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1 《王好战,请以战喻》课件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1 《王好战,请以战喻》课件2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9 19:1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1、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通过讨论和探究感知本文巧用对比塑造人物的手法,体会孟文“长于譬喻”的说理特点。
3、分析探究齐人人物形象及孟子通过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所提倡的礼义荣辱观。
学习目标
一、阅读与积累:
1、朗读课文,检查预习,强调字音字形:
处(
?ch?
)室
餍(
yàn

瞷(
jiàn

施(

)从
墦(
fán

讪(
shàn

2、完成导学案,积累本文中重点实虚词及特殊句式:
1、抽查实词、虚词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及理解。
2、积累:
重点字词理解
1、餍酒肉而后反。
2、则近富贵也。
3、吾将瞷良人之所之。
4、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5、所仰望而终身也。
6、与其讪其良。
餍:饱,动词,吃饱
富贵:做名词有钱有势的人
瞷:窥视
国:都城
终:使动词,使…完全度过
讪:讥讽怨骂
一词多义:道
A、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B、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E、不足为外人道也。
方法
道路
指“仁政”,或道义
自然规律
动词,说
一词多义:之
A、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又顾而之他。
B、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C、而良人未之知也。
(代词,这件事,做前置宾语)
D、吾见师之出,不见师之入。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前一个和D项相同,后面都是动词,到、往。)
(助词”的”)
特殊句式
1、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定语后置)
2、而良人未之知也
(宾语前置)
3、而相泣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4、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
(定语后置)
序:?齐人与妻妾共处??????????
???开端:齐人餍酒肉而后反
???发展:齐人之妻起疑跟踪???????
???高潮:齐人于坟间寻乞酒食
???结尾:齐人之妻妾相泣中庭
?
二、整体把握,思考探究:
有学者认为这篇寓言是小说的“雏形”,请根据课文内容(故事情节)讲讲这个故事,讨论这篇寓言的完整性和戏剧性:
???
????
仔细研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齐人是一个怎样极富个性的人?他的个性体现在哪里?
2、孟子是怎样刻画“齐人”这一夸张的人物形象的?
3、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丑陋卑劣的人物?有什么妙处?
????
?
三、交流与表达:
(1)、分析齐人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提示:可从“齐人家中、都城之中、东郭墦间”这三个场景来描绘齐人,请从这三个场景中找出表现齐人语言、动作、神态的词,仔细体味齐人的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①齐人家中:尽,吹嘘,夸耀。施施:洋洋得意。骄:自高自大,自欺欺人。
②都城之中:遍,街坊鄙视的无名小卒。
??
③东郭墦间:乞,手段卑劣,毫无廉耻。
?
(2)、
对比
故事中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真相与表象的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与强烈的戏剧性,形成了尖锐的讽刺;
二是妻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意采取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却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更深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观点。
??
?
提示:从最后一段可知,也应该是作者对此类人物的评价: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译文:在君子看来,有些人所用的追求升官发财的办法,不让他们的大、小老婆认为羞耻并相拥而哭泣的,真少啊!)
3、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丑陋卑劣的人物?有什么妙处?
明确(1):塑造这一人物的意图即本文的批判性主旨:本文意在讽刺了那些不顾礼义廉耻、没有羞耻心、没有礼义荣辱观、以卑鄙手段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的人们及社会现实。
(2)妙处:用寓言说理,趣味横生又不着痕迹,掩卷深思又倍觉辛辣独到,入木三分,似乎作者不如此丑化和揭露齐人这丑陋不堪的嘴脸就不足以宣浩然之气,不足以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羞耻,什么是礼义荣辱观。
人物形象总结模板:
示例:祥林嫂是一个(勤劳质朴、善良顽强又逆来顺受、受封建思想毒害和压迫)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典型形象。
齐人是一个为温饱不择手段、自甘堕落、卑劣虚伪、骄傲自得、毫无廉耻的无名小卒。
性格特点+社会身份(一般性、典型性)
孟子核心人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内圣外王,人人皆可为尧舜。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四、小结:
齐人去坟场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个“乞”,一个“骄”,满足可笑的虚荣心,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但在当下的社会,有太多人求取财富与地位的时候,做着与齐人一样可耻的勾当。
孟子在说理性的语段里,承担着将抽象转化为形象,将深奥转化为通俗的任务,为咄咄逼人的锐气披上了一件温情而美丽的衣衫。这种说理的方式与被游说的对象多与帝王将相有关,寓言给忠言包裹了顺耳的糖衣,更易于被听者接受。这种特殊时代产生的文学样式应该引起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关注。
五、从本文概括出孟子寓言的一般特点:
??
?
1、情节简单,形象丰满,语言幽默。
??
①情节简单: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但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
?
②形象丰满:突出一个主要人物并描绘其动作、情态和对白。
??
?③语言幽默:情节可笑、夸张、荒诞,形成了语言风趣幽默、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
???
2、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①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妻妾面前的“骄”;内在委琐——外表庄重,表里不一。
?
②齐人与妻妾人生准则的对比:齐人乞食恬不知耻(大吹大擂、自欺欺人)——妻妾深明大理(为丈夫行为痛哭)。
六、文体知识:寓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寓言《其父善游》
原文: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①引②婴儿而欲投之③于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邃④善游哉?以此任⑤物,亦必悖矣。
译文:有人在过江时,见一个人正引着一个婴儿要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着,忙问为什么,那个人说:“他父亲擅长游泳。”他父亲虽然擅长游泳,儿子怎么能突然地就会游泳呢?用这种不合理的方式处理事物,是一定会犯错的。注释:①方:正,
②引:牵引,领着。③之:指代婴儿,其后有忽略介词“于”。④岂邃:难道就,遽:就
⑤任:用,处理
,这个词用于批评妄自推断的人

【哲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拓展
??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
???
联系这篇寓言,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和收获?(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批评卑鄙小人为获取财富地位不择手段的丑陋行为,也可以思考我们在生活中说理或表达观点时会运用怎样的方式与技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