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广东中考备考指南
中考高分攻略 语文 内文
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下册
目录
01
课内文言文总复习
课内文言文总复习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初,权谓吕蒙曰:“卿( )今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 )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 )邪( )!但( )当涉猎( ),见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
1.全文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片段,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
七年级下册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七)孙权劝学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当道,当权
推托
事务
古时王侯的自称
研究儒家经典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语气词,同“耶”
只,只是
粗略地阅读
了解历史
孙权劝学
鲁肃叹学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 )鲁肃过( )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 ),非复( )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 )目相待( ),大兄( )何见事( )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第一层着重孙权劝学之言,表现其善劝,流露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不失人主身份。
3.第二层着重吕蒙与鲁肃风趣的一问一答,具有调侃意味,侧面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
如今,现在
才干和谋略
不再是
另,另外
擦拭
用新的眼光看待
长兄
知晓事情
等到
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侧面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孙权劝导吕蒙读书,使得吕蒙才略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诫人们学习能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因而不可不学习的道理。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孙权劝学
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学习的目的性: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学习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
吕蒙就学:蒙乃始就学。
鲁肃叹学: 与蒙论议,鲁肃大惊且结友而别。(侧面表现)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样迟呢?
三、简答题集训
1.你认为孙权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2019郴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吕蒙在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孙权是如何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的? (2019深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易为人所接受。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吕蒙认为自己没有学习的时间;孙权通过举出自己的例子来给吕蒙做榜样,鼓励他抽出时间粗略浏览了解历史。
3.文中孙权提到的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一种并结合原文说明。(2017襄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泛读法,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①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 ),有卖油翁释( )担而立,睨( )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 )微颔( )之。
1.借事说理:文章叙述真人真事,从中引申出普遍的规律或道理。这种写法深入浅出,更具说服力。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八)卖油翁
擅长射箭
自夸
园子
放下
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只
点头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2.神态描写:文章“睨之”“但微颔之”的细节将人物轻蔑自负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设置悬念:文章先说射技“举世无双”,而卖油翁“但微颔之”,这一悬念令读者产生了心理期待。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②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 )曰:“尔安( )敢轻( )吾射!”翁曰:“以( )我酌( )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 )其口,徐以杓( )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 )之。
4.动作描写:连用“取、置、覆、酌、沥”等一系列动词描述酌油过程,将娴熟技艺和自若神情具体细致地展现出来。
5.对比衬托:文章中两人身份、神态、对话构成映衬关系,使人物形象特征鲜明生动,主旨更鲜明。
同“耳”,相当于罢了
气愤的样子
怎么
轻视
凭、靠
舀取,这里指倒入
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盖
同“勺”
打发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6.人物形象:陈尧咨——技艺高超,骄矜暴躁;卖油翁——身手不凡,神闲气定的智者。
主旨
本文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章,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阐述了熟能生巧的大道理,通俗易懂,意味深长。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思维
导图
第①段:射箭(略写)
陈尧咨善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卖油翁微赞:但微颔之(神态描写)
第②段:酌油
(详写)
陈尧咨不满质问
疑问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写其傲慢)
感叹句:尔安敢轻吾射(写其无礼)
卖油翁现身说法
动作写其酌油技艺高超
语言揭示熟能生巧道理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他,但手熟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卖油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三、简答题集训
1.你从卖油翁身上获得怎样的教益?(2019东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只有反复实践把握事物内在规律,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示例二)不管本领有多大,都应含蓄内敛。
“睨之”“但微颔之”,体现卖油翁对陈尧咨的箭术不以为意。“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陈尧咨怒形于色,三个反问句中的称呼、质问和斥责的语气,都显得傲慢无礼。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 )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 )素琴,阅金经( )。无丝( )竹( )之乱耳,无案牍( )之
1.类比立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两句以山水作类比,“龙”和“仙”其实都是暗喻,指______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九)陋室铭
出名,有名
神异
这
这里指德行美好
博学的人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调弄
佛经
指弦乐器
指管乐器
指官府文书
道德高尚的人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劳形(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2.类比结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证明____________,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形体、躯体
草庐
屋舍
陋室不陋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主旨
全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续表
类比立论,引出中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不陋,揭示中心
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三、简答题集训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2018海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作者刘禹锡安贫乐道,具体表现在哪里?(改编自2017黔西南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2017云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目的是为了衬托陋室的不陋。
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
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①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 )清涟( )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
1.衬托:以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爱牡丹来衬托“予独爱莲”的高洁。
2.呼应:文中“予独爱莲”中的“独”和下文的“_________”相呼应。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十)爱莲说
多
只
沾染
洗
水波
艳丽
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同予者何人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 )不枝( ),香远益( )清,亭亭( )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3.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续表
不横生藤蔓
不旁生枝茎
更加
耸立的样子
竖立
亲近而不庄重
洁净
高洁
正直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②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
4.象征手法:三种花都象征不同的人,而“爱莲”即爱__________,这是本文的主旨。
5.托物言志:托莲花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志向。
续表
叹词,表示感叹
少
应当
君子之德
洁身自好
不慕名利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主旨
主旨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抒发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不良世风的鄙弃。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续表
记叙:菊花——牡丹——莲花(引出写作对象)
描写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正直美名)
风度气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端庄)
议论
菊花——象征隐逸者
牡丹——象征富贵者
莲花——象征君子
抒情:“同予者何人”(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不良世风的鄙弃)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莲,花之君子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莲,是花中的君子。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了。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应当很多了。
三、简答题集训
1.《爱莲说》中作者对莲的情感怎么样?其原因是什么?(2020安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2018遵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感:喜爱(赞美)莲。原因:莲具有坚贞高洁、正直不阿的品格。
本文抒发了诗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不良世风的鄙弃。
3.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 )圮(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石兽于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1.文章按照______________顺序来写,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
一、基础知识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十一)河中石兽
河岸
佛寺的外门
倒塌
经过,经历
寻找
终了,最后
划
拖
事情的发展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的结果。
2.文章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_____”
“_____”“_____”三个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__________”交代结果。
3.寺僧形象分析:考虑不周,忽而原地,忽而沿河而下打捞,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棹
曳
寻
无迹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②
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 )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
4.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表现出讲学家______________的心态。
设馆教书
研究、探究
事物的道理、规律
这
埋没
颠倒,错乱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自恃博才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5.文章在写作上采用了层层铺垫的手法,比如文章开头以石兽沉干河底不见踪迹为铺垫,引出后面讲学家的出场。
6.讲学家形象分析: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是__________的态度。
主观臆断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③
一老河兵( )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 )
7.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巡河、护河的士兵
落入河中的石头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坑洞
停止
于是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③
反溯流( )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8.文章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为了 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这种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
逆流
主观地判断
寓理于事
续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段落
重点词语解释检测
内容理解和写法赏析
9.老河兵形象分析: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__________的态度。
主旨
文章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强调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实事求是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维
导图
续表
寺僧寻兽
方法一:“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方法二:以为顺流下矣——“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空谈
依据:考虑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流水因素
方法三:“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老河兵寻兽
依据:实践和考虑石兽、泥沙与流水的因素
方法四:遂反溯流逆上矣——“果得于数里外”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侵蚀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三、简答题集训
1.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2020新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020新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依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3.老河兵为什么要“笑”,如何理解老河兵这个人物形象?(2019宁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河兵笑(有嘲笑的意思)的对象是讲学家,因为他知道讲学家没有实际经验,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了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