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9 19:3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疑”
都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改作文也有三怕,大家知道是什么吗?我们一怕项羽自刎,二怕屈原跳江,不过最怕的应该是司马迁受刑。每年一到6月7日,司马迁就要受上万次宫刑,太可怕了。老师们阅卷时发现同学们的作文中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论据,反映了作文素材极度贫乏,太单一。同学们也总是感觉论据积累不够,作文时总找不到典型的论据来论证论点。
疑惑:如何高效地积累、选择和使用论据?
二、“探”
(一)论据的分类
论据分两大类: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
1.理论论据,即用人们熟悉的普遍道理或理论权威的经典论述及经过实践证明的可以信赖的格言、谚语等来做根据;理论性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党在不同时期内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的定义、法则和规律,一般的公理、常识以及成语、谚语等等。
理论论据1——名言。
论点:拼搏。
(1)伟大的热情能战胜一切,只有强烈的坚持不懈的追求,才能达到的。???????????????????????——(法)司汤达
(2)在生活中是没有旁观者的,我爱生活,并且为他而奋斗。?????????????????????????????????????????——(捷克)伏契克
论点:个性。
(1)我们不必羡慕他人的才能,也不必悲叹自己的
??平庸,各人都有他的个性魅力。??????????????????——松下幸之助
(2)人们生而平等,但又生来个性各有千秋。——弗洛姆
(3)一个人的悲剧,往往是个性造成,一个家庭的悲剧,更往往是个性的产物。——柏杨
理论论据2---民谚俗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酒能健身亦能误人;火能带来温暖和光明,也能酿成火灾造恶人类;武器能捍卫正义与和平又常常成为歹徒的凶器;一口气能吹旺一堆火,也可以吹灭一盏灯……
2.事实论据,即用具体的、可靠的事实,或中外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或实践经验和统计数字,或从图画、图片、电影、电视、戏剧中搜集、积累的材料来做根据。事实性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示例:论点:拼搏。
司马迁写《史记》汉朝的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祸从天降,遭“李陵之祸”的株连,深受腐刑,但他矢志不渝,幽而发愤,经过艰苦
奋斗,终于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著——《史记》。
论点:个性太狂傲往往不容于世。
祢衡是魏晋时期的人,年少时就有辩才,为人刚毅傲慢,恃才傲物,不合于时。曹操曾召他做击鼓的小官,他竟在宴会上当着众人的面击鼓骂曹操。后来他又辱骂黄祖,终于被黄祖所杀。
(二)论据的选择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基础。缺乏论据,论点就得不到证明。选取论据要紧扣论点,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论据要选得精,选得充分。
1.围绕论点,有针对性。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
2.真实准确,有典型性。一般来说,道听途说的没有充分调查的事例、主观臆造的“想当然”的事例、由不合理推测得来的事例……都不能用作事实的论据。特别是涉及人格、国籍、年代、出处等等,都要力求准确。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论据典型,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到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
3.角度变化,有多样性。从同一个角度举出来的论据再多,再贴切,也只能代表一个方面普遍意义。选例不在多,而在精,如果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选例,那么会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会使论证全面,更有说服力。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的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
4.新颖独特,有时代性。新颖的论据往往能吸引人。论据的新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如果选用的事实论据都是陈谷子、烂芝麻,都是老生常谈,游离于日新月异的生活,落伍于前进的时代,缺乏新鲜感和说服力,这样难免使人生厌。二是旧材料的新作法。有时,我们找不到新的材料,当然也可以运用一些旧的材料,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力求用旧材料写出新意,让人感到材料虽然是熟悉的,但你这样运用这样处理仍让人感到不同凡响。
三、“辨”
(一)论据类型辨析(宽容论点)
①引用史搢臣“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同桩逆事,过后颇觉心胸开豁,眉目清扬”的言论。
②列举宋朝韩琦宽容地对待范仲淹的拂袖而去,从而化解矛盾。
③列举彭思永应举时,宁可自己受损也不愿当众说出那个偷藏自己金钏的人的事例。
④引用程颐“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的言论。
⑤列举夏元吉幼年时面对别人的冒犯易发怒,而长大后忍耐克制、不与计较的事例。???
其中①④是道理论据,②③⑤是事实论据。
(二)分组讨论以下论据选择的得失
第一组:论述“勤能补拙”能用如下哪些材料?
①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正是这种刻苦精神,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②姚明作为世界体坛冉冉升起的巨星,已是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与其他NBA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根本没法和黑人相比。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负责给他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
③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明确:论据②合适,①③不合适。因为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根本没法和黑人比,是“拙”,这个例子紧扣了论点;①并不是表明韦钰是“拙”的;③中王羲之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王羲之并不拙,与补拙毫不沾边。
这是论据选择容易出现的第一问题,论据选择没有围绕中心论点。
第二组:下面的一些论据,你能看出有何不妥吗????
①李煜在人生失意的时候感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②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死而后已,他一生征战无数,以至于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
③而被流放的屈原,时时不忘报国,终因报国无门,而自刎乌江。
明确:张冠李戴,论据不真实。失去真实性。这是论据选择时容易出现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组:以“挫折铸造成功”为论点,下面的论据说服力强吗?
挫折铸造成功。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在学校踢足球,因表现很不理想而遭到老师的训斥。大家都说她并不适合这项运动,但她并没有被挫折吓倒,更加发奋努力,终于考进了专业球队。
明确:不合适。首先“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这种说法似乎不具备代表性,说服力不强,还有体育是需要天资的,而女孩在被认为是“不适合这项运动”时,仍考进了足球队,只能说明要么老师说的不对,要么她开始只是没有发挥好,她实际是适合这项运动的。
这是论据选择时容易出现的第三个问题:论据选择不典型。
第四组:下面是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两段论据,能吸引人吗?为什么?
①满清末年,政府腐败,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仁人志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如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政权,孙中山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都没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斗争,在斗争中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终于取得了胜利。
②中国女排在与世界强手——古巴队的决赛中获得胜利,取得了“三连冠”。这正是在反复较量中,不断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做到知己知彼,并毫不气馁地奋力拼搏的结果。
明确:不能,老生常谈,缺乏时代感。
这是论据选择时容易出现的第四个问题,论据选择不新颖。
四、“赏”
范文赏析
包??容?
一朵紫罗兰被践踏,它却将芬芳留在那双脚上,这就是包容。
每个生命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每种生活都免不了苦难,但有人仍能够含葩敛翅晏然而处,这就是包容。
包容苦难,包容你所遭遇的伤害、折磨、痛苦,你就会感到生命道路的两旁,苦难固然有,而更多的是鸟语花香;荆棘固然在,而更多的是沧海明月。在不断的磨砺中成长,在风吹雨打的荷塘里守望自己的盛夏,这就是对包容的最好诠释。
让我们回到那段令人惊悸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伤害史中去,去看一看那些海洋一般天空一样广阔的心胸。沈从文请黄永玉“到这边来看荷花”;杨绛在斗室中精心布置,等待与钱钟书的重逢;汪曾祺在自然中品茶饮酒、寻找乐趣……这些看似优雅从容的舞步,有谁知道是旋转在难以愈合的心灵伤口上的?他们承受了疯癫的历史对每一个清醒者在人格与人性上的践踏,他们包容了苦难的生命质地,包容了绝望的生存境遇。惟有如此,才等到了后来的天海澄清,千秋光明。
能够包容的生命,即使倒下也会面对着太阳;能够包容的个体,即便死伤都会迸溅出钢花。
伏尔泰蹲过巴士底监狱,被流放过英伦三岛,挨过政敌的毒打,所有的一切,都未能摧毁这颗“欧洲的良心”,他依然以《哲学通言》召唤同道,以《百科全书》启迪民众。此时他包容的,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苦难,他呼唤所有的人正视生命,从沉沦中崛起,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伏尔泰,将其不老松式的包容心态镌刻在了历史的里程碑上。
生活之中常有苦难,由于奋斗,由于不懈,也由于不断的仰望、攀缘,生命才不至全然黯淡,不仅自己能如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甚至还能唤醒他人麻木的心智,背负起全人类的精神引导责任——这一切,皆缘自包容。
赏析:文章紧紧围绕“包容”这一话题,剖析了包容的好处。文章选取了知识分子的“包容”精神,例举了沈从文请黄永玉“到这边来看荷花”;杨绛在斗室中精心布置,等待与钱钟书的重逢;汪曾祺在自然中品茶饮酒等事例,论证了“正是因为有了包容精神,才不曾放弃生命的尊严,才等到了后来的天海澄清,千秋光明”。接着更进一层,举了伏尔泰的例子来论证包容的生命“即使倒下也会面对着太阳”。由此可见,本文的论据典型、新颖而有说服力,紧紧围绕着“包容”的所指含义来进行论证,是符合要求的。
本文主要是使用事例论据进行论证的,引述的事例论据有略有详,所有的论据含盖中外,在行文中将“例”与“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夹叙夹议地进行分析和阐发。真可谓如数家珍,信手拈来,显然本文的论据使用肯定是达到了标准的。?
五、“练”
以“学会宽容”为话题,自选事例论据,先概括事例材料,再运用一种方法分析事例,写一段话。下边两则事例论据供参考。
材料一: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退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材料二:哈提卜是一个12岁的巴勒斯坦少年,他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杰宁一座难民营玩耍玩具枪时,被以色列士兵开枪击伤,11月5日在医院不治身亡。在哈提卜去世后,为他医治的那家以色列医院宣布,哈提卜的父母已决定将他的器官捐献出来,以拯救急需器官移植的以色列人。哈提卜的叔叔说:“看到哈提卜的器官将被用来拯救病人,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不管他们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毕竟我们都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