
①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 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 ④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C.“文化大革命”
D.中共八大
4.《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5日社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与该社论的决策内容同时出台的决策是 (  )
A.发动“文化大革命”
B.实行改革开放
C.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5.在四川广安的邓小平同志故居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的:“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的创作应不早于 (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最根本的原因是 (  )
A.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
B.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
C.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D.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7.比较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我们在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时发现,这次会议是对中共八大的继承和发展,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  )
A.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B.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C.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D.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8.联系和比较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小明同学用这一方法比较遵义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得出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有 (  )
①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 ②都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都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的工作中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中国人民面貌的历史性变化……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摆脱了许多思想上的枷锁和禁锢,振奋起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由此可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意义是 (  )
A.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推动中国社会发展
B.解放了思想,振奋了人们的精神
C.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0.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和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从此,我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材料旨在说明影响改革开放决策制定的因素是 (  )
A.人民群众的需求 B.外部势力的介入
C.决策者的推动 D.西方先进文明的传播
11.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党内根本不存在所谓以刘少奇、邓小平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确凿的事实证明,硬加给刘少奇同志的所谓“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完全是林彪、江青等人的诬陷。八届十二中全会对刘少奇同志所作的政治结论和组织处理,是完全错误的。该决议 (  )
A.标志着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开始
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C.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D.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非选择题
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邓小平首先强调一定要解放思想,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邓小平强调了什么问题的重要性?由此,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了什么指导方针?
材料二 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时指出,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要适时结束,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扩大企业的权力,打破平均主义。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我们关起门来是不行的。这一谈话史称“北方谈话”。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方谈话”的理解。
材料三 ……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进行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
全体会议公报
(3)材料三中“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具体指哪一战略决策?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从以上思想理论的实践和创新历程中,你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哪些新的认识?
详解详析
1.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后,党内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故选A。
2.A [解析] 据题干“1978年第一次思想解放冲破了个人崇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思想解放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①②③属于其意义。④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的事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以排除④。故选A。
3.A [解析] 根据题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里”是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故选A。
4.B [解析]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B符合题意。故选B。
5.D [解析] 从材料“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等信息中可以看出,这与“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有关,D正确。
6.C [解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故选C。
7.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共八大,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共八大有一定的继承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体现了对中共八大的“发展”。故选D。
8.C 9.B
10.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和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可得出C正确。
11.B [解析]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12.(1)邓小平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表述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后来的改革开放作了重要的思想动员。
(3)实行改革开放。思想、工作重心、经济措施。
(4)理论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以检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