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9 鱼我所欲也 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9 鱼我所欲也 2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8 21:05:59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20?年的春节,突如其来的疫情,向我们发起了一场猝不及防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个春节,几乎所有的人都宅在家里,然而,却有一群无所畏惧的人,他们一路披荆斩棘,在新型冠状病毒面前,不顾生命危险,冲到了一线,他们就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白衣天使们,是抗击疫情路上的逆行者!是什么让他们在这关键时刻作出这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知识梳理
1、请学生解说孟子及时代背景,后教师补充。
(1)作者背景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人称他为“亚圣”,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其言论和行为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
(2)时代背景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作乱犯上,必然导致国破家亡。所以孟子甚至将“富”与“不仁”对立起来。因此,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正像他所说的那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儒家政治理念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子。
2、读通,扫除语音障碍,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1)字音
苟得?(?????)??辟(?????)??一箪食(?????)?一豆羹(?????)?为宫室之美为之????
蹴尔(?????)?不屑(?????)??乡为身死(?????)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2)停顿
①?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③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3、读懂,疏通文意。
读第一段,借助课下注释和字典翻译第一段。
(1)重点字词、句式
欲:喜爱
所欲:所动=名词
所想要的东西
得兼:同时得到
义:正义、道义
舍:舍弃
甚于:超过
为:做
苟得:苟且偷生
之:音节助词
辟:通“避”,躲避
由是则:因此,那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判断句)
(2)文段翻译: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件不可以做呢?
凭借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凭借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所以,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种心(
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它(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贤能之人不丧失它罢了。
三、精读探究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补充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
类比论证: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它有关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论证论点的论证方法。
明确: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而猪肉、狗肉乃至鸡肉、羊肉是普通食品,一般人都可以吃到。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但是在孟子看来,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欲”“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明确: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3.
“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明确:患指灾祸,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4.“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与“是心”有什么关系?孟子是怎样论述的?
明确: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是心”本质上指的就是“义”,论证过程:
第一层:类比
设喻
以舍鱼取熊掌-引出-舍生取义
第二层:正面+反面-道理论证-论证“舍生取义”?
第三层:总结上文,得出结论。
四、板书
鱼我所欲也
????????????????????孟子
第一层:类比
设喻
以舍鱼取熊掌-引出-舍生取义
第二层:正面+反面-道理论证-论证“舍生取义”
第三层:总结上文,得出结论。
五、作业
背诵文章第一段。《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2.理清论证思路,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抽背第一段。
翻译文段,了解大意
重点字词
得之则生:之,代词,指前文的箪食豆羹
弗:不
呼尔而与之:而,表修饰
蹴:踩踏
不屑:认为不值得
万钟:优厚的俸禄
辩:通“辨”,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
焉:句末语气词
奉:侍奉
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
乡:同“向”,先前、从前
已:停止
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耻之心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踩踏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对高位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天性。
三、精读探究
1.本文主要举了哪几种为人处世之道做法,作者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对比论证,举了不食嗟来之食(赞扬)和不辩礼仪就就接受厚禄(斥责)的两种做法。
补充: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
春秋时期齐国饥荒,齐国的贵族黔敖在路上施舍粮食;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拖拉着脚步走了过来;黔敖就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呼唤那位饥民来吃饭;而饥民却对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到现在的地步的;黔敖上前向饥民道歉,但饥民最后因为拒绝施舍而饿死了。
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本心”具体指“人的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四、全文分析(串讲论证方法)
1.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完成思考探究第一题)
舍生取义。运用严密的的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甚于死者”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
接着从正反面举例论证,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五、小结
在我们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重要的选择,有时甚至是生与死的选择,在这决定生死的紧要关头,我们应如何做出选择呢?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明白了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
六、板书
提出论点:舍生取义——比喻类比
方法
正面: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有甚于死——有所不辟
反面:莫甚于生——有不用
莫甚于死——有不为
得出结论:舍生取义
举例论证——不食嗟来之食、不辩礼义
对比论证
七、课后练习
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
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_舍鱼而取熊掌_______?论证?_舍生取义_______?的观点。
2、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
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