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前人评价: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祭十二郎文
韩愈
“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茅坤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古文观止》
韩愈
____代文学家、_____。字_____。__
___人,世称_____。因官吏部侍郎,又称______。谥号“文”,又称______。
韩文公
韩吏部
韩昌黎
河南河阳
退之
哲学家
唐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文起八代之衰,
而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
而勇夺三军之帅。
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
“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古文运动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解
题
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韵文和散文两种。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格式是:一、介绍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
二、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
三、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我们的--。
--同志是--
年-
月生于--,在--度过了他--时代,并在--年--毕业后的他,从事--工作。为了--的需要,--
年-月,他去--。不幸于--年-月-日,离开了我们,年仅---岁。
--同志在工作上,他认真负责,……,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并多次为他人排忧解难,对同事的事情认真对待。他的随和、热情,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祭文示例
…同志不仅对工作有极端负责的精神,对家庭的关心负责,同样让我们敬佩。他热爱他的家庭,爱护他的妻子,关心他的孩子,无论是他的亲人,还是他的朋友都把他当作心目中最可信任的人。他重义气、重友情,他可以为朋友奉献一切。
现在,他不幸离开了我们,我们深感震惊、悲痛。我们为失去这样好的朋友、这样好的同志而悲痛,为他的家庭失去这样好的丈夫、这样好的父亲而惋惜!但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自己的悲痛,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做好------
同志未做完的事业。
…同志安息!
背景介绍: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
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
闻汝丧(
)
及长(
)
不省(
)
所怙(
)
兄殁(
)南方
省(
)坟墓
归取其孥(
)
丞相薨(
)
佐戎(
)徐州
汝遽(
)去
万乘(
)之公
相殒(
)其生
窆(
)不临其穴
尚飨(
)
听课文朗读,注意字词读音
闻汝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
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
省(xǐng)坟墓
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
汝遽(jù)去
万乘(shèng)之公
相殒(yǔn)其生
窆(biǎn)不临其穴
尚飨(xiǎng)
听课文朗读,注意字词读音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知道
依靠
死亡
丁为小果实,零为落,取“树上落下小果实”与人合义,形容孤单
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含,怀着
通馐,美味食物
不久,后来
通“逝”
死去的父亲
1、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文章开头告诉了我们什么?
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说明祭奠的时间,对象,远奠的方式。首告闻丧以志哀,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表哀悼之情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又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又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辅佐军务
取老虎追赶野兽表象,表急.突然。
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为乘,万乘指天子的武备,即高官。
离开
探望
住了一年
妻子儿女的统称
第二年
离开
没有成为事实。
身世家世
三别三会
抱憾终生
1.第二三段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叔侄深情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含义?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去年孟东野往
,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忧伤
接礼法或宗法册定继承人为“嗣”.
健康强壮
取消句子独立性
离开职守
谁知道
真实,确实
纯正明智
能
为何
动词,继承
……的事业
确实
寿命的长短
使……夭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汝之子始十岁
始
最初,初次
才
★一词多义:
其
请归取其孥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代词,你的
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
表选择,是……还是
语气副词,表示揣测
点拨:采用“反差”叙述手法抒人生无常之慨。
作者自感眼花、发白、齿摇、体衰,不能久存;而十二郎少壮康强,又蒙“吾兄之盛德”,理当存全。孰料却偏偏相反,“少者强者而夭殁”。事情如此出乎意料,以至顿生下文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怀疑。
文中第四段为何要写自己的身体状况?
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三个“邪”,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三个“乎”四个“也”,表示作者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
五个“矣”,表示不得不信这一噩耗的无奈
作用:
第一可以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第二可以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1)虽然这样,我自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有的变成全白了,松动的牙齿有的已经脱落了。(2)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3)精神一天不如一天。(4)不用多久,我就跟着你去了么!如果死后能有知觉,那分离的日子也不会太久了;如果死后没有知觉,那我也悲伤不了多少时候,而没有悲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的。
你的儿子(5)才十岁,我的儿子刚五岁。年少身强的都不能保全,像这样的(6)孩子,又怎么能(7)期望他们(8)成长立业呢?悲痛啊!悲痛啊!
6、(1)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2)毛血日益衰,(3)志气日益微,(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7、
汝之子(5)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6)孩提者,又可(7)冀其(8)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你去年来信说:“(1)近来得了软脚病,(2)时常发作的很(3)厉害。”我说:“(4)这种病,江南人是常有的。”未曾为你这种病而担忧。唉!难道你竟然(5)因为这种病而丧失了生命吗?(6)还是因为有别的疾病而导致丧生呢?
你的信,是去年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来信说,你死于六月二日;耿兰报丧的信没有说明你死的月日。(7)大约东野的使者没有向家人问明死期;(8)而耿兰的丧报不懂得应当说明死期?东野给我写信时(9)向使者询问死期,使者不过(10)信口胡答罢了?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8、汝去年书云:“(1)比得软脚病,(2)往往而(3)剧。”吾曰:“(4)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5)以此而殒其生乎?(6)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9、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7)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8)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9)乃问使者,使者(10)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怀念之深。
课文探讨
死别之情
惊闻噩耗,疑梦非真(5)
若死有知,愿从汝死(6)
子孙幼弱,睹之生悲(7)
病因死期,萦回于心(8-9)
文章这一部分(4-9)的思路是什么样的?
少强先殁,抱憾终生(4)
今吾使健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待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得凭其棺,窆不得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
从穴乏声,即葬时下棺入穴
安慰
来
接来
马上
有能力
墓地
代“我”
临
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互相照顾着生活
实在是我造成得灾难
抱怨
什么时候才有尽头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同“享”,鬼神享用祭品。
希望
祭奠亡灵
吊慰家属,改葬,事事不忘
追悔莫及,不可同生共死。
抚孤成立,馀年之愿。
分析:
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情谊?
第一部分(1—3段):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理清脉络,疏通文意
☆第二部分(4-9段):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10—12段):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思念之情
痛悼之情
骨肉之情
追悔之情
人生无常
宦海沉浮
至情之文,千古绝调
总结
这篇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韩愈的家庭遭遇中,我们应该得到什么启发?
爱护亲人,珍惜亲情
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
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这是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
1.叙事于琐细中见沉痛。
本文作者在叙事时不是孤立叙写琐事,而是放在宽阔背景中处理,以便于琐细中见沉痛,于联系中见深挚.
如十二郎英年早逝,本身足以使作者十分痛惜,联系两人从小孤苦相依,成年别多聚少,再加家世凄凉,作者三兄早世,
两世一身,
现孙辈惟一的十二郎又逝,岂不悲痛之情更重,更催人泪下吗?
2.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感情。
本文虽是直抒胸臆,但从写作角度看,作者还是运用了多种手法将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
一是从自身幼年讲起而又处处紧密联系十二郎的生活,突出叔侄孤苦相依、情深谊长;
二是以“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强调十二郎之死的惨痛之情;
三是不厌其详地写叔侄相会又离别的经过,悔恨自己不该为求禄而使暂时相别竟成永别,以此加深抒发失侄之痛;
四是设想自己年老体弱本应早死,将会使十二郎忧伤万分,反跌出今日自己对十二郎早死的悲痛之情,使感情抒发又加深一层
五是因为悲痛之极而产生不合常情的想法,想去“从死”,以此来摆脱痛苦,使感情的抒发到达顶峰;
最后,作者以“呜呼!汝病吾不知时”一段,将上述种种悲痛作一总括,使人真正感受到作者“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哀痛之情
3.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
本文除借助叙事表达思想感情,还准确地借助虚词来表达感情。
如第5段:一开始连用3个疑问句,引起下文层层抒发极度悲痛之情。句中3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死的事实,反诘语气有力强化了作者震惊程度。接下去几句,
3个“也”“乎”合用,写出作者不愿相信十二郎之死,以及不愿相信但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5个带“矣”的句子,迫使作者由疑而信,不得不信,写出了作者哀痛不已心情。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
★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