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辽宋夏金元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太祖赵匡胤
(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二原则:分权,即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三原则:崇文抑武(重文轻武)。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北宋建国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使自己避免成为五代之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一原则: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一原则: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69CF1AB2-1976-4502-BF36-3FF5EA21886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收权
削实权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
重文轻武
制钱谷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交朝廷。
收精兵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强干弱肢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二原则:分权,即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
{0505E3EF-67EA-436B-97B2-0124C06EBD24}分散机构权力,使之相互牵制
中央
行政
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
军政
枢密院:有调兵权不统兵
三衙:统兵但不调兵
财政
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地方
四监司
平行的路级机构,从各方面监控各州
通判
州一级增设,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府三司
四监司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思考】北宋中央、地方权力设置的最终目的分别是什么?
中央目的:削弱宰相权力,强化君主权力。即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地方目的:削弱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即分散地方机构权力。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三原则:崇文抑武(重文轻武)
{0505E3EF-67EA-436B-97B2-0124C06EBD24}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崇文抑武
罢免宿将兵权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
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形成文官政治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
4.发展科举制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庞大。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一原则: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二原则:分权,即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三原则:崇文抑武(重文轻武)。
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消极:(1)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2)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影响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背景
1.边防压力--积弱
(2)北宋与夏:
(1)北宋与辽:
①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
②北宋北伐失败;
③辽南下侵宋,逼迫签订协议,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通过协议(澶渊之盟),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①北宋与西夏屡战屡败,签订宋夏和议;
②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 ,
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二、北宋王安石变法
(1)冗兵:北宋虽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但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2)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3)冗费:养兵、养官、战争赔款等,财政恶化。
积贫
积弱
“三 冗 二 积”
二 、北宋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2.财政危机—积贫
(1)目的:政治风气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力图摆脱危机,巩固统治
(2)人物:范仲淹
(3)宗旨:整顿官僚机构
(4)结果:失败
(5)失败原因:
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反对
范仲淹
(一)背景
3.庆历新政
二、北宋王安石变法
(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3)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坚定,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王安石
二、北宋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兴修水利数量逐渐成为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政府强制百姓修建水利,加重人民负担。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
保甲法
编定保甲,闲时训练,维持治安,战时从军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减少政府军费开支
保马法
百姓养马,可减赋税,马死赔偿
节约了政府开支,降低马匹死亡率
将兵法
以“将”为军队编制单位,设正将一名,专管训练
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的局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军器监
监督兵器制造,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提高了武器数量和质量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二、北宋王安石变法
(二)措施
(1)变法性质:封建地主阶级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一次改革。
(2)进步性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3)局限性
①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二、北宋王安石变法
(三)评价
(三)王安石变法缘何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1)失败原因:
①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立场动摇,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且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
③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最大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农民的支持,更不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2)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要体现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
二、北宋王安石变法
?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不
同
点
背景
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北宋中期面临统治危机
目的
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挽救统治危机
性质
一场封建化的改革
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相同点
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有最高统治者支持;都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措施比较全面,都调整了生产关系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1.南宋的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宋徽宗赵佶
◎徽钦二帝五国城关押地(复原)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伎女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珍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之变”。
——赵毅、赵轶峰
《中国古代史》(下册)
三、南宋的偏安
2.宋金之战
(1)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秦桧夫妇像
岳 飞
◎岳飞《满江红》今人书法作品
三、南宋的偏安
2.宋金之战
(2)偏安局面的形成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宋金三大和议对比
三、南宋的偏安
民族政权并立简表
{93296810-A885-4BE3-A3E7-6D5BEEA58F35}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辽(契丹)
10世纪初
契丹族
阿保机
上京
北宋
960年
汉族
赵匡胤
东京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元昊
兴庆
金
12世纪初期
女真族
阿骨打
中都
南宋
1127年
汉族
赵构
临安
课堂总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分散机构权力
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
地方:四监司、通判
特点及影响
背景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三冗二积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主要措施(富国强兵)
评价、败因、启示
南宋的建立
宋金之战
岳飞抗金
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
庆历新政
1.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材料中仅仅禁止官员在酒店吃喝,未体现遏制官吏横征暴敛,A项可排除。
封建社会不可能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B项可排除。
题干材料只是规定“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C项与题干无关,可排除。
答案:D
课堂练习
2.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对这些措施所带来的影响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引起武将不满,成为内部动乱因素
B.影响行政效率,助长保守疲沓之风
C.提高文官地位,造成宰相专权乱政
D.强化专制集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B 材料中的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要求分析判断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课堂练习
3.南宋初期的一首诗歌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
A.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
B.西湖景色的秀丽迷人
C.统治者的腐败和苟且偷安
D.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解析:C 分析这首诗歌“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含义,考查的是南宋偏安的实质。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