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幽径悲剧》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幽径悲剧》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1-06 19:5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读、品、悟的方式,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进而理解“愚氓灭美”的主题。
2、理解作者“矢志不移地关注关爱美好生命”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3、以本文铺垫手法的运用为例学习散文选材自由灵活(形散),但需要认真谋篇布局,才能更好使“神”始终不散的写作知识。
4、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体会散文“抒真情”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完成学习目标1和2
二、自助内容
1、认识季羡林
季羡林一生致力于东方文化研究,创建了完整的东方文化学术体系,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不遗余力地弘扬自己的学术主张,堪称传播东方文化的一代学界楷模。
正如哲人所言:艰难能造就伟大的心灵。季羡林生于山东清平县官庄,父辈生活无着,童年充饥的是红高粱饼子,就盐碱土腌的咸菜。
由于叔父的接济,季羡林在济南读完了中学。中学毕业后,他一人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
1930年初入清华大学,他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满眼是书的高山,满耳是诗的乐章。有一次,他听了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课,引发了对梵文的兴趣。当时,他朦胧地知道,中国文化与印度的梵文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此时,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的治学道路。清华与德国互换研究生,清华选中季羡林留学德国。
学习是艰苦的,梵文是世界上最难懂的文字,更何况流传下来的是残缺不全的贝叶。天书一般的梵文,语法就只有靠自己课下准备,常常一节课要准备一天。季羡林既然已经决定,则知难而进,每日苦读不止,居然在很短的时间里,进入了这艰难的门径。
在1946年5月踏上阔别10年的故土。
季羡林于1946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文革”之患尽人皆知,但是,事物总是“阴阳合璧”。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季羡林都一一品尝了;最令他悲哀的,是他被宣布为“不可接触的人”。他被分配掏大粪,看大门,守电话,发信件……他把原来没有时间细看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搬出来精读细研,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此非妄言。在“无人接触”的时间里,他翻译出了以后使它享誉海内外的《罗摩衍那》。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也因此扶摇直上学术、艺术的万里长空。
……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liàn( )滟 精神抖sǒu( ) 苍黑古劲( )
qiú( )干 万斛( ) 毛骨sǒng( )然
愚氓( ) 蜿yán( ) 攀fù( )
闲情yì( )致 荆jí( ) 摇yè( )
3、理解词义。
司空见惯 猬集
史无前例 浩劫
疾趋 足征
4、作者用“神奇”来概括幽静的特点,那么幽径的神奇具体表现在那里?请在文中划出。
5、在文中划出描写古藤萝的语句,并概括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6、在文中划出描写古藤萝被毁的语句,并写出它毁于谁之手?
三、课后续助
(1)请认真思考,写三句能触及愚氓或世人灵魂的话。



(2)散文也要讲究结构严谨,思考此文结构布局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完成学习目标3、4
四、课后续助
1、学会词语
潋滟 精神抖擞 萧索 藤萝 猬集 清晰 史无前例 惆怅 虬干 摇曳 赖以生存 万斛 渺小 毛骨悚然 闲情逸致 愚氓 林林总总
2、完成《导学手册》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