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01)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01)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3-09 07:54:2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地轴倾斜角度大小可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过程与方法:
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所有的解释都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全面分析。
【教学重点】
能运用模拟实验、直观模型实验、画示意图等方式,认识到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全面思考分析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解释,并用各种方式加以证明。
【教学准备】
地球仪、电灯泡、中间挖孔的黄黑双色板、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方每天都能感受到昼夜交替现象,你还记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生:是由于地球自转。
师:是啊,地球自转让我们每天都经历着昼和夜的交替。而在遥远的南极和北极却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北半球夏季时,太阳长挂在北极天空就是不会下落,北极中心地区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的时间;而到了冬季,就几个月见不到太阳,北极点附近有半年的时间都处在黑夜之中。人们把这样的现象叫极昼和极夜。
师:PPT出示极昼和极夜风光图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现象,并试着做出科学的解释。揭示课题:《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二、讨论分析,引导猜测
师:看过美丽的极地风光,你能猜一猜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神奇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吗?小组讨论、猜测一下,可以用地球仪简单模拟,自己去尝试解释、寻找答案。
生:讨论、猜想、汇报。
师:引导小结猜想,希望学生提出三方面的解释: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轴倾斜……
引导预设:1.我们每天都会感受到昼夜交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一年有四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是什么?
设计意图:《科学课程标准》建议科学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基于学生已经具有地球运动的前概念,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对极昼极夜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那么,大家的猜测是否科学、正确呢?我们怎样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生:实验。
师:是啊,今天我们就用实验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形成。
探究实验,验证猜测
活动一:模拟实验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些器材:地球仪、电灯泡,利用这些材料你准备怎样进行模拟实验?
生:描述自己的想法。
师:提问引导:
1、地球仪、电灯泡分别代表什么?(地球、太阳)
2、怎样才能让北极极昼现象,南极发生极夜现象?(地球应处于北半球夏季的位置,然后地球仪自转若干次,北极一直被电筒的光照亮就是极昼;而南极此时一直未被照亮,则为极夜。)
3、那么如何让北极发生极夜,南极发生极昼?(让地球仪公转起来,当它公转半圈到达北半球冬季的位置时,北极极夜,南极极昼。)
师:同学们,那你们觉得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生:各抒己见。
师:是啊,同学们想的很周到,老师也有几点温馨提示:
(1)地球仪与电灯泡保持在同一平面,注意调整两者之间的距离。(说明:以照亮地球仪的一半为最佳。)
(2)保持地球仪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大地球仪演示,怎样算保持地轴倾斜不变?)
(3)从北半球夏季的位置开始实验,让地球仪自转若干次,观察南极和北极发生的现象。(夏季位置在哪里?)
(4)自转的同时让地球仪公转起来,到达北半球冬季的位置,观察南极和北极发生的现象。
生:分组实验,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设计意图:兰本达教授认为材料应和科学上一个重要的概念有关;使用这些材料应该能揭示许多有关的现象。本课的第一个模拟实验,书上借助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实验,地球仪模拟地球,手电筒模拟太阳,但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发现让地球仪围绕手电筒公转时,手电筒只是单侧发光,因此我将手电筒这一模型改为圆形的灯泡,这样地球仪在公转的过程中,就能接受灯泡向四面八方发射的光,此模型更像太阳。
活动二:直观模型实验
师: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受到环境自然光线、人为因素等原因的影响,有小部分同学似乎还不太明确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形成。为了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加直观,我们还可以进行“直观模型实验”。
师:出示器材: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块特殊的塑料板,它中间开孔,一面是黄色的,一面是黑色的板。看了实验器材,你能不能猜一猜这张板有什么用途呢?黑色代表?黄色代表?
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是啊,这张板,我们可以称它为晨昏板,用来分割地球仪上的白天和黑夜。位于黑色一面是……位于黄色一面是……
师:那晨昏板应该怎么使用呢?请同学们读一读实验方法,然后告诉老师,你会用了吗?怎么用?
师:PPT展示实验方法与步骤:
(1)地球仪地轴倾斜插进竖直在桌面上的晨昏板中,地球仪底座上的黄线与晨昏板对齐,让北极圈处在黄色一面,模拟北半球夏季时被阳光照射的情况。
(2)让地球仪自转起来,观察南极和北极的极昼和极夜情况。
(3)将晨昏板的黑色和黄色面进行交替,模拟地球公转后北半球冬季的光照情况,再次让地球仪自转起来,观察南极和北极的极昼极夜情况。
师:看完了实验方法,你明白怎么做了吗?请同学上台演示一下。
生:上台演示。
师:实验方法学会了,可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中要求晨昏板板竖直放置,为什么?
生:因为太阳光照向地球的射入角度不变。
师:那地球仪为什么要这样放入竖直的晨昏板中?
生:因为地球的地轴是倾斜不变的!
师:是的!如果你都听明白了,那就开始实验吧。
生:分组实验、汇报。(汇报围绕解释北半球夏季时北极极昼南极极夜现象的形成,北半球冬季时,北极极夜和南极极昼的形成。)
设计意图:在直观模型实验中,我将书本中实验所用的纸板进行了修改,在板的一端开一个开口,并加上底座方便竖直放置而不会受到地球仪底座的影响,这一小改动却大大方便了实验的操作。这些改进使得实验材料更便于探究,实验效果更明显,希望教师这样有意识的材料完善,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
活动三:画图解释
师:课堂进行到现在,我们已经进行了模拟实验和直观模型实验,老师也听了刚才同学们关于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解释。大家的语言描述都很不错,那你有没有其他方式来解释这种现象呢?科学家在解释比较复杂的现象时,还会经常用到画图解释的方法,让人们更加容易理解。根据刚才学习到的知识,你能否画一画北半球夏季时,北极极昼和南极极夜的形成示意图呢?
生:各抒己见。
师:那么就请你们在记录单上试一试吧!
生:画图、展示、根据示意图再次解释北半球夏季时北极极昼和南极极夜的发生。
师:老师看到有的同学画的非常好,但是有的同学仍需努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学校的同学是如何用画示意图的。播放画图视频。
生:观看视频,学习完整的画图解释过程。
师:那么现在,你能否用同样的方法来解释一下:北半球冬季时候,北极极夜和南极极昼的形成呢?
生:贴图解释。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画、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针对画图解释这一环节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指导,并采用简笔画的视频,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自己作图的兴趣,在作图的过程中明晰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然后将自己所画的示意图进行展示,并进一步做出自己的解释,明晰极昼和极夜的科学概念。
师:通过画图解释,你明白极昼和极夜的形成了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进一步完整的了解极昼与极夜的解释。
师:播放视频。
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形成与那些因素有关?
生: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轴倾斜。
四、推理假想,做出解释
师:现在人们已经知道了,地轴的倾斜角度大约是23度,那么如果地轴不倾斜会怎样呢?
生:猜测可能出现的现象,并简单推理解释。
师:如果地轴倾斜角度更大一些,又会怎样?
生: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提到要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因此本课的设计我注重学生的推理假设,让他们做出假想: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会怎样?猜测可能出现的现象并解释。这样的假想,是在学生综合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联想丰富,有效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
结束语:今天的课堂中的探究已经接近尾声,但老师希望同学们乐于探索的心不会止步于课堂,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更要做个乐于思考、乐于探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