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课件(65张ppt)学案与训练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变化,化学用语和化学与STSE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课件(65张ppt)学案与训练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变化,化学用语和化学与STSE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3-10 15:17:26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变化,
化学用语和化学与STSE
CH3
CH2=CH2
短线
必修部分
第1单元昙太册
知识网络
宏观
元素
元素符号
组成
微观厂分子「分子式
L原子核素符号|原子、离子
化学式
离子[离子符结构示意图冂匚电子式
溶液
混合物
浊液
匚最简式」
物凵分类
胶体
匚结构式
常见的

单质
纯净物
有机化合物
L结构简式化
化合物卜
氧化切[化合价符号
物理性质
无机化合物酸
匚结构模型」
表现决定

学用语
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方程式
化学变亿十[离子方稈式
决定表现热化学方程式
化学性质
电极反应式
专题探究>●。·。
NO2
C
真题赏析>●。。。
限时训练>●。。
O
H-O
O
H:NH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变化,化学用语和化学与STSE
                  
  
一、命题趋势
本专题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再现能力为主,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都有体现。由于本专题能够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所以也是选择性考试的必考内容,特别注意结合社会热点和传统文化的考查方式。
二、备考建议
1.选择性考试试题中常用选择题来考查学生对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位素和核素、无机反应和有机反应的分类、化合价、原子结构等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学生要加强对化学基础概念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2.无论是基础型试题还是能力型试题,这些试题大多会要求学生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式、结构简式等基本化学用语来表述答案。每年化学试题的答案中化学用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熟练掌握化学用语、理解这类化学用语的含义非常重要。
3.要熟练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等重要基本概念并理解透彻,无论是化学概念辨析题还是化学计算题中都必须要用到这些重要概念。
4.关注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信息技术等的关系,了解“绿色化学”、古文中的化学知识等。
探究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变化
一、知识归纳
1.物质分类的“4个标准”和“4个误区”
(1)“4个标准”(标准不同,分类不同)
①混合物与纯净物——是否由同种物质(或分子)组成。
②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两性氧化物——是否与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否导电的化合物。
④溶液、浊液与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2)“4个误区”
①误认为由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若某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的单质混合而成,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而由12C和13C组成的石墨则是纯净物。
分子式相同的化合物可能存在同分异构体,最简式相同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同一物质。如C4H10的结构有正丁烷和异丁烷两种,二者组成混合物;C2H2与C6H6的最简式相同,但前者为乙炔,后者为苯。
②误认为胶体粒子都带电。某些分子组成的胶体,如淀粉胶体、蛋白质胶体的胶粒不带电。
③误认为溶液呈酸性的物质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物质一定是碱。如:
a.NaHSO4、CuSO4、NH4Cl的溶液呈酸性,但这些物质均属于盐。
b.Na2CO3、NaHCO3的溶液呈碱性,但这些物质均属于盐。
④误认为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分别与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相对应。
a.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b.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
(1)同位素原子间的相互转化不属于化学变化,因为化学变化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
(2)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熔融氯化钠的电离等是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过程中,能量一定发生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水的蒸发、氨气的液化等。
(4)金属导电、吸附、胶体聚沉等属于物理变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煤的气化和液化等属于化学变化。
二、典题导法
例1
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①混合物:氯水、氨水、水玻璃、水银、福尔马林、淀粉
②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③CO2、NO2、P2O5均为酸性氧化物,Na2O、Na2O2为碱性氧化物
④同素异形体:C60、C70、金刚石、石墨
⑤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强
⑥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⑦有单质参加的反应或有单质生成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A.全部
B.①②⑤⑦
C.②③⑥
D.④⑥
【解析】①氯水、氨水、水玻璃、福尔马林、淀粉均是混合物,水银是金属Hg,是纯净物,①错误;②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因此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NaOH是碱,②错误;③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CO2、P2O5均为酸性氧化物,NO2不是酸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Na2O为碱性氧化物,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③错误;④C60、C70、金刚石、石墨均是碳元素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④正确;⑤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关键是看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和所带电荷数,⑤错误;⑥由于在熔融状态下共价键不能被破坏,离子键可以断键,因此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⑥正确;⑦有单质参加的反应或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例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⑦错误。
【答案】D
探究二 化学用语
一、知识归纳
1.常见的化学用语
(1)元素的描述:元素名称、符号、化合价。
(2)原子的描述:原子符号、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3)离子的描述:离子符号、电子式、离子结构示意图。
(4)分子的描述: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5)方程式的描述: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电极反应式。
2.物质的表示方法——化学式的使用
(1)最简式
最简式即实验式,只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不能表示物质的结构,最简式中涉及的原子个数互为质数,如乙烷的最简式为__CH3__。
(2)分子式
分子式表示物质分子组成,分子式中各原子数可以不互为质数,如H2O2。
(3)结构简式
结构简式是指省略部分碳氢键和碳碳单键的有机物表示方法,但一定要突出官能团,如乙烯的结构简式不能写成CH2CH2,而应该写成__CH2===CH2__。
(4)结构式
结构式表示物质内部结构中原子的排列和结合情况,要求每一条共价键都要用__短线__标出。
(5)电子式
如N??N、Na+
[]2-Na+等。
(6)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
如Cl:
,K+:,S2-:
等。
3.常考易错的化学名词
(1)萃取、分液、渗析、溶解、熔融、熔点;
(2)气体逸出、溶液溢出、用玻璃棒蘸取、振荡试管;
(3)酯化反应、焰色反应;
(4)氨气、铵盐、乙酸乙酯、油脂、硫氰化钾;
(5)研钵、坩埚、褪色。
【注意事项】 化学用语使用“五注意”
(1)电子式:离子(或根)带电荷,基团不显电性。
(2)书写化合物的电子式时要切实注意:
①明确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
②切勿漏掉未成键电子对;
③理清原子的排列顺序。
(3)书写结构简式需保留官能团,如CH2===CH2不能写成CH2CH2,还要注意有机物中原子的连接情况。
(4)各“式”切勿张冠李戴:是名称还是化学式,是分子式还是实验式,是结构式还是结构简式,是原子结构示意图还是离子结构示意图,是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等。
(5)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要遵守质量守恒,化学计量数要最简,注明反应条件并注意“↑”“↓”“??”“===”“―→”符号的使用。
二、典题导法
例2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对硝基甲苯的结构简式:NO2CH3
B.离子结构示意图:既可以表示35Cl-,也可以表示37Cl-
C.NH5的结构与NH4Cl相似,NH5的结构式:NHHHHH
D.CO2的比例模型:
【解析】氮原子与碳原子直接相连,对硝基甲苯的结构简式:O2NCH3,与题意不符,A错误;35Cl-、37Cl-的质子个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则离子结构示意图既可以表示35Cl-,也可以表示37Cl-,符合题意,B正确;NH5的结构与NH4Cl相似,NH5为离子晶体,与题意不符,C错误;CO2中,碳原子半径大于氧原子,则比例模型为,与题意不符,D错误。
【答案】B
探究三 化学与STSE
一、知识归纳
1.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及能源问题
(1)生产、生活中的安全与健康问题
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食品添加剂、有关化学与健康方面的材料等。
(2)新材料与新能源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新型燃料电池;高能绿色电池;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新进展;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
(3)环境保护新进展
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废旧电池对水源和土壤的污染;绿色化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导向作用等。
绿色化学的特点:
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②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③提高原子利用率,力图使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④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产品。
(4)新成果
诺贝尔化学奖、科技发展的前沿。
2.化学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1)经典典籍中的化学成就。
(2)考查我国古代化学成就及相关化学史。
(3)根据古代典籍中的材料,考查有关物质的名称、成分、基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典题导法
例3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宋·陈彭年《广韵》中有“酢浆也,醋也”,食醋的主要成分为乙酸
B.《诗经》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麦芽糖)”,麦芽糖属于单糖
C.食盐中抗结剂K4[Fe(CN)6]中的铁元素显+2价
D.碘伏是单质碘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不定型结合物,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
【解析】A项,食醋的主要成分为乙酸,故A正确;B项,蔗糖、麦芽糖属于二糖,不属于单糖,故B错误;C项,食盐中的抗结剂是亚铁氰化钾,钾显+1价,CN-显-1价,根据代数和为零计算出铁元素显+2价,故C正确;D项,碘伏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故D正确。
【答案】B
【易错提醒】 STSE与新情境问题注意事项
解答有关STSE与新情境的试题时,需注意三个问题:
(1)回归生活:挖掘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达到化学源于生活,选择性考试回归生活的目的。
(2)联系热点: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有意识地积累相关热点素材。
(3)掌握原理:熟记常见的化学工业原理,能够从原料利用率、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角度对化工生产流程及方案进行正确分析与评价。
【解题指导】 STSE型试题解题“四步曲”
第一步:读题
对于新材料、新信息题,读题尤其重要。要做到逐字逐句读,挖掘关键字,排除无效信息,找到对解题有价值的信息,并做标记。对于新物质或常见物质的新性质,找出其不同点。
第二步:联题
(1)结合题目中的问题或选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板块。
(2)联系中学化学知识体系中的“知识板块”和“化学性质”,找准提取信息(知识、性质、用途)的方向。
第三步:析题
(1)思维从新情境回归教材,回归平时学习中。
(2)回顾解同类题易犯的错误、易漏知识等。
第四步:解题
(1)解题时要抓住题目要求和关键词,如“不正确”与“正确”、“一定”与“可能”等易看错内容。
(2)熟记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重要性质及典型化工流程的基本原理。
【方法小结】 STSE试题解题关键
(1)这类题目往往综合性较强,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起点高,落点低,解答时不要被这个“新”所迷惑,只要认真审题,把握关键,吃透信息,就可迎刃而解。
(2)平时注意关心社会时事中的化学问题,善于积累这方面的资料,是解决该类题目的关键。培养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注意化学与环境保护的联系、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化学与新能源的联系、化学与工农业生产的联系、化学与新科技的联系。通过各种媒体关注社会生活,拓展知识面。
【p4】
(2020·全国Ⅱ卷)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
B.胆矾可作为湿法冶铜的原料
C.“熬之则成胆矾”是浓缩结晶过程
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发生了置换反应
【解析】胆矾为硫酸铜晶体,化学式为CuSO4·5H2O,A说法错误;湿法冶铜是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制取铜,B说法正确;加热浓缩硫酸铜溶液可析出胆矾,故“熬之则成胆矾”是浓缩结晶过程,C说法正确;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D说法正确。
【答案】AA组(选择题为单选)
1.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是近十年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新化学婴儿”。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广泛。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把“化学的绿色化”作为新世纪化学进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以下反应最符合“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要求的是(  ) 
A.异戊二烯发生加聚反应制得聚异戊二烯高分子材料
B.铝热反应冶炼铁
C.用苯和液溴为原料制取溴苯
D.双氧水分解制备氧气
【解析】异戊二烯发生加聚反应制得聚异戊二烯高分子材料,原料分子中的原子全部转化成所需要的产物,符合“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要求,故A选;铝热反应冶炼铁为置换反应,生成物有两种,不符合“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要求,故B不选;用苯和液溴为原料制取溴苯,为取代反应,除了生成溴苯还生成副产物溴化氢,不符合“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要求,故C不选;双氧水分解制备氧气,为分解反应,除了生成氧气还生成水,不符合“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要求,故D不选。
【答案】A
2.向含有c(FeCl3)=0.2
mol·L-1、c(FeCl2)=0.1
mol·L-1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可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其中分散质粒子是直径约为9.3
nm的金属氧化物,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分散系的分散质为Fe2O3
B.可用过滤的方法将黑色金属氧化物与NaCl分离开
C.在电场作用下,阴极附近分散系黑色变深,则说明该分散系带正电荷
D.当光束通过该分散系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解析】氧化铁是红棕色,不是黑色,所以该分散系的分散质不可能是氧化铁,故A错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约为9.3
nm能通过滤纸,故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黑色金属氧化物和氯化钠,故B错误;在电场作用下,阴极附近分散系黑色变深,则说明黑色的微粒带正电荷,但不能说明分散系带正电荷,故C错误;该分散系属于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故D正确。
【答案】D
3.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①硫酸、烧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②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③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④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⑤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⑥稀释浓H2SO4时,将水慢慢倒入浓H2SO4中,并不断搅拌
A.只有②④⑥
B.只有③④⑥
C.只有①③⑤
D.只有①②③⑤
【解析】①硫酸、烧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符合物质的分类,故正确;②蔗糖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属于非电解质,硫酸钡熔融时能够导电,且溶于水的部分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水能部分电离出离子,属于弱电解质,故正确;③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氧化铝属于两性氧化物,故正确;④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100
nm分散系为浊液,<1
nm分散系为溶液,1~100
nm之间分散系为胶体,故错误;⑤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得失或偏移,故正确;⑥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稀释时为防止发生危险,应把浓硫酸加入到水中,并搅拌,使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故错误。
【答案】D
4.已知磷酸分子中的三个氢原子都可以与重水分子(D2O)中的D原子发生氢交换。又知次磷酸(H3PO2)也可与D2O进行氢交换,但次磷酸钠(NaH2PO2)却不能与D2O发生氢交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3PO2属于三元酸
B.NaH2PO2溶液可能呈酸性
C.NaH2PO2属于酸式盐
D.H3PO2的结构式为PHOHOH
【解析】根据磷酸分子中的三个氢原子都可以跟重水分子(D2O)中的D原子发生氢交换及次磷酸(H3PO2)也可跟D2O进行氢交换,说明羟基上的氢能与D2O进行氢交换,但次磷酸钠(NaH2PO2)却不能跟D2O发生氢交换,说明次磷酸钠中没有羟基氢,则H3PO2中只有一个羟基氢,则H3PO2属于一元酸,故A错误;H3PO2属于一元酸,所以NaH2PO2属于正盐,并且为强碱形成的正盐,所以溶液不可能呈酸性,故B、C错误;H3PO2中只有一个羟基氢,结构式为PHOHOH,故D正确。
【答案】D
5.某学生以铁丝和Cl2为原料进行下列三个实验。
从分类角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①③反应制得的物质均为纯净物
B.实验②③均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实验②③均为放热反应
D.实验①②所涉及的物质均为电解质或非电解质
【解析】③得到的是氢氧化铁胶体,是混合体系,A选项不正确;实验②溶解主要是物理变化,③水解是复分解,两者均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B选项正确;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C选项不正确;实验①中的铁和氯气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选项不正确。
【答案】B
6.美国Lawrence
Livermore国家实验室(LLNL)的V·Lota·C·S·Yoo和H·Cynn成功地在高压下将CO2转化为具有类似SiO2结构的原子晶体,下列关于CO2原子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O2的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互为同素异形体
B.在一定条件下,CO2原子晶体转化为分子晶体是物理变化
C.CO2的原子晶体和CO2分子晶体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D.在CO2的原子晶体中,每一个碳原子周围结合四个氧原子,每一个氧原子周围结合两个碳原子
【解析】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CO2是化合物,故A错误;CO2原子晶体转化为分子晶体,结构发生了改变,是化学变化,故B错误;CO2的原子晶体和CO2分子晶体具有不相同的物理性质,比如熔沸点不同,故C错误;CO2原子晶体具有类似SiO2结构,因此每一个碳原子周围结合四个氧原子,每一个氧原子周围结合两个碳原子,故D正确。
【答案】D
7.漂白粉和漂粉精是常用的消毒清洁用品,有效成分均为Ca(ClO)2,相应的生产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中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
B.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
C.上述过程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
D.制备漂粉精过程中,Cl2转化为Ca(ClO)2时,Cl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解析】电解过程中阳极失电子,溶液中Cl-发生阳极反应生成Cl2,阳极的电极方程式为2Cl--2e-===Cl2↑,A正确;反应②为氯气和氢氧化钙的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B正确;上述过程中反应①②③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④为化合反应,反应⑤为复分解反应,C正确;制备漂粉精过程中,Cl2转化为Cl2O时有NaCl生成,Cl原子没有完全转化为Ca(ClO)2,因此Cl的原子利用率不为100%,D错误。
【答案】D
8.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粒子有1个原子核,核中有17个质子,20个中子,核外有18个电子,该粒子的化学符号是__________。
(2)现有下列物质:①H2 ②Na2O2 ③NaOH ④H2O2 ⑤CaCl2 ⑥NH4NO3 ⑦H2S。只由离子键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__;只由极性共价键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__;由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__;由离子键和极性键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__。(填序号)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CaF2____________;CO2____________;
NH4Cl________________。
(4)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H2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gCl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核中有17个质子,为Cl,有20个中子,质量数为17+20=37,核外有18个电子,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少1,所以该微粒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为阴离子,该粒子的化学符号是Cl-。
(2)①H2中只含非极性键;②Na2O2中钠离子与过氧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过氧根离子中存在O—O非极性键,属于离子化合物;③NaOH中含有离子键和O—H极性键,属于离子化合物;④H2O2中存在H—O极性键和O—O非极性键,属于共价化合物;⑤CaCl2只存在离子键,属于离子化合物;⑥NH4NO3中存在离子键和极性键,属于离子化合物;⑦H2S中只存在极性共价键,为共价化合物;则:只由离子键构成的物质是⑤;只由极性共价键构成的物质是⑦;由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构成的物质是④;由离子键和极性键构成的物质是③⑥。
(3)CaF2中存在Ca2+和F-,电子式为[]-Ca2+[]-;二氧化碳中存在两对碳氧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C··;氯化铵是离子化合物,由氨根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电子式为。
(4)H2S的形成过程为H×+·
·+×H―→HH,MgCl2的形成过程为
―→

【答案】(1)Cl-
(2)⑤ ⑦ ④ ③⑥
(3)[]-Ca2+[]- ··C··
(4)H×+·
·+×H―→HH
―→
B组(选择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
9.化学与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聚合硫酸铁[Fe2(OH)x(SO4)y]n,是新型絮凝剂,可用来净水
B.韩愈的诗句“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富含糖类
C.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凡火药,硫为纯阳”中的“硫”为浓硫酸
D.我国发射的“北斗组网卫星”所使用的光导纤维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
【解析】A项,聚合硫酸铁[Fe2(OH)x(SO4)y]n能做新型絮凝剂,是因为其能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的固体杂质而净水,A项正确;B项,柳絮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多糖,B项正确;C项,火药是由硫磺、硝石(硝酸钾)、木炭混合而成,则“凡火药,硫为纯阳”中的“硫”为硫磺,C项错误;D项,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不是有机高分子材料,D项错误。
【答案】AB
10.重要的农药、医药中间体—碱式氯化铜[CuaClb(OH)c·xH2O],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制备。步骤1:将铜粉加入稀盐酸中,并持续通空气反应生成CuCl2。已知Fe3+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其催化原理如图所示。步骤2:在制得的CuCl2溶液中,加入石灰乳充分反应后即可制备碱式氯化铜。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M、N分别为Fe2+、Fe3+
B.a、b、c之间的关系式为:2a=b+c
C.步骤1充分反应后,加入少量CuO是为了除去Fe3+
D.若制备1
mol的CuCl2,理论上消耗标况下22.4
L
O2
【解析】由实验步骤及转化图可知,发生反应2Cu+O2+4HCl===2CuCl2+2H2O,N为Fe2+,M为Fe3+,在制得的CuCl2溶液中,加入石灰乳充分反应后即可制备碱式氯化铜,根据上述分析,N为Fe2+,M为Fe3+,A选项错误;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知2a=b+c,B选项正确;Fe3+水解使溶液显酸性,CuO与H+反应产生Cu2+和水,当溶液的pH增大到一定程度,Fe3+形成Fe(OH)3而除去,从而达到除去Fe3+的目的,C选项正确;根据方程式2Cu+O2+4HCl===2CuCl2+2H2O,若制备1
mol的CuCl2,理论上消耗0.5
mol
O2,标况下,V(O2)=n(O2)·Vm=0.5
mol×22.4
L·mol-1=11.2
L,D选项错误。
【答案】AD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2O在空气中加热可得固体Na2O2
B.Mg加入到过量FeCl3溶液中可得Fe
C.FeS2在沸腾炉中与O2反应的气体产物主要是SO2
D.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生成H2和O2
【解析】Na2O不稳定,在空气中加热会和氧气反应生成Na2O2,A正确;Mg加入到FeCl3溶液中,Mg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先与Fe3+反应,生成Mg2+和Fe2+,若Mg过量,Mg与Fe2+继续反应生成Mg2+和Fe,但由于反应中FeCl3过量,Mg已消耗完,所以无Mg和Fe2+反应,所以不会生成Fe,B错误;FeS2在沸腾炉中与O2发生的反应为:4FeS2+11O22Fe2O3+8SO2,气体产物主要是SO2,C正确;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生成H2O和O2,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D错误。
【答案】AC
12.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表示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的原子的化学符号:__________。
(2)周期表中位于第8纵行的铁元素属于第______族。
(3)HClO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_______,I2的电子式__________。
(4)下列变化中:①干冰气化;②硝酸钾熔化;③KHSO4熔融;④蔗糖溶于水;⑤硫酸溶于水;未破坏化学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5)下列不能说明氯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HCl的溶解度比H2S的大;②HCl的酸性比H2S的强;③HCl的稳定性比H2S的强;④Cl2与铁反应生成FeCl3,而S与铁反应生成FeS;⑤HClO4的酸性比H2SO4的强;⑥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
【解析】(1)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的原子是氧原子,元素符号左下角标注质子数,左上角标出质量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8+10=18,化学符号表示为:8O。
(2)铁是26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8纵行的铁元素属于第Ⅷ族。
(3)HClO中氧原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结构式H—O—Cl,碘原子间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I2的电子式为。
(4)①干冰气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②硝酸钾熔化,破坏的是离子键;③KHSO4熔融,破坏的是离子键;④蔗糖溶于水,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⑤硫酸溶于水,破坏的是共价键;未破坏化学键的是①④。
(5)①HCl的溶解度比H2S的大,溶解性与得失电子无关,不能说明氯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故选;②HCl的酸性比H2S的强,说明电离出氢离子的能力HCl>H2S,与得失电子无关,不能说明氯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故选;③HCl的稳定性比H2S的强,说明非金属性Cl>S,能说明氯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故不选;④Cl2与铁反应生成FeCl3,而S与铁反应生成FeS,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大于硫,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大于硫,能说明氯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故不选;⑤HClO4的酸性比H2SO4的强,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大于硫,能说明氯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故不选;⑥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大于硫,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大于硫,能说明氯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故不选;不能说明氯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的是①②。
【答案】(1)8O
(2)Ⅷ
(3)H—O—Cl 
(45)①④
(56)①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