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鲁教五四版八年级全学期第1单元《步入化学殿堂》单元测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科学研究常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下实验中使用了控制变量法的是( )
A.研究影响金属和酸反应快慢的因素
B.利用燃烧法区别羊毛和棉织品
C.利用金属和盐溶液间的反应研究金属活动性强弱
D.研究碱和盐的化学性质
2.下雪天,当路面出现积雪时,环卫工人会往雪上撒盐或沙。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为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增大汽车与地面的摩擦;也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加速冰雪的熔化。就上面这些同学的观点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或猜想
C.获取事实与证据
D.检验与评价
3.下列常用仪器中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
A.试管
B.量筒
C.烧瓶
D.锥形瓶
4.某同学在量取液体时,开始俯视读数为15mL,倒出一定量液体后正确读数为5mL,则该同学倒出的液体的体积( )
A.大于10mL
B.小于10mL
C.等于10mL
D.无法确定
5.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B.为了不浪费药品,剩余药品放回原瓶
C.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先放质量小的砝码再放质量大的砝码
D.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6.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腐蚀标签
B.试剂变质
C.引起失火
D.读数偏大
7.下列使用试管夹的操作方法中正确的是( )
A.用试管夹代替镊子夹取固体药品
B.打开试管夹,从试管口部往下套,夹在试管的中下部
C.夹住试管后,拇指要压在短柄上
D.打开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8.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等,用该装置能完成的实验是( )
A.气体从b端通入收集二氧化碳
B.瓶内装满水,氧气从a端通入收集氧气
C.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气体从a端通入,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
D.瓶内装有浓硫酸,气体从b端通入吸收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水蒸气
9.实验室中通常存放固体药品的装置是( )
A.
B.
C.
D.
10.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其中与之不相关的是( )
A.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没有擦干
B.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
C.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D.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未向下倾斜
11.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各图所示的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倒取液体
B.加热液体
C.
量取40mL液体
D.点燃酒精灯
12.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闻药品气味
B.点燃酒精灯
C.连接仪器
D.量取9.5mL液体
1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放置洗净的试管
C.连接仪器
D.振荡试管
14.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的颜色、状态一定不同
C.“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
D.“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在构成原子的种类上不同
15.日常生活中的下列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B.纸张剪成三角形
C.燃烧煤气做饭
D.油菜籽压榨出菜油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6.甲乙两同学一起用量筒量取某液体体积,甲同学俯视读出体积为23mL,之后倒出一部分液体,乙同学仰视读出剩余液体体积为12mL,则倒出液体的体积
11m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7.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
里(仪器名称);倾倒细口瓶里的液体时,瓶塞应
放在桌面上,要缓慢倒入,瓶口应
试管口;倾倒细口瓶里的液体后,标签被腐蚀字迹模糊的原因是
。用量筒读数,量筒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视线与
保持水平。
18.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5.6g食盐时,发现指针偏向刻度右边,若要称量准确,该同学应进行下列哪项操作为
(填字母)。
A.增加左盘中食盐的质量
B.减少左盘中食盐的质量
C.调节游码
19.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化学实验仪器,知道了不少实验操作的要求。
(1)如图1是实验室常见仪器:
①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填仪器名称,下同);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
。
②某同学在使用仪器I给液体药品加热后发现底部破裂,请你分析选出不可能的原因
(填字母序号)。
A.用外焰加热
B.加热前没有擦干外壁的水
C.液体量超过
D.没有预热直接加热
E.加热完立即用冷水冲洗
(2)如图2所示是某化学小组部分实验过程的装置图。
①A图中所称食盐的质量为
g,若食盐与砝码的位置颠倒了,游码显示仍为A图,则食盐的实际质量为
g。
②如图B所示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③欲量取40mL水,应选用的仪器是50mL的量筒和
,某同学如C图读数,则实际量取的液体
40m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现有下列一些数据,将正确的序号填入下列空格中。
A.45°
B.90°
C.
D.
E.0.1g
F.0.01g
①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所用的托盘天平一般准确到
。
②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
③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使用试管夹,试管夹应在距试管口大约
,试管里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试管要与桌面成45°角,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旁人。
20.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下列操作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是:
(1)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前未预热
;
(2)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
21.在题后横线上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1)倾倒液体药品时,试剂瓶标签没有朝向手心
;
(2)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
;
(3)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向上倾斜
;
(4)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
。
22.化学一是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室取粉末状药品时,一般用
,而取用块状固体可用
夹取,滴加少量液体药品使用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
23.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
。
(2)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应先对试管进行
,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3)如图D所示,清洗试管时,一般先用
蘸去污粉洗涤,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24.物质的变化包括
与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
25.比较和归纳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面是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①酒精易挥发②火药爆炸③金属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④铁熔化成铁水
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三.解答题(共5小题)
26.为验证铁粉做干燥剂干燥食品属于化学变化,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取了一小包使用过一段时间的铁粉干燥剂和一小包纯净铁粉,记录并进行了如下活动,但由于时间紧张,记录顺序前后颠倒、较乱,现编号整理如下:
(1)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如何验证使用过的铁粉干燥剂与纯净铁粉含有不同的物质?
(2)对使用过的铁粉干燥剂与纯净铁粉进行外观观察,发现干燥剂中有棕红色物质,而纯净铁粉是黑色;
(3)使用过的铁粉干燥剂与纯净铁粉含有不同的物质;
(4)分别用磁铁吸引使用过的铁粉干燥剂与纯净铁粉,发现纯净铁粉能完全被磁铁吸引,而使用过的铁粉干燥剂有部分物质不能被吸引;
(5)实验中用到的都是物理方法,操作简单,还有哪些化学方法也可以证明铁粉做干燥剂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呢?
你认为以上探究活动环节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
(填数字序号,下同);属于收集证据的是
;属于获得结论的是
;属于反思评价的是
。
27.下列仪器中,用来给物质进行加热的仪器是
,夹取灼热的固体应用
,在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填字母代号)。
28.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倾倒液体药品时标签没向手心会导致什么后果?
(2)在固体加热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29.指出下列操作导致的后果。
(1)把块状固体药品直接丢入试管底部,后果是
。
(2)使用胶头滴管后,未经清洗就吸取别的试剂,后果是
。
(3)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后果是
。
(4)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着有人的方向,后果是
。
(5)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后果是
。
(6)使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触到试管内壁,后果是
。
30.规范操作和认真细致的实验习惯是有效开展化学实验的关键。不正确的操作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请描述下列错误操作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
(1)试剂瓶上的标签未朝向手心:
。
(2)用未经清洗的胶头滴管去取其他的药液:
。
(3)加热后的试管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清洗:
。
(4)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对着自己或者他人: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A;
2.B;
3.A;
4.B;
5.D;
6.A;
7.D;
8.C;
9.A;
10.C;
11.C;
12.C;
13.B;
14.C;
15.C;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6.小于;
17.细口瓶;倒;紧挨;贴标签的一面没有向着手心;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
18.A;
19.试管;烧杯;AC;12.4;7.6;液体易冲出来,可能导致烫伤;胶头滴管;小于;E;C;D;D;
20.试管受热不均破裂;失火;
21.药品腐蚀标签;腐蚀橡胶头;会使试管炸裂;会污染原试剂瓶中的药品;
22.药匙;镊子;胶头滴管;;
23.向着手心;预热;试管刷;
24.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5.②;
三.解答题(共5小题)
26.(1);(2)(4);(3);(5);
27.A;H;E;
28.略;
29.打破试管底;污染试剂;酒精洒出,引发失火;液体沸腾,喷出伤人;残留药液流下,腐蚀标签;沾污胶头滴管(或污染试剂);
30.标签被腐蚀;药液被污染;试管炸裂;液体沸腾溅出烫伤人;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