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望
海
潮
望海潮
作者
柳永(约987—约1053年):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í)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景祐元年(1034年)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他通晓音律,对宋词进行全面的革新,自创慢词。其词因为铺叙淋漓尽致,且充分运用俚词俗语,所以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皆是明证。著《乐章集》。
望海潮
朗读
望
海
潮
柳
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无涯。市列珠玑jī
,户盈罗绮qǐ
,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sǒu莲娃。千骑jì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
背景
这与本词创作背景有关。据说,真宗咸平末年(1002—1003),柳永从家乡前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今浙江杭州),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柳永写了这首词投赠他。当时,柳永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怀揣济世的理想,其词风格外的奔放自信,“不减唐人高处”。
《望海潮》读来很有气势,而柳永作为一名婉约派词人,能写出这样的词,有什么原由呢?
望海潮
词旨
在词中,作者柳永开篇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联系苏辛二词开头,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气象非凡,雄浑壮阔。开篇立意,主旨鲜明,情势饱满而博大。
本词开头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在词的开头,作者以大开大阖、直起直落的手笔,凸显杭州的显赫时空优势:从地理位置上,它是东南重镇;从历史传统上,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这犹如一幅宏伟壮丽的自然历史画卷。
开篇点明词旨“繁华”,总摄全篇“好景”。
望海潮
好景一
朗读上阕,思考:作者是如何描绘市井生活富美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望海潮
好景一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烟柳:
春天繁多茂密,如烟如雾,生机盎然的柳树。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烟柳
烟柳画桥——江南水乡的典型景象
柔密、轻盈的柳树与河桥相依,如烟如画,形象地表现了杭州街巷河桥的美丽。
望海潮
好景一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风帘
风帘:挡风的帘子。
微风过去,家家户户,帘幕垂摆,一派宁静安详的气氛。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居民住宅的雅致。
静态的“风帘翠幕”,就具有了动感。
十万:泛指杭州人口众多。
作者选取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四个景象,以景造境,把“十万人家”具体化、形象化了。
望海潮
好景一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竞
在词中,(十万人家)竞“珠玑”,竞“罗绮”,这是多么的“豪奢”。通过这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表现出来,也暗示了杭州声色之盛。一个“竞”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杭州城内一派欣欣向荣,尽显“繁华”的景象。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竞:争逐、攀比、比拼
望海潮
好景一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以上六句分析,都承接了“都会”一词,写出杭州市井繁华、富庶之美,表达了作者的艳羡之情。
市
井
富
美
图
望海潮
好景二
联系上下阕。思考:词人如何描写“钱塘江”“西湖”这两处美景的?请比较阅读,完成表格。
景
物
遣词(炼字)
手
法
层
次
意
境
情感
钱塘江
西
湖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望海潮
好景二
景物比较
怒涛:狂恶狰狞的江潮。
霜雪:寒气凛人的浪花。
作者借“天堑无涯”的险要形势,通过“怒涛、
霜雪”,极尽描写了江潮的力度,气势雄浑阔大,令人望而生畏生寒。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钱塘江:怒涛、霜雪
钱塘八月观潮,历来是盛举。据说,作者有感于此,创作了“望海潮”词牌。
望海潮
好景二
景物比较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西湖:桂子、荷花
望海潮
好景二
景物比较
桂子、荷花,作为西湖是最普通、最常见的景物,作者选用它们,丰富了它们的文化内涵,成为典型的意象。
桂子:多以香喻人的高洁品德。
荷花:多以形喻人的清正品行。
它们虽然绽放的时令不同,却都有着“香远益清”的特点。这为下文写人作了很好的铺垫。
西湖:桂子、荷花
望海潮
好景二
炼字比较
钱塘江:绕、卷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绕:缠绕,曲折悠长。
卷:高扬之势,写出江潮雄浑壮观。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大繁密的行行树木掩映着蜿蜒远长的钱塘江堤,郁郁苍苍,别是一番壮景。
望海潮
好景二
炼字比较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二首(其一)》)
杜牧用“十里”来写扬州的繁华,而柳永却用它形容西湖的“清嘉”。“三秋”
(时间)言桂子飘香之久;“十里”(空间)言荷花绽放之广、之盛。以至于金主完颜亮读到这后,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这传说虽不可信,但也足见“三秋、十里”的魅力。
西湖:三秋、十里
此外,在词中还有“三吴”“十万”“千骑”等,或实写,或泛指,近于夸张,词力雄奇!
望海潮
好景二
手法意境比较
钱塘江: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钱塘江潮的浩荡、雄浑、壮阔,令人惊叹不已。
西湖:数量词对举,一实一虚。
铺叙渲染,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清嘉之境令人神往。
望海潮
好景二
层次结构比较
钱塘江——分总
先写江堤,接写江潮,结于“天堑无涯”。
西
湖——总分(“点染”)
先总写“清嘉”的特征,用“桂子”“荷花”铺叙渲染“好景”,再接于官民同乐的人事,使内容更加丰富,意蕴更加深厚。
有略有详,跌宕有致。
望海潮
好景二
联系上下阕。思考:词人如何描写这两处的胜景呢?请比较阅读,完成表格。
景
物
遣词(炼字)
手
法
层次
意
境
情感
钱塘江
云树、沙堤、怒涛、霜雪、天堑
绕、卷
视听、动静
比喻、夸张
分总
雄浑壮阔
惊叹
西
湖
重湖、叠巘、桂子、荷花
三秋、十里
夸张
总分
清嘉
赞美
山
河
壮
美
图
望海潮
好景三
朗读下阕,思考:作者写了什么样的西湖“人家”生活?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
好景三
乐
作者首先通过“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描写出了“钓叟”(渔翁)、“莲娃”(采莲姑娘)的渔家生活场景。“弄晴”
“泛夜”,互文见义,说明无论白天或夜晚,湖面上都弥漫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嬉嬉”颇具神韵。这一叠词的运用,它把渔翁与世无争的闲雅和采莲姑娘无忧无虑的欢乐神态、生活作了栩栩如生的刻画,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渔家生活画卷。
望海潮
好景三
乐
拥——
醉听——
吟赏——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这既表现了达官的儒雅风流,更衬托出了湖山的美丽。
写了达官出游时随从的众多,点明人物的身份,表现出人物的威势。
写宴酣之乐。杭州的达官们经常携酒宴游西湖,开怀畅饮,酩酊大醉,醉后还要听音乐,把饮宴之乐推向了极点。
写山水之乐。(达官)面对着“烟霞”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赏、啸歌。
望海潮
好景三
渔家与达官对举,相互映衬,描写出一个政通人和的杭州!这位达官,就是两浙转运使孙何。“何乐名教,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宋史?孙何传》)孙何礼贤下士,爱好词艺,柳永作《望海潮》相赠,以期博得他的赏识和奖掖。
政
通
人
和
图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望海潮
结语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怎样理解这一个“夸”字呢?
凤池:古代对中书省的美称,代指朝廷。
好景: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好景”除了杭州的繁华美景外,还寓指孙何守杭的良好政绩。
当达官孙何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得朝廷赏识。
夸:既有柳永的祝愿,还有其恃才的张扬与矜夸。
望海潮
板书
历史时空(大美)
官民生活(和美)
自然景观(壮美)
市井风物(富美)
手法:点染
繁华
夸
总摄
铺叙渲染
总收
望海潮
巩固
1.《望海潮》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2.《望海潮》中的“
____________”写街巷河桥的美丽;“
_____________”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3.《望海潮》中的写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与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海潮》中写杭州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这个繁华都市奢华的一面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竞豪奢
钱塘自古繁华
云树绕堤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