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
第一课时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梳理、揣摩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复杂情感的变化。
学习目标
青年时期
1933年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走近作者
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被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即写于这一动荡时期,本文是其中第二篇。
背景链接
鲁迅听长妈妈讲故事的雕塑
阿长
阿长(?——1899),后来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长妈妈患有羊癫疯,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故。”
鲁迅听长妈妈讲故事的雕塑
人物介绍
幼年的鲁迅为什么对《山海经》如此着迷?
“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鲁迅曾怒批反对白话文的卫道士:“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
课前质疑
整体感知
图三:《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句(ɡōu)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图二:《山海经·海内经》:“南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图一:《山海经·海外西经》:“西方蓐(rù)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通读全文,完成下列任务:
(1)圈出文中的易错生字,对于易误读的生字注上拼音。
(2)理解文中重要的词义。
(3)用“长妈妈是一个_______的人”的句式说说读完一遍课文后你对长妈妈的印象。
整体感知
憎恶( ) 絮说( ) 烦琐( )
掳去( ) 粗拙( ) 霹雳( )
颈子( ) 诘问( ) 惧惮( ) 疮疤( ) 震悚( ) 画舫( ) 惶急( ) 孤孀( )
读准字音
憎恶( ) 絮说( ) 烦琐( )
掳去( ) 粗拙( ) 霹雳( )
颈子( ) 诘问( ) 惧惮( ) 疮疤( ) 震悚( ) 画舫( ) 惶急( ) 孤孀( )
zēnɡ wù
xù
lǔ
pī lì
zhuō
jǐnɡ
jié
dàn
chuānɡ
sǒnɡ
fǎnɡ
huánɡ
shuānɡ
suǒ
读准字音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渴慕】非常思慕。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形容极端惊恐。
【情有可原】在情理上有可以被原谅的地方。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词语解释
请同学们用“长妈妈是一个_______的人”的句式说说读完一遍课文后你对长妈妈的印象。
黄胖而矮
迷信无知
睡相不好
喜欢切切察察
讲究繁文缛节
向母亲告状
热心善良
整体感知
2.喜欢切切察察
3.喜欢向母亲告状
5.元旦的古怪仪式
1.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
6.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第一部分
1-2
第二部分
3-18
第三部分
19-31
地位卑微
粗俗率性
礼节规矩
烦琐之至
迷信可笑
善良热心,
关心“我”
4.摆成“大”字的睡相
7.讲长毛的故事
8.谋害隐鼠
9.买《山海经》
“隐鼠”之典故
在《狗· 猫· 鼠》一文中,说到隐鼠:
“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
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
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这种隐鼠
“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
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检吃些菜渣,
舔舔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
看见砚台便舔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
惊喜了”。有一回,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
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梳理结构
第31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我”对阿长情感态度
第13段:“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第17段: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第18段: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第26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怀念)
第3段: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
第6段: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整体感知
1.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2.围绕着写作线索 ,作者
是如何安排材料的?
思考探究
2.喜欢切切察察
3.喜欢向母亲告状
4.摆成“大”字的睡相
5.元旦的古怪仪式
7.讲长毛的故事
8.谋害隐鼠
9.买《山海经》
1.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
6.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第一
部分
1-2
第二
部分
3-18
第三部分
19-31
(详写)
(详写)
(详写)
地位卑微
粗俗率性
不大佩服
(详写)
礼节规矩
烦琐之至
很不耐烦
迷信可笑
善良热心,
关心“我”
空前的敬意
新的敬意
感激怀念
敬意消失
抑
扬
梳理结构
情感态度
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是指为肯定某物、人、事,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写作方法。
先对写作的对象从侧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贬低,即“抑”;而后着重描写所要赞扬的方面,此为“扬”,通过对比,突出要描写的事物特点。
用这种方法,形成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化,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的道理。
1.“抑”“扬”对照 2.先“抑”蓄势,重在后“扬”
3.“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欲扬先抑
定义
用法
效果
技巧
写法探究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蜇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
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
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先抑
后扬
写法探究
欲扬先抑范例
好事粗俗、迷信可笑
朴实善良、仁厚慈爱
同情、愧疚
感激、思念
先抑
后扬
写法探究
本文中的欲扬先抑
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也可以去了解一下这本书里的其他内容。
课后作业
阿长与《山海经》
第二课时
2.喜欢切切察察
3.喜欢向母亲告状
4.摆成“大”字的睡相
5.元旦的古怪仪式
7.讲长毛的故事
8.谋害隐鼠
9.买《山海经》
1.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
6.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第一
部分
1-2
第二
部分
3-18
第三部分
19-31
(详写)
(详写)
(详写)
地位卑微
粗俗率性
不大佩服
(详写)
礼节规矩
烦琐之至
很不耐烦
迷信可笑
善良热心,
关心“我”
空前的敬意
新的敬意
感激怀念
敬意消失
抑
扬
阿长的事例
阿长的特点
“我”的
情感态度
前文回顾
夔牛是商代及西周时期汉族传说中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声音如雷。
帝江是中国远古神话中的神鸟。
1.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2.体会作者反差笔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学习目标
通过细节描写,把握阿长的形象。
走近人物
还有一处细节的重复,就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和“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这样的保姆不仅令演幼年鲁迅厌烦反感、气恼,也令读者哭笑不得。
“伸”“摆”“挤”三个动作,在细微之处表现出阿长粗俗率性、不拘小节
的特点,流露出“我”对阿长的厌烦。
(1)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
我没有余地翻身……
(2)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
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走近人物
细微之处显特征一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
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抓住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描写。她希望孩子和自己能够“一年到头,顺顺
流流”,这是长妈妈对孩子真诚的关爱,虽然封建迷信,但也生动地表现了
她的朴实和善良。
走近人物
细微之处显特征二
“三哼经”,恰如其分地点明阿长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正是不识字、不清楚书名的人,
却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书,实在出人意料,也暗示了她买此书定是费尽周折,为
鲁迅买来书后又是如此自豪、得意。体现了长妈妈对“我”的关爱以及“我”的感动。
“哥儿”,有说不出的关爱、亲热。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道:“哥儿,
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有画儿的”,可见长妈妈有多了解鲁迅那时的心思。
把阿长和《山海经》连接在一起,表现了设题与构思的新颖巧妙。
走近人物
细微之处显特征三
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
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不好看”“灸疮疤”说明“我”对阿长外貌的评价不高,为后文写阿长为
“我”买《山海经》蓄势,是欲扬先抑中的“抑”。
走近人物
细微之处显特征四
心存隔膜乃至
轻视、不屑。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写叔祖“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并非学者”
“说了也无益”
“霹雳”“震悚”“新的敬意”“伟大的神力”
思考探究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什么态度?
因为儿时的“我”觉得好玩
文中的“我”生活圈子狭小,以前读的书又都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书。
文中的“我”喜欢绘画的书。
因为是阿长送的。
“我”感到“震悚”是之前“我”太想得到这本书了。
心存隔膜乃至
轻视、不屑。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写叔祖“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并非学者”
“说了也无益”
“霹雳”“震悚”“新的敬意”“伟大的神力”
“连阿长也来问”“我给你买来了”
“疏懒”“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将帮助孩子解决难题的心地善良、淳朴热心的阿长同漠不关心的叔祖和别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衬托阿长对“我”极其疼爱。
思考探究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什么态度?
(3)此后写我的心情,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让人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4 .为什么不详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
(1)不写怎么买到的,给读者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
(2)此前大量笔墨写叔祖引起我对《山海经》的强烈渴慕,更能突出阿长买到后给“我”时如获至宝的惊喜与感激之情。
思考探究
??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喜欢切切察察”,难免粗俗。但是她懂得很多礼节,虽然其中不乏迷信、落后的成分,但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难题。
作者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
小结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原因:“憎恶”是“憎恨,厌恶”的意思,“谋死”是谋杀的意思,这两个词语大词小用,夸张地表现出儿童天真的性情,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用意:阿长的荒诞故事以及“我”由此产生的荒诞“敬意”,为后文真正的“敬意”蓄势。
字斟句酌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1)用“空前”来修饰“敬意”,说明这种敬意“我”以前从未有过,让人感到“我”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要发生转变。
(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句子中的“敬意”指在阿长讲了长毛的故事后,作为小孩的“我”惊异于她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这种“敬意”不同于真正的尊敬,它是“特别的”,只是小孩的无知和好奇使然。
字斟句酌
3.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2)一个孩子由于对阿长产生“特别的敬意”,进而产生的一种短暂的想法。因此认为作者当时真的认为如此也是可以的。(童年的“我”)
(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1)用“当然”“倒”这样的词语来表示调侃的语气,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这只是随着“我”的这种敬意的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这样的想法也将不复存在。(成年的“我”)
字斟句酌
(1)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2)这又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虽带夸张,却是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用荒诞和调侃的方式,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思考探究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这翻来覆去的称呼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第30自然段中的“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反复呼唤,并与后文补叙长妈妈的身世相呼应,表达自己的愧疚和思念之情。
(1)“保姆”“长妈妈”“阿妈”“阿长”,在称呼的改变中,折射出了
“我”对阿长态度的变化。这些称呼变化,有买书的因素,也有“我”成年后对阿长重新审视的因素,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敬重、感激和怀念之情。
思考探究
1.简笔与繁笔的反差。
2.人物心理的反差。
3.人物前后的情感反差。
艺术手法
反差笔法的运用
学习本文后,你认为阿长是个怎样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观点争鸣
学习本文后,你认为阿长是个怎样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却讲究习俗的人。
观点争鸣
学习本文后,你认为阿长是个怎样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却讲究习俗的人。
阿长是一个真诚、善良、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的人。
观点争鸣
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贯穿全文,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显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主旨归纳
对于阿长,鲁迅先生用诗化的祈使语气祝祷,你从中看到先生怎样的情怀?
内容探究
(2)这篇文章不仅有幽默的调侃,而且有真挚的抒情。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广博的胸怀,即使对阿长一个有这么多毛病和缺点、麻木的、愚蠢的小人物,即使她做保姆不称职,即使她只做了一件可能微不足道的好事,鲁迅也把它看得很重要,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歌颂。从中我们深深地体悟到了鲁迅式的人文情怀。鲁迅先生为长妈妈祈祷,是深含着他的爱的——对母亲或者母亲般的保姆、生命的养育者的爱,对社会底层不幸者的爱。
(1)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很多,如同样不知道名字来历或没有名字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小D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朝花夕拾》
拓展迁移
寻找“生活中的阿长”。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