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加法(合并) 【单元】第一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合并”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简单应用题,其内容多是学生喜闻乐见和熟悉的故事情节,学生在学习中可以进一步经历应用知识的解题过程,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各数,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也已初步具备同桌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本堂课的设计重点放在看图口述题意和列式计算上,分成“情景引入,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尝试探究——整合与拓展”三个层次,围绕“秋游——探索动物园”这一活动主题,通过“同桌——个人——同桌”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语言叙述题意和算理,在学习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与设计意图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的意义,了解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能根据图片信息提出合并的问题,编出完整的题目。 
3、在探究过程中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根据图片获取信息,提出关于合并的问题、编出完整的题目; 
知晓加法的含义,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并会读。 
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环节 
及对应目标 
评价关注点 
一、常规累积 
主体部分 
 4 2 3 2 0 4 2 
 ∧ ∨ ∨ ∧ ∧ 
 1 () () () ()4 ()() 
【设计意图】 
通过分与合的巩固帮助学生巩固旧知。 
 
二、初步感知,认识加法 
对应目标: 
1、2、 4 
主体部分 
小丁丁、小胖和小巧也去秋游了,他们去的是动物园。首先他们来到的是老虎区,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2只大老虎,4只小老虎,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来考考大家? 
小结:根据从图片中收集到的这两个条件,和小朋友们提的这个问题,合起来的3句话就编成了一道完整的数学题。 
谁能用3句话完整得来说一说。 
刚才我们根据图片编了这样一道数学题,谁能帮老师解决一下到底有几只老虎? 
 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这里的4、2在图中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将小老虎与大老虎这两类老虎的数量合起来,就是求老虎一共的数量。 
6、老虎的数量也可以用小老虎的数量加上大老虎的数量。 
7、将大老虎与小老虎合并起来中间可以用“+”连接。 
 像2+4=6这样的算式称为加法算式。 
8、揭题:加法(合并) 
9、认识算式各部分名称,并知晓读法。 
10、小结:无论大老虎的数量+小老虎的数量,还是小老虎的数量+大老虎的数量,都可以求出老虎的数量。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去郊游的实际生活体验直接引入新课,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而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出本课的重点。 
评价观察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倾听习惯。 
三、继续探索, 
发现规律 
对应目标:2、3 
主体部分 
1、看图编故事、列算式 
 ①老虎多1只 
 ②狮子(同桌合作) 
 ③孔雀(写一写) 
 ③书P27/3(选择一副喜欢的图片编一编,写一写) 
2、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设计意图】 
通过同桌相互交流,独立思考等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地建立感知: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通过过程性学习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对自我有更好地把控,同时也真正将评价融入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 
评价观察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倾听习惯。 
拓展提升 
对应目标:4 
主体部分 
1、刚刚我们都是根据图片编题目,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根据算式来编题目。你能编出哪些故事,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吧。 
2、机动题(多种分类标准来编题)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多元化思考方式。 
评价观察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主体部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回顾已学知识 
板书设计 
 
加 法(合并) 
 
2只大老虎 4只小老虎 一共有几只老虎? 
 2 + 4 = 6 读作:2加4等于6 
 4 + 2 = 6 
 加数 加号 加数 等号 和 
1+5=6 2+3=5 1+6=7 2+5=7 4+3=7 
5+1=6 3+2=5 6+1=7 5+2=7 3+4=7 
两个加数位置交换,和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