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第一课时)
邓稼先(1924—1986年),安徽省怀宁县人,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世界著名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85年6月,杨振宁到医院看望病中的邓稼先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自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张爱萍将军悼邓稼先词
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单元导语
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两弹”元勋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民族感情?友情?
“我不能走”
历史背景
生平贡献
人物对比
创造奇迹
工作情况
热情赞颂
思考: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以来的历史?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第一部分)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在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
思考:小标题的作用?
“两弹”元勋
(第二部分)
各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间:
美国——1945年7月16日;
苏联──1949年8月29日;
英国──1952年10月3日;
法国──1960年2月13日;
中国——1964年10月16日;
印度──1974年5月18日。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简单介绍邓稼先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两弹”元勋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第 三 部 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 锋芒毕露。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邓稼jià先 元勋 xūn 开拓tuò
殷yān 红 殷yīn切 宰zǎi割
诞dàn生 署shǔ 名 筹chóu划
挚zhì友 奠diàn基 难堪kān
孕yùn育 签qiān字 颤chàn抖
谣yáo言 彷徨páng huáng
作业1:朗读课文,注意词语积累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 家喻户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知人之明
层出不穷 马革裹尸
作业1:朗读课文,注意词语积累
作业:
搜集邓稼先的有关资料,了解他的功绩与品行。
邓稼先(第二课时)
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两弹”元勋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民族感情?友情?
“我不能走”
历史背景
生平贡献
人物对比
创造奇迹
工作情况
热情赞颂
民族感情?友情?
(第四部分)
作者写自己得到的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盈眶。
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实事求是 严肃对待)
……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自力更生
贡献极大
“我不能走”
(第五部分)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吊古战场文》
工作环境恶劣艰苦
研制“两弹”好似鏖战,工作的地方就是战场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运用排比
突出才能
赞扬佩服
关怀担忧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身先士卒
不怕牺牲
环境恶劣
困难重重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远大志向
爱国热情
牺牲精神
“我不能走”
写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邓稼先所表现出来的超凡的创造才能与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永恒的骄傲
(第六部分)
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评邓稼先,总结全文。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从朋友的角度赞颂)
(从历史的角度赞颂)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从人生观的角度赞颂)
(从选择的角度赞颂)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中国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目标,也是他的性格与品质所决定的,这正是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展现了他纯真质朴的品格、无私奉献的精神、杰出超凡的才能和赤诚热烈的爱国热情,表达了作者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语言特点:
句式多变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长句: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
一句一段,句式整齐,简洁精练。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长句: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短句:简洁精练,铿锵有力。
作业:
反复诵读文章,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现力。
作业:
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理解我国“两弹一星”艰难的研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