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教材分析】
初三下册第六单元20课,本单元主要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政治生活,这一篇就是讲述了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的故事。文章将重心放在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上,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远虑”。
【教学目标】
1.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 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认识到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分析事件原因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时长】
2课时
【教学过程】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了解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 684 ),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翻译文言,积累重点字词
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组员合作翻译;
注意字音:刿(guì) 鄙(bǐ) 玉帛(bó) 辙(zhé) 又何间焉(jiàn)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教师串讲,点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一词多义】
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逐之(所以)
②以:何以战(凭、靠)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
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②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③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④必以情(古义:诚心;今义:感情)
⑤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
请学生回答: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着从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人物活动的过程去讲述。(参考并完成思考探究一)
归纳:文章的两条线索
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论战——参战——释疑)。
品读课文
在出战前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鲁庄公凭借什么条件来打仗?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第三个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3)鲁庄公礼贤下士,善用人才。
3.如果是你,你讲从哪些方面讲述曹刿论战这个故事?(自由讨论)
4.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5.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曹刿形象: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结合课文内容,归纳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鲁庄公形象: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是他政治思想上的缺陷;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没有很好的军事指挥能力。但他又并非昏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四、小结,归纳文章主旨
本文以精炼的语言和对话的形式,详略得当的记述了长勺之战的过程,重点讲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突出了曹刿是个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善于用兵,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才能的人,同时也说明了民心所向是能打赢战争的重要条件。
五、积累成语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板书
曹刿论战
《左传》
请见
论战:以分人
以信
以情(主要条件)
胜战:彼竭我盈
敌军崩溃
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