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1届中考语文复习攻略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 讲练课件(7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2021届中考语文复习攻略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 讲练课件(7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8 21:1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 文
广东中考备考指南
中考高分攻略 语文 内文
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下册
目录
01
课内文言文总复习
课内文言文总复习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
1.渔人发现桃花源,景物描写渲染神异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写桃花源作铺垫。
八年级下册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二十一)桃花源记
沿着,顺着
落花
对……感到惊异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 )垂髫( ),并怡然自乐。
2.渔人进入桃花源,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环境:景色优美,土地肥沃;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生活:和平安定,安宁快乐。
仅仅
整齐的样子

田间小路
全,都
老人
小孩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见渔人,乃( )大惊,问所从来。具( )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 )言所闻,皆叹惋( )。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课后题)
渔人的“具言”应该是说,桃花源以外的社会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
于是
详细
邀请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于是
不通音讯
竟然
更不必说

详细
感叹惋惜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桃花源中人是为桃花源以外的人受到如此苦难而叹息,也为自己能免受苦难而庆幸。
邀请
告诉
不值得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既出,得其船,使扶( )向( )路,处处志( )之。及( )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课后题)
“如此”是指代语,指代上文所说内容。包括
沿着
先前
做记号

拜访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内所见所闻,以及他在归途中做记号的事。如果把这些内容都写出来,文章内容就会与前文重复,导致主旨不清,重复累赘。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未果( ),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5.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主旨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次分明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思想,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打算
实现
随即
访求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环境)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恬适)
所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生活安定)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暗示下文)
寻找桃花源:“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暗示虚构,表叹惋之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村里的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记号。
三、简答题集训
1.请写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 (2020龙东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2020广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自然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幸福和谐,民风淳朴谦和。
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思相近即可)
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2019达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意思相近即可)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二十二)小石潭记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闻水声,如鸣佩环( ),心乐( )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本文按照空间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介绍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全过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竹林
玉饰
以……为乐
格外
水中高地
不平的岩石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三个四字短语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周围竹树环抱,错落缠绕的情景,突出小石潭幽静的特点,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潭中鱼可( )百许( )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3.“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特写游鱼的灵动怡然,
同时,也侧面凸显潭水的空明澄激,二者各尽其妙。
大约
表示约数
穿透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轻快迅疾的样子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岸势蜿蜒不齐的特点。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 )幽邃(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请具体分析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课后题)
“_________”表现了作者听到悦耳水声之后的欣喜之情——“_______________”
凄凉

凄清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写出了发现小潭的轻松欣慰——“_____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则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水、石、树、鱼等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氛围,最后记录同游者,构思巧妙,结构完整。
主旨
这篇山水游记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渲染了小石潭寂寥无人,悄怆幽邃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心境。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发现小石潭: “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
石潭: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正侧面结合描写水清澈)
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结合,写鱼灵动)
小潭源流
溪身: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运用比喻写其蜿蜒)
岸势: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运用比喻写其不齐)
潭中氛围: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寓情于景)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使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三、简答题集训
1.文章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020齐齐哈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了小石潭的美?(2017长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水特别清冽,以整块石头为底,潭岸岩石形状各异,岸边树木茂盛秀丽。
3.统观全文,小石潭和作者的遭遇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2017长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岸势曲折。不知其源和作者被贬后遭遇坎坷,前途迷茫相似;小石潭周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和作者被贬后的孤凄悲凉,悲哀深沉的心境相似。给作者带来了幽深冷寂、孤苦悲凉、悲哀深沉的感受。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二十三)核舟记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明有奇巧人( )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 )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 )因( )势象( )形,各具情态。尝贻( )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1.“奇巧”二字总领全文。
2.文章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__________”这一主题,采用了_____说明顺序;
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雕刻
无不
顺着、就着
模拟

句末语气词
大苏泛赤壁
空间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 )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3.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是:
①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暗示活动的背景,引发读者的兴趣;
零数、余数
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②船舱的描述是交代幽雅恬静的环境,成为船头三位泛舟者活动的背景。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 )而多髯( )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 )弥勒,袒胸露乳,
4.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作者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高高的帽子
胡须
说话
靠近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矫( )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 )数也。
表现了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5.核舟中人物造型的对比:僧俗的神态对比;两个舟子一动一静的对比;核舟整体色彩与刻字色彩的使用对比;船头和船尾的设置对比等,体会艺术的层次美,差异美,意趣美。

不相类似
弯曲
分明的样子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 )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6.作者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
同“横”
好像……的样子
愉悦轻松
活泼自乐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其船背稍夷( ),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
7.文章详略得当,作者详写船正面,略写船背面,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突显了作者行文主次分明的技巧。

清楚明白
朱红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 )不盈( )寸。盖简( )桃核修狭( )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8.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思的巧妙。
竟然

挑选
长而窄
列数字
作比较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主旨
本文通过核舟的形状、构造、舟上人物等的细致描绘,说明了“核舟”构思巧妙、雕刻精细的特点,赞美了微雕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全文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微雕艺人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续表
总写(第①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
分写
(第②~⑤段)
正面
船舱: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船头:苏东坡、佛印、鲁直——外貌、动作、神态各异
舟尾:描写舟子的动作、神态
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总写(第⑥段):总括核舟内容,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
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三、简答题集训
1.请简要说说下列句子是如何体现“奇巧”二字的。(2018淮安)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2.文章具体描写了“船头”和“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的是什么?(2008上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核舟工艺的精巧。(或:说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北冥( )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 )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 )怪者也。《谐》之言曰:
1.说说文中讲了几层意思?(课后题)
主要写了两层意思,一是鱼变为鸟,鲲变为鹏,描绘了鹏的变化和展翅高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二十四)北冥有鱼
同“溟”,海
振奋,指用力鼓动翅膀
悬挂在天空的云
海水运动
记载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 )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 )则已矣。
飞的情景;二是“鹏鸟南飞”有所待。
2.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形体硕大无朋,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气势壮美。
主旨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气息,这里指风
这样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续表
叙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
体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背大: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翼大: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活动: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说理:万物皆有所凭借
引用说理:《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
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类比说理: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它用力鼓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
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三、简答题集训
1.文章如何表现大鹏“志存高远”的形象特点?(2019贵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2017重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到南海天池。
意在说明鲲鹏也有所倚,万物皆有所待。
3.请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2019呼和浩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 )矣!”庄子曰:“请循( )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说说巧妙在哪里。
一妙在换角度理解问题。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而庄子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二十五)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完全,完备
追溯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辞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矛盾的机敏。
主旨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瞰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续表
第一层:叙述语言,交代背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第二层:对话形式,展开辩论
惠子好辩:求真(逻辑家)——拘泥
庄子智辩:尚美(艺术家)——超然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庄子说:“让我们追溯话题本原,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简答题集训
1.文中,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庄子转换了问题的角度。庄子回转话题,把“安知”(怎么知道)理解为“在哪里知道”,然后回答说“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二十六)虽有嘉肴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学半”,其此之谓乎!
1.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困惑
自我反思
同“敩”,教导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2.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课后题)
作者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入要阐明的观点。然后展开逐层论证,最后引证作结。
主旨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说理短文,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续表
生活现象: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类比立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习的重要性
承接上文论述“教”与“学”关系: 学——“知不足”——“自反”;教——“知困”——“自强”
引出下文得出结论:教学相长也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说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简答题集训
1.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以悟出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2.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习视野越开阔,越学习越感到自己的不足。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 )与( )能( ),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 )其亲( ),不独子( )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
1.本文描述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
①人才选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②福利保障: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二十七)大道之行也
品德高尚
同“举”
才干出众
培养
以……为亲
父母
以……为子
子女
同“鳏”,老而无妻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 )而不闭,是谓大同。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包括哪些方面。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
……的人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兴起
从外面把门带上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旨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续表
第一层(……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总起
第二层(……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三、简答题集训
1.文章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其中对人才的选拔有什么标准?(2020湘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的描写,你对“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2020湘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德行、有才能、讲信用、能和人和睦相处。(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也可)
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第①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最后归结到中心,旨在论证_____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二十八)马说
只、仅
马槽
伯乐的重要性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 )尽粟一石。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第②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
吃一次
有时
同“饲”,喂
同“现”,表露
犹,尚且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策之( )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真不知马也!
3.排比句刻画了食马者对人才的摧残埋没,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设问句点明中心,抒发愤懑之情。
用马鞭赶它
才能、才干
面对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对愚妄无知的食马者强烈的讽刺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主旨
文章以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作者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的人才,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慨和控诉。
思维
导图
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分析问题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得出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会辱没在仆役的手下,(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次能吃下一石粮食。
3.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表现不出来。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三、简答题集训
1.“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第1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不以千里称也”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016河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马说》以“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压制摧残人才的愤懑不平之情。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文章这样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乐: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或“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样写是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