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经历1千克和1克之间的关系的探究过程,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新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有多重,现在我们来一起交流一下吧!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130克
生2:一根火腿肠40克
生3:一袋茶叶400克
生4:一袋面粉25千克
1、 猜一猜:
(1) 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 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 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g)。
1.掂一掂 ,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此环节达成了目标分解中的第1、3 个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操作准确地建立1克的概念。
(3)通过对实物掂一掂,自主地感受1克的概念。
第二步:认识千克(kg)。
1.提一提,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质量为1千克的洗衣粉,感受有多重。
2.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此环节达成了目标分解中第2、4个目标:
(2)通过实际测量、操作准确地建立1千克的概念。
(4)通过对实物掂一掂,自主地感受1千克的概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几千克的表象。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砂糖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用不同质量单位的秤测量两包砂糖的重量。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此环节达成了目标分解中第5、6个目标:
通过用不同质量单位的秤测量2袋砂糖的质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并归纳出1千克=1000克。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2、课外练习:
购买物品 估计重量 实际重量
(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
认识千克和克
Kg g
1千克 = 1000克
《千克和克》说课稿
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小学 李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