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稼先课件(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邓稼先课件(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9 16:3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了解邓稼先伟大的一生及其卓越的贡献。
2.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课前自主学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kě ɡē kě qì( 可歌可泣 )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2)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xiǎn wéi rén zhī ( 鲜为人知 )的科学家——邓稼先。
(3)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zhì sǐ bù xiè( 至死不懈 ),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4)“jū ɡōnɡ jìn cuì(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5)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diàn jī( 奠基 )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yuán xūn( 元勋 )”,他是dānɡ zhī wú kuì( 当之无愧 )的。
(6)他是美国jiā yù hù xiǎo( 家喻户晓 )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7)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fēnɡ mánɡ bì lù( 锋芒毕露 )。
(8)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fù rú jiē zhī( 妇孺皆知 )的人物了。

  
  
    
    
    
  
  

(9)当初xuǎn pìn( 选聘 )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
(10)与此同时还有一些yáo yán( 谣言 )说,1948年3月去了中国的寒春曾参与中国原子弹工程。
(11)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bèi sònɡ( 背诵 )的《吊古战场文》。

  
  
  

(12)“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zhòu yè( 昼夜 )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13)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zhì yǒu( 挚友 )。
  
  
【解析】进退维谷:进退两难。此处望文生义
B 

D.港珠澳跨海大桥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又一张新名片,不仅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更体现了我国建桥水平的先进。(把“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和“我国建桥水平的先进”互换位置)
【解析】成分残缺,应在“模范”后加“的事迹”
【答案】 B
【创新题型】
4.阅读下面的故事,完成相关问题。
1958年,邓稼先接受国家最高机密任务——秘密研制原子弹。随后,他隐姓埋名,进入于世隔绝的西北戈壁。28年间,他带领团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中子弹。整整28年,邓稼先生死未卜,不知去向,他的夫人许鹿希信守离别时相互托付的诺言,无怨无悔,痴情等待。28年后的1986年,夫妻再度重逢,邓稼先却因为核辐射身患重病,半年后离开人世。

(1)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删除“再度”
于世隔绝 
与世隔绝 

(3)1986年7月29日“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请你仿照示例,为邓稼先写一段墓志铭。
示例一:一生为祖国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身先士卒。让我们记住他——“两弹元勋”邓稼先。
示例二:此乃“两弹元勋”邓稼先之墓,他是一个比平凡人还平凡的人,却为中国“两弹”的研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答案】示例一: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长眠于此。他鞠躬尽瘁,为“两弹”献身,身先士卒,震撼浩浩乾坤。身已死,心仍在。
示例二:朋友,在你所站的土地下,长眠着一个忠诚纯正,有奉献精神、坚定信念的人。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课堂高效突破
[结构图示]
百年屈辱 
伟人之比 
爱国情怀 
献身精神 

[主题思想]
作者把邓稼先这一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中国的“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并挖掘出这种性格和精神产生的根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作者在文章中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通过引用《吊古战场文》,寄托了作者对邓稼先的深切怀念。

2.品味下列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答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邓稼先具有物理的直觉、数学的见地、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扬、钦佩之情。
3.简短的一句话“我不能走”,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
【答案】表明邓稼先坚守工作岗位,不畏艰险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表现了他是一个爱国、执着的人。
4.结尾处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答案】引用“五四”时代的这首歌,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把他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下,突出了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表现了他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考点
内容
对比
写法
指把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或人物拿来比较,用来突出事物或人物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写法。
例题: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参考答案: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课外读写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高荣伟
87岁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他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
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20世纪50年代了。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研制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
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为了艇上的千万台设备,上百千米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 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做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做深潜试验。
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时,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
(有删改)
1.阅读文章,根据黄旭华的人生经历,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立志上天入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巨大科研成果
2.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困难?
【答案】①核潜艇的研制是一项尖端工程。②当时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模样。③黄旭华选择的是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④没有计算机,全靠算盘和计算尺演算数据。
考取交大造船系 
参研核潜艇 
【答案】通过“直到……也……”的关联词语的运用,说明了核潜艇研究事业的保密性极高,表现了黄旭华为科研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答案】“亲自”一词表现了黄旭华在科研中事必躬亲、科学严谨、以身作则、不怕牺牲的高尚人格。


4.文中画线句子中,为什么要详细交代具体的年份?
【答案】详细交代年份,充分说明了我国在核潜艇研究事业中所取得的进步之快,成果之丰。
5.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邓稼先共同的人格特点是什么?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答案】无私奉献、恪尽职守、刻苦勤奋、临危不乱、热爱祖国。
“两弹一星”精神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授予邓稼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等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传记作品
1.《邓稼先传》(许鹿希著)(出自邓稼先妻子与儿女之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亲人深深的怀念与追忆)
2.《“两弹一星”元勋(上、下)》(宋健主编)
3.《许身为国最难忘:陈能宽》(吴明静等著)
4.《程开甲:令人陌生的“核司令”》(邱晨辉)
影视作品
1.《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电视剧)
2.《钱学森》(电影)
3.《国家记忆——“两弹一星”元勋》(央视纪录片)
作者通过对比手法,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放在一起来写,更鲜明地突出了邓稼先的平实品质与奉献精神。请你也运用对比手法写一个片段,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150字左右。
示例:老太太把新鲜的芹菜一摆出来,就立刻围上两个人:一个大腹便便的胖子,白皙的脸上看不见一条皱纹,像刚出锅的馒头;一个土里土气的老汉,黑苍脸,络腮胡,背有些驼,似一株干枯的松树。胖子费劲地蹲下身,好长时间才挑好了五六棵,脸朝向老太太:“菜根上的土可不能当菜卖了,得便宜我一块钱!”瘦老汉好似自言自语:“地里长的东西,怎么会没土?我们这把年纪,种菜也快种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