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与缩小
教材分析: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经常是不同的。生活中会把图形由小变大视为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数学里的放大与缩小,它的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例变化,即每条边的长度都放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以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比例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图形的相似,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难点: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在研究图形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
学具:直尺、圆规、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课件出示图片,下面两个是什么物体,(照相机,放大镜),下面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放大现象,缩小现象),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二、探究新知)
1观察物体放大和缩小
(1 )比 较放大后看到的字和报纸上的字有什么不一样?(形状相同,字的大小发生了变化,放大镜可以把字放大)照片与城楼有什么不同(形状相同,城楼的大小发生了变化,照片可以把景物缩小)
(2)
说一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复印机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放映机可以把胶片上的画面放大)
归纳总结:把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图像)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图形(或物体的图像)与原图形(或物体的图像)相比,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2观察图形放大和缩小
课件出示图片,分别用同样长的3根、6根和9根小棒摆成三个等边三角形,观察三个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首先比较1和2边和角有什么关系,第一个三角形的边长是第二个的二分之一,第一个三角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得到第二个三角形。图中每个角度数不变。第二个三角形的边长是第一个的2倍‘第二个三角形的边长缩小到原来的二分之一后得到第一个三角形。图中每个角度数不变。
第一个三角形的边长是第三个的三分之一,第一个三角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3倍后得到第三个三角形。图中的每个角度数不变。
归纳总结一个图形无论是放大还是缩小,只是图形的大小发生变化,形状不变,图形中每个角的度数不变。
3画图形
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图形。放大后的长是6个格长,宽是4个格,各个角的度数不变,同学们在课本72页方格纸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把下面长方形的各边缩小到原来的二分之一,缩小后的长是4个格长,宽是2个格长,各个角的度数不变,在73页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用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使各边缩小到原来的二分之一。用小棒摆出的长方形缩小后长是2根小棒,宽是1根小棒,各个角的度数不变,同学们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梯形缩小后还是梯形,你们画图有困难吗?怎样保证画出的图形和原来形状相同,让两个学生上黑板画,画的形状和图上的梯形相同吗?怎样保证画的图形和原来的梯形形状相同,老师来帮助你们,画一个高,把高放大,高应该画在什么位置,原图高左边一根小棒,缩小后我们画的高左边半根小棒长,把高画全,然后连线,同学们把图画在书上。
画出下列图形,使它们的边长为原来的2倍。画出直角梯形上底放大后是6个格长,高放大后是6个格长,底放大后12个格长,然后连线.
三角形怎么画呢?底放大后是12个格长,另外两条边怎么画呢?你们把高画出来,高放大后是6,同学们看看把高画在什么位置?对了,画中间,看原图高左边的那部分底是几个格长,放大后高左边的那部分底应该是几个格长(6个),画完高就连线,同学们把图形画在课本上。把下面长方形的各边缩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长方形缩小后,长变为3个格长,宽变为2个格长,同学们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把正方形放大到原来的2倍,边长由3个格长变为6个格长,同学们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把三角形放大到原来的3倍,两条直角边分别由1、4变为3、12,画出放大后的图形,三角形的斜边也是原来的3倍吗?我们验证一下,原直角三角形斜边占4个格长,放大后斜边占12个格长,三角形的斜边也是原来的3倍。
(10))把平行四边形的各边都放大到原来的3倍,画出放大后的图形,讨论放大后的图形,哪个是正确的?蓝色的是正确的,高左边的那部分底由2个格长变为6.个格长而红色的平行四边形,高左边的那部分底没变,所以不对。
三、全课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倍数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只是改变了大小,即:形状和各角大小都没变化,只是面积改变了。
四、板书设计
放大与缩小
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五、作业
基本功52页1、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