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民为贵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礼记
﹒大学》
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荀子﹒
议兵》
【名言警句】
爱民如身。——汉
荀悦
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唐
魏征
民者,天下之本。——宋
苏轼
人聚则强,人散则弱。——清
魏源
1.给蓝字注音
社稷(
)
粢盛(
)
放桀(
)
伐纣(
)
弑君(
)
走圹(
)
獭(
)
驱爵(
)
鹯(
)
三年之艾(
)
胥(
)
溺(
)
jì
zīchéng
jié
zhòu
shì
kuàng
t?
què
zhān
ài
xū
nì
【字音订正】
2.
通假字
(1)为丛驱爵(通
)
⑵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通
)
雀
又
【原文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zīchéng
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
文意疏通
1、社稷:“社”是土地神,
“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
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
成了国家的代称。
2、
是故:因此。
3、牺牲:供祭祀用的
牛、羊、猪等祭品。
粢盛:盛在祭器内用
来祭祀的谷物。
4、
祭祀以时:介宾
结构后置句,“以时”,
按时,译为“按时祭祀”。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居第二位,国君是最轻的。因此赢得了百姓的拥戴就会成为天子,赢得天子的信任就会成为诸侯,赢得诸侯的信任就会成为大夫。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国家,就重新立一个贤君。用来祭祀社稷的牲畜已经是合格的祭品了,稻粱已经很洁净了,按时祭祀从来没有错过或漏掉,这样做了却还是遭受旱灾或水灾,那么就毁掉原来的社稷,重立新的社稷。”
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整体感知
明确: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这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
理论主张:
民
贵
君
轻
【原文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文意疏通
1、汤放桀:放,流放
2、有诸:诸,兼词,相当于“之乎”,有这回事吗。
3、于传有之:传,指传记
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事吗?”
孟子回答:“在记载中有这些事。”
齐宣王说:“臣子杀害他的国君,可以吗?”
孟子说:“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即贼和残)叫做独夫。我听说周武王诛灭了独夫纣(商汤诛灭了独夫桀),没有听说他们以臣杀君。”
“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明确:“诛一夫”的行为,是推翻暴政的行为。
整体感知
残害任和义的国君应该诛灭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原文3】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
1、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这是个判断句,判断句可以表示
某某的原因是什么,也可以表示
某某是什么。此句译为“桀和纣失
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后面
句子与此相同。“之”,取消句子
独立性。
2、得天下有道:道,古文中常
出现这个词,不同语境中有不同
意思,此处译为“方法”。
3、斯得天下矣:斯,那么,就。
4、所欲与之聚之:第二个“之,
代词,代“所欲”。全句
“(百姓)
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
【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他们的百姓;失去了他们的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天下的百姓,就得到天下了;得到百姓也是有办法的:得到他们的心,就能够得到百姓了;得到百姓的心也是有办法的:百姓想要的东西就设法为他们积聚,百姓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在他们身上,如此而已。
【原文】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kuàng也。故为渊驱鱼者,獭tǎ也;为丛驱爵què者,鹯zhān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
5.
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就,接近,靠近,趋向。此
处译为“流向”。两个“之”字
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6.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为,
介词,替、给。“爵”通雀,这
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
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
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结人,
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译文】
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流向低处、兽跑向旷野一样。所以给深水赶鱼来的是獭;给丛木赶雀来的是鹯;给商汤、周武王赶百姓来的,是暴虐无道的夏桀和殷纣。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注释】
虽欲无王:虽,即使;王,成就王业
畜:通“蓄”,积聚
死亡:被诛杀或逃亡
淑:善
载:句首语助词,无义;
胥:皆。
【译文】
现在如果有一位国君喜欢施行仁政的话,那么百姓就会在这些暴君的驱使下归附他。即便不想成就王业,也是做不到的。现今的国君想成就王业,就像人病了七年之久,猝然间去找干了三年的艾草一样。久病者如果不事先积攒下一些治病的艾草,那么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国君如果平时不施行仁政,那么终身都有丧失天下人民的隐忧,以至陷于被诛杀或者逃亡的境地。《诗经》说:‘这样怎么可能有好结果呢?只会相继都掉进水中被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孟子·离娄上》中孟子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式。
整体感知
得民之道:提倡“仁政”
熟读第3则选文,讨论:
孟子认为在当时形势下“王天下”是容易还是困难?
实施方法
外部条件
内部动力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
“民之归仁,犹水就下、兽走圹。”
“诸侯为之驱民”
易
易
难
久病求艾
苟不志于仁
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式。
君之好仁
2021/2/28
孟子认为怎样才可“得天下”?怎么会“失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1)?失去天下,首先是失去了民心,民心是什么?仅仅是要吃要穿吗?民心就是人民大众公认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公理!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违背了社会公理,人民就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而人民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就会跑到他们认为好的地方、好的国家去。
因此,统治者想要得到民心,首先自己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就是施行爱民政策,仁爱对待人民,平等对待人民,不搞特权,即使在生活方式上也要有所节制,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读解】
2021/2/28
(2)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然,还没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2021/2/28
(3)小而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家与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这等于是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位去。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把顾客驱赶到别的商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
这里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只不过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做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还没有意识到罢了。如此说来,倒是有必要反省反省,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做了那“为渊驱鱼”的水獭或是“为丛驱雀”的鹞鹰。当然是但愿没有的好了。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24
2021/2/28
语言特色
2021/2/28
1、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2、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一、长于譬喻
形象的说明老百姓归向“仁”的形势自然而然,不可阻挡。
话中有话,把如今天下的诸侯都比作桀纣,是像獭、鹯一样的暴君,直指时弊,一针见血。
2021/2/28
3、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用病久了才去寻找治病的干艾叶比喻今天之国君平时不践履仁、不实行仁,却想着称王天下,那么终身都会有丧失天下的隐忧,最后被杀或逃亡。形象的指出了不实行仁的悲惨结局,振聋发聩。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27
2021/2/28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运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层层推进,指出了得到天下的根本途径,气势磅礴,语调铿锵,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善于排比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2021/2/28
一、君轻民贵
二、君暴民反
三、君仁民归
小结
2021/2/28
明道理
民为贵,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解放前夕,国统区“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
说明:由于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货币急剧贬值,再加上战争期间的物资短缺,致使国统区大批民众陷了饥饿和死亡的困境。与此同时,官僚资本家却疯狂掠夺财产,搜刮金银,大发国难财。
2011年春节团拜会上温总理的讲话: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让中国农民过上滋润而有尊严的生活,体面、被人尊重,这是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也应该是我们社会的共同理想,否则他们即使做了工人的工作,也还被冠以“农民工”,这岂非奇怪之事?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谈自己的人生理想
取消农业税
党中央、国务院对减轻农民负担和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历来十分重视。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宣布:“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民减轻负担48亿元。从今年起,要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宣布: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终结了。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农村免除
义务教育学杂费
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全国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国家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普遍减轻。推行“一费制”,规范中小学教育收费。“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地方政府也要相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调研过程中,走进农户家里,经常会问起村民使用的是水厕还是旱厕,在视察村容村貌时也会详细了解相关情况。
1、“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尚书》)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
5、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6、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列夫·托尔斯泰)
7、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道德。(高尔基)
【拓展联系】
名言名句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民为贵的背后
民为贵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思想,更是一种仁爱精神,是一种磊落坦荡的胸怀,是一种大爱的担当。
2021/2/28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