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广东中考备考指南
中考高分攻略 语文 内文
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
九年级上册
目录
01
课内文言文总复习
课内文言文总复习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①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 )巴陵郡。越( )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 )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 )予作文以记之。
1.表达方式:记叙,交代写作缘由。
2.文章为什么以滕子京谪守开头?
既是对他政绩的赞扬,
九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二十九)岳阳楼记
因罪贬谪流放
到
同“俱”,全、皆
规模
同“嘱”,嘱托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也是为他被贬而不平;呼应后文,劝勉他“不以己悲”。
②
予观夫巴陵胜( )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 )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前人之述备( )矣。然则北通巫峡,
3.表达方式:描写,洞庭湖全景。
4.选文从哪几个角度写洞庭湖景色的特点?
从空间上突出洞庭湖的
美好
水势浩大的样子
边际
日光
壮丽景象
详尽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南极( )潇湘,迁( )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壮观,从时间上突出洞庭湖的壮美。
5.简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的作用。
结构上引出下文;内容上为下文写悲喜之情作铺垫。
至、到达
贬谪、降职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③
若夫淫雨( )霏霏,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 )楫摧( ),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 )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6.表达方式:描写暗景,抒发悲情。
7.第③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一句从听觉的角度极力渲染悲凉氛围,烘托登楼者伤感之情,收束景色描写。
连绵不断的雨
天气放晴
冲向天空
光芒
倒下
折断
昏暗
国都
阴晦萧索
虎啸猿啼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④
至若春和景( )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锦鳞( )游泳,岸芷汀兰,郁郁( )青青。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 )辱偕忘,把( )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8.表达方式:描写明景,抒发喜情。
9.第④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一句从听觉角度渲染轻松愉悦氛围。
日光
停息
美丽的鱼
草木茂盛
完全消散
荣耀
持、执
明丽晴朗
渔歌互答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10.作者用哪些话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与古仁人之心对比,引出下文的议论,表明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⑤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 )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1.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_。
12.结合具体语段简析文章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的关系。(课后题)
文章开头记述了滕子京的政绩,自然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然后由事入景,描写洞庭湖胜景,触景生情,引出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最后由情入理,进入议论。
朝廷
如果没有
议论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13.“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慰勉了滕子京,也表达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主旨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洞庭湖的雄伟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悲”“喜”之情。文章通过褒扬“古仁人之心”,贬抑一般“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从而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
议论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记叙:交代写作缘由
描写抒情
描写洞庭湖全景
空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时间: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写暗景抒悲情
写景:“淫雨”“阴风”“浊浪”“樯倾”“楫摧”等
抒情:感极而悲者矣
写明景抒喜情
写景:“春和”“景明”“天光”“锦鳞”“芷兰”“皓月”等
抒情:其喜洋洋者矣
议论抒情
“古仁人”的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点明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连接着远方山脉,吞吐着长江水流,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各种景象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2.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在朝廷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三、简答题集训
1.“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005哈尔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③段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迁客骚人怎样的心情?(2009福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的遭遇和外物的触发。
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心情。
3.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回答。(2006北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2009福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己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三十)醉翁亭记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①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 )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 )路转,有亭翼然临( )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
1.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2.文段如何由远及近引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课后题)
茂盛的样子
曲折、回环
居高面下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先用“环滁皆山”概述滁州地理特征,接着由远及近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 ___”
进而推出 “醉翁亭”。
效果是静的山和动的泉相映成趣,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的方位,而且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意趣,情趣
西南诸峰
琅琊
酿泉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3.本文前有伏笔,后有呼应。如文段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与文章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应。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②
若夫日出而林霏( )开,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 )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写景:描写山间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表现山水之乐。
5.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琅琊山有明有晦、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弥漫的云气
昏暗
茂盛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③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 )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 )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
6.写人:叙写滁人游乐和太守宴饮,表现众人之乐。
7.文中不仅写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滁人游乐从侧面反映这里政
老人
儿童
陈列,摆开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 )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
④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
8.叙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表现太守之乐。
9.文章以“乐”为线索,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课后题)
苍老的容颜
倒下的样子
遮盖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 )谁?庐陵欧阳修也。
主要表现三种“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和太守之乐。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课后题)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水的热爱以及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含蓄地流露出作者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为,是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主旨
本文以“乐”字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山水之乐
亭的环境: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从整体到局部)
名字由来:“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四时之乐
山间一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
山间四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宴酣之乐
滁人游:“歌”“休”“呼”“应”“往”“来”
(动作渲染欢快)
太守宴:“鱼肥”“酒洌”“山肴”“野蔌”(食物表现富足)
众宾欢:“射”“弈”“觥筹交错”“起坐”“喧哗”
(活动表现热闹)
太守醉:“苍颜”“白发”“颓然”(神态表现欢乐)
太守之乐:“禽鸟知山林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之乐其(游人)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三、简答题集训
1.请结合全文概述作者的“乐”有几种,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13新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文章看,醉翁“醉”的原因有哪些?(2013大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是“山水之乐”,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饮酒;欣赏和陶醉于山水;与民同乐的自得之意。
3.作者为我们展示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3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的画面。(2009长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或答“引出后面的置幅图画”或“为下文写‘太守醉’作铺垫。”)
4.文章以“乐”贯穿全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这些“乐”反映出什么?请简要分析。(2011玉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诗中描写的“山水之乐、禽鸟之乐”反映出醉翁亭的环境优美,生态保护好;从“宴酣之乐”反映出太守与下属关系亲切自然、随和、善与人相处;从“游人之乐”反映出滁州人生活和平安宁;从“太守之乐”反映出作者治理滁州的功绩、与民同乐的思想和热爱祖国山水之情。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三十一)湖心亭看雪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 )定矣,余拏( )一小舟,拥( )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突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水墨湖山雪夜图,突出了景物幽静旷远的特点。
计时单位
撑船
裹、围
白汽弥漫的样子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2.“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反衬出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含蓄表现了人生渺茫的伤感。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②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 )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文中哪句话映衬?简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课后题)
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哪能
还
酒杯
客居此地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作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和舟子的“喃喃自语”,突出作者的“痴”,极力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主旨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记叙了湖心亭的奇遇,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续表
湖中雪景
叙事: 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和天气
写景
全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亭上的人
叙事:相遇—相处—相别—志趣相投
抒情:大喜—畅快—伤感—释然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湖心亭上上下下白茫茫一片。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一道西湖长堤的淡痕,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像小草一样微小的舟、船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不要说相公您痴,(原来)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三、简答题集训
1.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2019云南)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2.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2019云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2017齐齐哈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他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
1.文章提出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舍生取义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论点,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三十二)鱼我所欲也
苟且偷生
讨厌,憎恨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死者,故患( )有所不辟( )也。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2.第①段是如何论证论点的?
比喻提出论点——因果推理的道理论证从正面论述——假设推理的道理论证从反面论述。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假如,假使
这种心
丧失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此句的意图是什么?
这是对文章论点的补充说明,强调了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②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万钟( )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
4.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课后题)
“本心”是指人的善良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孟子认为“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
踩踏
认为不值得
优厚的俸禄
同“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同“德”,感恩、感激
同“欤”,语气词
同“向”,先前、从前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即“失其本心”就会见利忘义,做出不义之事,而“贤者能勿丧耳”,就能舍生取义。
主旨
本文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停止
本性,指人的羞恶之心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续表
摆出观点
舍鱼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中心论点)
道理论证
因果推理: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
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假设推理: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举例论证
正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舍生取义)
反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见利忘义)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踩踏着给别人,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
三、简答题集训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答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2008益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2.请简要说说文章是如何提出论点的。(2019遂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舍生取义”的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从生活常理写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认证过程自然、明晓。
3.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义”?请选取两位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简单叙述其事迹。(2018天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是“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糊义气和本文的“义”不同。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事例很多,如: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苏武牧羊,不改初心;岳飞抗金,精忠报国。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三十三)唐雎不辱使命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安陵君其( )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故事开端——唐雎临危出使秦国。
2.秦王企图以“易地”吞并安陵国,表现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交换
表示祈使语气
施予恩惠
同“悦”,高兴
狡诈蛮横
盛气凌人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3.安陵君委婉拒绝,使得秦王“________”(神态描写),这是故事的起因。
②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 )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 )
4.故事发展:唐雎言辞驳斥秦王。
5.秦王语言描写赏析:“何也”是质问,“____________”是炫耀武力,“_________”是恐吓威胁,表现秦王的骄横。
不说
在意,错,同“措”
增广、扩充
且秦灭韩亡魏
轻寡人与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 )五百里哉?”
6.唐雎语言描写赏析:否定句和反问句表现人物维护国土的坚定信心,塑造唐雎沉着冷静,从容迎战,忠君爱国的形象。
③
秦王怫然( )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 )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 )之怒
7.故事高潮: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8.秦王“怫然怒”的神态描写和“天子之怒”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哪里只是
愤怒的样子
横尸在地
平民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 )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 )祲( )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 )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的特点。
9.唐雎“布衣之怒”的语言描写和“挺剑而起”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唐雎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特点。
赤脚
同“苍”,灰白色
吉祥
不祥
一定
穿白色丧服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④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 )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有先生也。”
10.故事结局:秦王色挠跪谢,唐雎不辱使命。
11.“徒以有先生也”表现秦王的恐惧,前倨后恭的特点。
12.秦王的神态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了秦王前倨后恭、色厉内荏的特点,反衬出唐雎的正义凛然、不畏强暴。
面露胆怯之色
明白,懂得
只,仅仅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主旨
通过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经过,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思维
导图
续表
秦王:易地——不悦——怫然怒——天子之怒——色挠跪谢
(神态描写,表现秦王骄横粗暴、阴险狡诈)
唐雎:守地——出使——不敢易——布衣之怒——挺剑而起
(语言描写,表现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3.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
韩国、魏国灭亡了,安陵却凭五十里地幸存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三、简答题集训
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018贵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言外之意:唐雎表达以死相拼的决心和勇气,将以布衣侠士为榜样,杀掉秦王。作用:在对比中突出唐雎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强化冲突,精心营造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2.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2018乌鲁木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②表达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3.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三十四)送东阳马生序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①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 )书以观,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 )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
1.写求学之难,突出作者勤奋的品质。
①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得书之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
得到
借
指不放松抄录书
跑
因此
指已成年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又患无硕师( )名人与游,尝趋( )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 )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 )疑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求师之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的动作描写最能表现作者求学态度诚恳。
学问渊博的老师
快步走
请教
挤满
言辞和脸色
引、提出
询问
训斥,呵责
周到
辩解
等待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②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 )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 ),四支( )僵劲不能动,媵人( )持汤( )沃( )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 ),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 )绮绣,戴朱缨
2.写求学之苦,突出作者刻苦的品质。
3.文章描写寒冬、大风、大雪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被、戴、腰、佩、备”几个动词极力写出了富家子弟光彩照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深冬
客舍
同“肢”
侍婢,这里指仆役
热水
浇
暖
旅店
供养,给……吃
同“披”,穿戴
渲染自然环境的严酷,衬托作者求学的艰苦。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 )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烨然( )若神人;余则缊( )袍敝( )衣处其间,略无慕艳( )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 )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 )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 ),缀( )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人的形象,目的什么?
运用_____手法,突出作者求学生活的艰苦,意志的坚强,内心的充实。
5.“未有所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系帽的带子
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香袋
光彩鲜明的样子
乱麻
破
羡慕
指吃穿的供给
参与
恩宠光耀
跟随
对比
表现了作者谦虚,低调的品格。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③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 )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 )之遗( ),无冻馁( )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 )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6.本段叙述从回忆转到现实,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7.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
______________、有司业、博士为之师、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指朝廷
指葛衣
给予,赠送
饥饿
向别人借
生活衣食无忧
书籍应有尽有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④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 )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 )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 ),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诋毁)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8.赞美马生,点明文章的本意。
9.“_____________”一句可见马生品德美好;“___________”赞扬他为文精熟;“______________”表明他态度谦和,马生这些品质令作者欣赏和赞叹。
同辈
拜见
同“辩”
脸色平易
流辈甚称其贤
辞甚畅达
言和而色夷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主旨
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经历,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关键在于自己专心与否,并表达了对马生的期望和勉励之情。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续表
第一部分: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是否努力。
求学之难
幼年得书之难: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刻苦勤奋)
成年求师
之难
寻师之难: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求师的坚决)
叩问之难: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
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求学的诚恳)
勤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续表
生活之苦
行:“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住:“寓逆旅”
食: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艰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续表
第二部分:叙写今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今太学生的
优越条件
生活上
求学上
食:“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衣: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住:“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行:“无奔走之劳矣”
求师: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得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赞扬马生,以教化太学诸生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年以后,愈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和名士同自己交往。
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来没有把言辞和脸色变得温和一些。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三、简答题集训
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2017重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中“余之专”指的是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2020贵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览群书、尊师好学、乐以忘忧。
宋濂因为家贫无书可读,不得不借书、抄书来读;为了读书,宋濂常常跑到百里之外求师;宋濂不怕生活条件的艰苦,安于清贫,不慕富贵,一心求学。
3.文中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豪华生活?(2019锦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写了作者的求学经历,体现了他哪种品质?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2019锦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写同舍生的“豪华生活”,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从读书中获得巨大快乐(或突出“我”求学的艰辛)。
体现了作者勤奋刻苦的优秀品质。启示:历来取得成功者,大都是用自己刻苦努力换来的,我们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应当像他们一样,勤奋刻苦地学习文化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三十五)曹刿论战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①
十年春,齐师( )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 )谋之,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 )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 )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
1.第①段叙述了战前的准备。(战前)
军队
当权者
参与
目光短浅
凭、靠
回答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牺牲玉帛,弗敢加( )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 )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2.文章有两条线索:
①事件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物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虚夸,夸大
实情
使信服
赐福
指诉讼事件
明察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类
跟随
迎战
备战
胜战
评战
请见
论战
参战
释疑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3.人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①鲁庄公将战争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神灵上,表现了人物鄙的性格特点;②曹刿的两次否定和一次肯定的回答表现了人物__________的思想,和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
取信于民
深谋远虑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②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 )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4.第②段写了长勺之战的经过。(战中)
5.本段采用什么手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手法,鲁庄公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曹刿则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前者的_____和后者的________形成对比。
击鼓
大败
驱车追赶
对比
鄙
远谋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③
既( )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 )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之。”
6.第③段论述战争的取胜之道。(战后)
7.简析“既克,公问其故。”的作用。
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上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旨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论战言论,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已经
穷尽
指士气正旺盛
推测,估计
埋伏
倒下
表现鲁庄公的鄙
引出下文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续表
请见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问战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作战
庄公:“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急躁冒进)
曹刿:“未可”“可矣”(从容谨慎)
政治上
(取信于民)
论战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
追击时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军事上
(把握战机)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衣食这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处理。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
三、简答题集训
1.文中的曹刿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020鄂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的爱国情怀表现在: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积极“请见”;关心国家命运,详问战前政治准备,“战则请从”(请战)。
2.本文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说明了什么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018丹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信于民。
详写战前和战后的论战,略写战争过程。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①
邹忌修( )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 )衣冠,窥镜( ),谓其妻曰:“我孰与( )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
1.邹忌外貌描写为下文比美作铺垫。
2.妻、妾、客的回答,因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三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
长,这里指身高
光艳美丽
穿戴
照镜子
与……相比怎么样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 ),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 )徐公来,孰( )视之,自
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简析。
妻子是由衷喜爱,妾因身份低下,她是拘谨顺从,客人的回答则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3.邹忌的形象特点:
第二天
次日
同“熟”,仔细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 )者,私( )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①邹忌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没有偏听偏信,而是实事求是;②从家庭琐事想到国家大事,善于思考,善于进谏。
认为我美
偏爱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②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 )左右( )莫( )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 )甚矣。”
4.理解类比说理,委婉讽谏的劝说艺术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 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推及治国之道。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
宫里侍妾一类女子
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没有谁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类比进谏,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而使齐国大治。
③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 )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
5.文章情节可概括为: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试据此梳理内容。(课后题)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问,
当面指责
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使……听到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进;期年( )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讽谏齐王三类比,齐威王纳谏后的三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各国“皆朝于齐”的三变化。
间或、偶然
满一年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主旨
本文写邹忌用生活小事设喻,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修明政治,使齐国国富兵强。说明了这样的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因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听取不同意见,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问妻:妻美我——私我也(原因)
问妾:妾美我——畏我也(原因)
问客:客美我——欲有求于我也(原因)
邹忌比美
邹忌讽谏: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威王纳谏
三赏
上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中赏:上书谏寡人者
下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三变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纳谏结果:战胜于朝廷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日,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
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在公共场所指讥刺(寡人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
三、简答题集训
1.请概括邹忌劝谏的目的是什么? (改编自2017鞍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2019十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邹忌劝齐王纳谏,目的是希望齐王能广开言路,增强国力。
①从邹忌进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在与人的交往中,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②从齐成王纳谏的角度获得的启示: 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 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4.文中齐王强国的原因有哪些?(2018抚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善于纳谏;国内有善于劝谏的大臣。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三十七)陈涉世家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①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 )久之,曰:“苟( )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 )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 )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怅恨久之”“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都是____________,内容上表现了陈涉具有
惆怅,极端不满
如果
你
长叹
语言描写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_______精神且具有远大抱负、志向,结构上为下文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 )戍渔阳,九百人屯( )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 )当行,为屯长。会( )天大雨,道不通,度( )已失期( )。失期,
2.本段写起义的原因和舆论准备。
3.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反抗
领导起义作铺垫
同“谪”,谪守
停驻
编次
适逢,恰巧遇到
推测,估计
误期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 )亦死,举大计( )亦死;等( )死,死国( )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 )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 )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 )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①偶然性: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②必然性: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残暴统治使人们忍无可忍。
逃跑
发动大事,指起义
同样
为国事而死
苦于秦的统治
屡次
有人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爱士卒,楚人怜( )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 )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 ),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 )鬼,曰:“此教我先威众
4.画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
了什么?
①士兵对陈胜的敬畏;②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③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哀怜,怜悯
如果
同“倡”,倡导、发起
意图,指,同“旨”
考虑、思索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耳。”乃丹书( )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 )怪之矣。又间( )令吴广之次( )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 ),皆指目( )陈胜。
写
称王
同“已”
私下
军队驻扎
到处谈论
手指目视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③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 )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 )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 )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
5.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以及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中,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①陈胜抓住秦朝的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意愿来分析形势,体现他____________________;
使……恼怒
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
即使、假若
敏锐的洞察力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民欲( )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 )之。行收兵。比( )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
②陈胜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表现了他__________
___________;③“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表现了陈胜的___________和领导才干。
愿望
攻下,攻克
等到
卓越的才干胆识
足智多谋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 )坚( )执锐( ),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 )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6.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①抓住时机,把握人心动向;②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激怒众人;③果敢动手,机智勇敢。
同“披”,穿戴
铠甲
武器
惩处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主旨
文章围绕“起义”这一中心事件,生动地记叙了陈胜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着力表现陈胜的远见卓识和领导才干,刻画陈胜、吴广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们反抗暴秦专制的历史功绩。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谋划起义
(第①~②段)
原因:失期,法皆斩(直接原因);天下苦秦久矣(根本原因)
策略: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舆论: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发动起义
(第③段)
过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
影响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号召力之大)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影响力之大)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死,死国可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3.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将尉恼怒,使(将尉)责辱他,(借此)来激怒那些士卒。
即使能免于斩刑,而戍边的人中十分之六七也会死掉。
三、简答题集训
1.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出陈胜用以“威众”的两件事。(2010贵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间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天下苦秦久矣”的句子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2010贵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置书鱼腹;②篝火狐鸣。
反映了当时兵役徭役繁重,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社会黑暗现实。
3.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2011兰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2013孝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并建立张楚政权;各郡县纷纷举事响应陈涉。
有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有非凡的宣传鼓动才能;做事考虑周密,有计划等。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三十八)出师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者,盖追( )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
1.诸葛亮向后主刘禅陈述了蜀国当时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分别是什么?
①不利因素:先帝去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帝王之死
时候
朝廷
这里指疆场
追念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开张圣听,以光( )先帝遗德,恢弘( )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 )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有利因素:有________和__________。
2.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写这篇表文,主要是希望刘禅亲贤远佞,国内政治修明,使北伐没有后顾之忧。
发扬光大
发扬,扩展
称引、譬喻
不合道理
侍卫之臣
忠志之士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②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 )罚臧否( ),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 )论其刑( )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文章前半部分,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①“_____________”建议刘禅广泛听取忠臣的意见,发扬先帝遗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之人的精神;
提拔、晋升
赞扬和批评
负责专职的官员
罚
开张圣听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宫廷和丞相府是整体,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同样的标准;③“_______________”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③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 )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 )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4.三条建议中你认为哪条最重要?为什么?
“亲贤远佞”是最重要的建议。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忠谏之言。
忠良诚实的人
选拔
询问
弥补缺失疏漏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④
将军向宠,性行淑( )均( ),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 )和睦,优劣得所。
5.文章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思想贯穿全文,处处表达了诸葛亮不忘先帝遗诏的耿耿忠心;提及先帝陛下,既不失臣子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
善
公平、公正
行伍,部队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⑤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 )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6.文章表达方式的特点:
前半部分是____________,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后半部分是______________,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忆三顾茅庐、临危受命和白帝城托孤的往事中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
这里表示原因
痛心、遗憾
寓情于议
寓情于叙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之情,表达了诸葛亮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⑥
臣本布衣,躬( )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 )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 )自枉屈
7.文章后半部分追述了哪几件往事?
作者追述三段往事:①先帝三顾茅庐,表达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②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艰难创业;③先帝临终托孤,寄兴复汉室的决心。
亲自
有名望,显贵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辱,谦辞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屈尊就卑
感奋激发
奔走效劳
覆灭,颠覆,这指兵败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⑦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 )忧叹,恐托付不效( ),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 )竭驽钝( ),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 )益( ),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8.作者回忆往事有什么用意?
回忆往事的用意:抒发对先帝的____________;以创业之难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刘备父子的_______,以及收复汉室的决心。
早晚,日日夜夜
没有效果
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表示期望
比喻才能平庸
排除,铲除
损害
益处
感激之情
激励刘禅发愤图强
忠心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⑧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 )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 )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 )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不知所言。
9.文中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先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效命,并在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见他
功效
祭告
揭示
过失
询问
正确合理的言论
流泪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是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其次,他能客观准确地分析天下形势、蜀国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谙治国之道,是一个具有_____________的能人。
主旨
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的遗志,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希望国内政治修明,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并以此来“报先帝而忠陛下”。
感恩图报
政治远见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分析形势
不利因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有利因素: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提出建议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追忆往事
三顾茅庐: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临危受命: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临崩寄大事: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下定决心,完成大事: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归纳主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明确职责
自己: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群臣:兴德之言
陛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候。
(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扩展志士们的勇气。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应该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心进谏的道路。
皇宫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三、简答题集训
1.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诸葛亮“遂许先帝以驱驰”原因。(2020锦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刘备三顾茅庐,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
2.先帝深知诸葛亮“谨慎”,请结合文章说说诸葛亮的“谨慎”体现在哪些方面。(2020宁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接受托孤以来,经常忧愁叹息,担心先帝托付给自己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损伤先帝的英明;②出师北伐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认为当时已经具备了出师北伐的先决条件;③北伐之前明确各方面责任,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
3.诸葛亮是古代的名相,请结合文段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2020黄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忠贞纯正;忠诚报国;能干公正;久经锻炼与考验。
4.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016湘西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积极献言,提出三项建议;(或答“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3.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2011兰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2013孝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并建立张楚政权;各郡县纷纷举事响应陈涉。
有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有非凡的宣传鼓动才能;做事考虑周密,有计划等。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