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第02课 峨日朵雪峰之侧 
你对青春有怎么样的幻想?你眼中的青春又是怎样的?(用一些词语概括) 
那,如果你正在经历的青春与你幻想的发生了很大的偏差时,你会怎么做?当青春不再充满激情与活力,当前途和理想被残忍的毁灭,你该何去何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种别样的精神世界——《峨日朵雪峰之侧》 
导入 
目 录 
知人论世 
01 
诵读感悟 
02 
文本研读 
03 
技巧点拨 
04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王昌耀 
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因一首短诗《林中试笛》被定为右派,开启了长达20多年的高原流放之路。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0年3月23日,在与肺腺癌抗争数月后,昌耀在青海省人民医院跳楼自杀。 
著有《昌耀抒情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了 解 作 者 
怕黑的“胆小“军人 
 1949年秋,昌耀在原籍桃源县立中学读书期间,背着家人报名参军,被湘西军政干校录取,后因年龄小怕鬼,不敢起夜而常常尿床,被家人领回。转年,他又偷着去部队应召,于1950年4月被38军114师政治部录取为该师文工队员。当时他只有13周岁。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师文工团。1953年6月在元山战役中因头部负伤回国治疗,伤愈后进河北荣军学校学习。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平反。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晚年随团出访俄罗斯。 
人 物 轶 事 
写作背景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1962年昌耀在祁连山已陷入冷寂和沉闷,生命处于困厄之中。由此,他得以用理智和清醒来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峨日朵”是现在的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写 作 背 景 
“峨日朵”雪峰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昌耀的诗作风格 
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这样一些特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曾在当时文坛引起争论。 
朦胧诗 
第二部分 
诵读感悟 
1.明确字音 
彷徨 (páng huáng) 
决(jué)然 
嚣(xiāo喧哗)鸣 
铆(mǎo)钉 
揳(xiē捶打)入 
罅隙(xià xì裂缝、缝隙) 
锈蚀(xiù shí) 
2.给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诵读全诗。 
语调深沉、饱满 
? 
“那边”拉长 
“太阳”上扬 
“无穷”上扬 
“山海”下沉, “滑坡”下沉 
“嚣鸣”拉长,上扬 
“喊杀声”下沉 
? 
“渗出”语气凝重 
“啊”语调激昂高亢 
? 
“蜘蛛”拉长 
“赐予的”拉长,上扬 
“快慰”语调轻松、舒缓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示范指导 
聆听朗读 
注意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及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情感。 
诵读指导 
《峨日朵雪峰之侧》有众多审美意象,也有大量的动词,整体句式整散句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明确停顿,抓住重音,把握语调,控制节奏,才能更好的传达诗歌的情感。在主语和动词的地方我们一般重读,在叹词的地方一般要语调上扬,在句末的地方有的地方要下沉有的地方要上扬,节奏要更加舒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总体感受以及你读到了哪些内容。 
示例1 
示例2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思考1】请诵读本诗,用哪些词可以概括这首诗给你的感觉? 
明确:博大、苍凉、浑厚、孤独 
问题探究 
节制、内敛、沉思 
请在这里输入标题 
如果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首诗的风格,你会想到什么词语? 
理智、冷静、清醒 
【思考2】通读全诗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所联想的画面。 
明确 太阳就要下山了,一位登山者终于到达了他的极限,虽然还没到上顶,但是此刻她疲惫极了,它小心翼翼身子紧贴在在陡峭的崖壁上,双手如铆钉一样抓着崖壁,他低头看看自己的脚,鞋子早已在艰难攀爬中撕裂,脚上也磨破了,先前他竟然没有察觉脚上流出的血已经渗出鞋子,此刻他终于感觉疼得厉害。他决定了今天就是这个高度了,他已到了极限。站稳身子之后,他放眼望去:太壮观了,连绵起伏的雪山高大巍峨,气势磅礴,一轮落日照在雪峰上,苍凉壮阔。耳边不时传来整耳欲聋的声音,崩塌的山石轰鸣着落入脚下深渊。 
问题探究 
太阳 
石砾 
滑坡 
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雄鹰 
雪豹 
蜘蛛 
我 
【思考3】分析诗歌的意象 
①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明确: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我”的形象: 
“仅”写出了此刻我的高度以及理智与清醒; 
 “小心地”则写出了此刻的我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问题探究 
【鉴赏句子含义】 
①如何理解诗歌开篇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 
明确:“我”,指的就是昌耀自己。昌耀可以说是一个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好青年,他曾经高喊着“党就是我的母亲,部队就是我家”,积极地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决然的参军入伍,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甚至还因此光荣负伤。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青年人,却因为一首诗,被迫流放于西部垦区,这大有古代文字狱的意味。而昌耀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抗战胜利、解放胜利、新中国成立、各大改造相继展开的民族狂热的时代,与时代主流相对抗的结果总是惊险的。而昌耀也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小小的牺牲品,也承受了不该有的委屈。随之而来的是他热情的权利被剥夺,以及他理想、信念和追求的要求被拒绝。 
问题探究 
【鉴赏句子含义】 
①如何理解诗歌开篇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 
明确:“高度”,我们联系一下后文,这高度能够看到峭壁那边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山海,还能看到石砾滑坡,听到喧嚣声。这个高度能够看得时代所发生的一切,但却危险可怖。由此看来,这高度不单单是客观的具体的物理高度,还是一种精神高度,指的是他这种游离于时代和现实之外的清醒和理智的高度。“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 
问题探究 
表层内容: 
看到——峭壁那边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 
 跃入一片山海; 石砾滑坡。 
听到——喧嚣声。 
深层内容: 
“跃入山海的太阳”——象征着客观的真理与信仰 
“石砾”——象征着弥漫整个时代的虚无狂热的荒谬信仰。 
“石砾滑坡”——指代虚无和狂热终将消失了。 
问题探究 
诗人通过写太阳跃入山海,道出了时代变革即将到来。 
【鉴赏句子含义】 
②昌耀“小心地探出前额”,他看到了什么呢? 
【思考3】分析诗歌的意象 
③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明确:当“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那荒谬年代的所谓理想、所谓信念、所谓追求,不过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不会稳固的“石砾”,它们只能有“滑坡”的下场。 
问题探究 
为什么要描绘这些意象? 
心象(情)+物象(美)=诗 
【思考3】分析诗歌的意象 
④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明确:在这样的高度,内外都有力量拉扯“我”下滑,在坚守、占据自己的高度时其艰难和痛苦可想而知。这一句则选用了“指关节“作为典型意象,即使血滴已经从鞋底渗出,指关节却依然牢牢地揳入巨石的罅隙,“指关节”象征诗人即使面对千般险阻、万般苦痛,还必将毫不退缩的坚定意志。 
问题探究 
【思考3】分析诗歌的意象 
④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明确:面对困难和苦痛,昌耀并没有与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这是生命意识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体现的是昌耀坚定不移的顽强意志。 
问题探究 
【思考3】分析诗歌的意象 
⑤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明确:“雄鹰”和“雪豹”一个是蓝天领主,一个是雪原上的霸主,威风凛凛,是真正的强者,“雄鹰”“雪豹”的形象在这里就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的强大、雄壮和坚韧。 
问题探究 
【思考3】分析诗歌的意象 
⑥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明确:选用了一个小的可怜的蜘蛛作为典型意象,这里的蜘蛛,与自己一同悬挂于悬崖峭壁之上,一同经历着此刻的艰难处境,“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蜘蛛,即诗人的自喻。 
问题探究 
为什么要描绘这些意象? 
心象(情)+物象(美)=诗 
 诗人何尝不知道雄鹰或雪豹的假设和想象的可笑和荒谬,何尝不知道他自己是怎样的角色和形象。这是一个莫大的反讽,而正是这个反讽的开启,使全诗通过对比形成的反讽结构得以凸现出来、清晰起来。 
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易事。 
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视听合一 
描绘画面的时候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听觉——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 
很多时候,不起眼的 细小意象 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从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来的。 
特写镜头 
描绘画面的时候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这首诗中始终充满浓烈的对比意绪:强大和弱小,光明和幽暗,热闹和沉寂,高拔和低矮…… 
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 
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 
堆砌的石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而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 
一派嚣鸣的、像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高拔与低矮。 
强烈的对比 
描绘画面的时候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石砾 
坚守 
冷静 
真实 
理智 
山海 
太阳 
深渊 
雄鹰 
雪豹 
蜘蛛 
喊杀声 
默享 
峨日朵雪峰之侧 
狂热 
虚浮 
伟岸高大 
喧嚣 
痛苦 
快慰 
小心探出 
铆钉一样楔入 
我能征服 
的 
高 
度 
描绘画面的时候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 
1.比喻性意象。顾名思义,用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更加生动的表达出某种特征个性。 
明喻:例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直白易懂 
隐喻:例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联想丰富,相对晦涩 
知识拓展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 
2.象征性意象。象征是现代诗歌常用的手法,用一具体的事物指代某种抽象的精神品质等。 
例如: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豺狼是残暴的象征,绵羊是温顺的象征,孔雀是骄傲的象征,玫瑰是美丽的象征,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意象在不同诗篇中的象征性可以是不同的。 
知识拓展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 
3.描述性意象。就是围绕一个中心或者一条线索,拓展开来的意象群。 
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有“云彩”“金柳”“夕阳” “波光”“青荇(水草)”“清泉—虹—梦”“星辉—歌—笙箫—夏虫”……这些意象都围绕、衬托着“寻梦”的主题。 
知识拓展 
在这首诗中,诗人正是通过塑造众多审美意象,来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也正是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明晰主旨 
第四部分 
技巧点拨 
突破句子含义 
【任务指引】句子不是孤立的,它是段落、文章的组成部分,要想理解一个句子,理解它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就不能忽略掉它与整体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用一定的技巧来准确把握。 
“三联系” 
首先要联系前后文,从整体上去把握,切莫断章取义。 
其次,联系主题和情感,把握住中心主旨,把握住文章的情感线索,能够更加清晰准确的把握住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 
最后联系“写作意图”和“背景”,有的时候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时代的烙印,如果抛开背景空谈文章可能会失去文章本来的表达深度。 
“三依托” 
首先是依托手法,即透过手法,找到特性和本质; 
其次,是依托结构,对偶、排比等句式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句子含义的表达; 
最后依托关键词,也就是说读句子,要抓住核心,分清主次,切勿本末倒置。 
拓展阅读 
《空城堡》 
与孩子径直走进那座城堡, 
最初的一刻已使我深信不疑。 
我想,他们不会不在。 
 
与孩子登上楼梯, 
鞋跟叩响石级错落有致,颇悦耳,如落空山野。 
鞋跟踏着人造花岗岩,铿然作声,如落空山野。 
我想:他们能到哪儿去呢? 
门厅是敞开着的,旭日临窗之下华灯仍旧高照。 
水晶碟上烟蒂飘一缕淡蓝。高脚杯贴一撮桃色的晨膏。 
孩子已震怖于这空城无人的宴席, 
在我胯下瑟缩,裹足不进。 
我想:他们岂敢无视孩子的莅临! 
而后我们登上最高的顶楼。 
孩子喘息未定,含泪的目光已哀告我一同火速离去。 
但我索性对着房顶大声喝斥: 
——出来吧,你们!从墙壁,从面具,从纸张, 
从你们筑起的城堡……去掉隔阂、距离、冷漠…… 
我发誓:我将与孩子洗劫这一切! 
【思考】请仔细阅读这首诗,指出作者表达了怎样情感? 
明确 诗作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对纯洁的“孩子”造访一座“空城堡”的奇异描写,揭示了现实世界对于纯洁与光明正大的轻慢、拒绝和冷漠的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世界的悲愤和谴责。 
孤绝之境的超越 
请在这里输入标题 
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还是超越之后落入的孤绝? 
请在这里输入标题 
如果我们不幸身处孤绝之境,应该怎么做?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