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第02课 红烛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导入
思考:“烛”意象指代什么?
在唐诗里有许多名句,“烛”的意象常常和宴饮离别、爱情思念有关;
就“红烛”这一意象来看,宋词中的“红烛”多半与缱绻柔情、追忆往事、甜蜜温馨有关。
古典诗词中的“烛”
举例:
“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灿烂”(韩愈《江汉答孟郊》)
“一船灯照浪,两岸树凝霜”(卢纶《送乐平苗明府》)
“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郭利贞《上元》)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张萧远《观灯》)
“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韩翊《赠李翼》)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何时红烛下,相对一陶然?”(《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见寄二十四韵》)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李郢《中元夜》)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刘禹锡《抛球乐》)
现代作家巴金在散文《灯》中提到各种灯:“扫淡黑暗的颜色”的半夜的“几点灯光”、给行人“指路”的风雪之夜的“豆大”的灯光、哈里希岛上姐姐为远航的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的孤灯”、古希腊女教士照着情人夜泅海峡的“火炬”、给绝望的友人以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盏油灯”……这些灯光是作者理想的象征,是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
在中国古典诗人笔下,灯烛更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式,是反映中国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和审美内容的经典意象符号之一。
杜甫所谓“乐极伤头白,更深爱烛红”(《酬孟云卿》),直接表明更深烛红带给人的审美愉悦。漫漫长夜,一灯相伴,它有抗击黑暗的亲切力量;独坐窗下,烛影摇红,它是迷离温馨的艺术形式。
据统计,《全唐诗》共有1563次写到灯的意象,烛光意象也有986次之多,足以说明古代文人对灯烛的由衷热爱。晶莹灯火,摇曳红烛,照亮了中国诗坛,构成古典诗歌独特的艺术风韵。
——杨春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烛光意象》
发表于《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03年第1期
初读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时,可曾引发你的思考?可曾被诗句所描写的“蜡烛”所触动?那么,你曾经想到的,可以用蜡烛来形容的人,包括谁?我想,这些问题,在懵懂时期的我们,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位诗人—闻一多,看看他是怎么写“烛”的。
目 录
知人论世
01
诵读感悟
02
文本研读
03
技巧点拨
04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xī)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诗歌上提出著名“三美”原则。
了解作者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
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了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可店老板还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毕业典礼上,惯例就是男女生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
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都可以用来形容祖国的苦难,但他写下的诗句却是“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有人说:“国家就是腐败的,到处丑恶,不值得爱。”闻一多痛心地反驳道:“不对,只要就是你的祖国,再丑、再恶,也要爱他。”他常把自己的诗寄给国内的朋友们,也常提醒道:“不要误会我想的就是狭义的家,我所想的就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人物轶事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前期
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了解“新月诗派”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了解“新月诗派”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后期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了解“三美”
音乐美
——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
建筑美
——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
——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01
02
03
绘画美
——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
"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
第二部分
诵读感悟
1.读准字音
吐出(tǔ) 烧沸(fèi)
捣破(dǎo) 脂膏(zhī gāo)
慰藉(jiè) 耕耘(gēng yún)
2.给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诵读全诗。
3.诵读指导
红烛啊! 语调深沉,饱满,上扬
不误,不误! 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注意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
红烛啊! 字韵饱满,充满激情
既制了,便烧着! 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烧吧!烧吧! 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烧破/世人的梦, 排比句式,接续紧凑
烧沸/世人的血── “血”字拉长音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语气坚定而有力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
朗读全诗。
注意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及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情感。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小组探究
“建筑美”原则
——根据诗歌内容划分小节。
“绘画美”原则
——按小节分析“红烛”形象。
“音乐美”原则
——朗诵诗歌,细细品读。
01
02
03
内容探究
诗人与红烛对比,颜色和精神;“吐”字:生动形象,展现出奉献和忠诚;
诗人疑问、迷茫,红烛为何自寻毁灭;
找到答案,燃烧自己创造光明;
红烛的责任与担当,救灵魂、捣监狱;
(三、四节重点分析“烧”字:烧的是什么?体现出什么?)
奉献;
不屈不挠(注意残风象征意味;)
无私奉献、心怀理想
无私奉献,因果对比
为梦想努力不计较结果,坚毅
【思考1】速读全诗,简要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问题探究
“灰”与“泪”两层。
2、3、4节——“灰”
5、6、7、8节——“泪”
【思考2】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思考3】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问题探究
【品读语句】
①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
明确 “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
问题探究
【思考4】为何作者态度从“一误再误”转变为“不误!不误!”?
明确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问题探究
【思考4】为何作者态度从“一误再误”转变为“不误!不误!”?
明确:
作者曾经为红烛燃烧自己的做法感到迷茫,但明白它无私奉献的精神之后便不再困惑,而是变成了赞同与歌颂。
问题探究
【品读语句】
②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引号的作用)
明确:
“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加上引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
问题探究
“红烛”为何伤心流泪?残风意义何在?
这是作者的自问自答。
红烛为受到的困难与阻碍而感到伤心,残风意味着现实的阻挠。
问题探究
【品读语句】
③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明确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问题探究
【思考5】怎样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的因果关系?
明确:
为了梦想与目标坚持,自己却燃烧了自己的生命,红烛这样的牺牲是否值得?最后一句是在解释:甘心奉献,无畏牺牲。
问题探究
【思考6】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明确: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能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都可以不计较。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问题探究
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明晰主旨
第四部分
技巧点拨
《红烛》你觉得用的什么表现手法?
点拨:托物言志 像我们学过的《爱莲说》《白杨礼赞》。
当堂训练: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词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比如闻一多在《红烛》中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红烛精神,表达了自己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
托物言志
红烛伤心的烛泪
红烛的赤诚
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诗人的赤子之心,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对红烛的敬仰。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红烛的责任
诗人自勉自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
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
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红烛
解读内容
细读探究,梳理 “红烛”形象
达标训练
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
红烛为何燃烧成灰?
红烛为何伤心落泪?
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
——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
——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情感递进。最后,深情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探究把握—情感结构
【任务指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就指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如果拿一棵树来类比诗歌,白居易认为情感是它的根本,语言是它的苗叶,声音是它的花朵(“华”同“花”),思想是它的果实。情感之于诗歌犹如根本之于树木,而“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可见,诗歌的情感何其重要。
具体分析
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是诗歌的主题所在中心所在,“蜡炬成灰”一句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引子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
符合情感结构的需要:诗人先验地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在心底生出赞叹、困惑、怜悯、认可和歌颂,而不是诗人在红烛下看着摇曳的烛光慢慢悟出红烛的精神,继而托物言志、引为知音。
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客观上的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疑问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美。诗歌的情感呈现出一个封闭式的紧凑结构。
具体分析
《红烛》首尾引用正是与其他部分相结合的匠心独运,并不是与其他部分截然分开的,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可以简单地以图示来表达:
烛光灯影中的诗韵—分析灯烛意象
【任务指引】古诗词中常见灯烛的意象,那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情绪情感中所选取的烛火所包含的含义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在此做一总结。
泣血的烛泪是无限思念的延长
无 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读:“烛泪”是李商隐相思诗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语汇,是诗人心中无限思念的延长。
雨夜的烛光是渴望团圆的梦想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读:烛光旁,孤影长,相隔天涯两相望,唯有相思长。这雨夜的烛 光正是漂泊异乡、归期无望的李商隐对团圆的梦想。
暖艳的红烛是对良辰美景的追忆
无 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解读:颈联再忆昨夜情形,“春酒暖”“蜡灯红”的温煦氛围,更增怀想之情。
恍惚的烛影是心事难圆的象征
无 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解读:暗淡的烛影寄托着诗人孤寂凄冷之情,寄托着诗人寥落不遇的身世之感。他所感受的痛苦是人生根本性的痛苦。所以,以烛影象征心事难圆的无奈,是很恰当的。
对点练习
无 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
刘郎①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注:①刘郎:刘晨,东汉传说人物,与阮肇采药时遇仙女,结为夫妇,半年后回家,不知已过百年,返天台山寻访仙女,行迹渺然。
1.这是一首情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2.分析尾联用典的效果。
对点练习
1.这是一首情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明确 ①全诗写与情人别离后的思念。②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③借用刘郎的典故,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④借景抒情。全诗着意摹写缠绵悱侧的相思相忆和不知所以的婉曲心理,而整个相思相忆的心理流程又与斜月、晨钟、烛影、香晕的环境描写层递而下,在梦幻交织中创造出一个凄迷哀丽的境界,既避免了艺术上的平直,又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远别之恨”的主旨。
对点练习
2.分析尾联用典的效果。
明确 借用刘晨的故事来表现自己的相思之情。(1分) ,这种艺术手法让诗歌变得委婉含蓄、典雅精练。(2分)让古代事典和作者目前的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可读性,意蕴更丰厚。(1分)
建议补充阅读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
梁实秋《谈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本文选自1980年2月12日的《人民日报》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