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谈谈建筑,先请大家看一幅建筑图片(扬州鉴真纪念堂),知道这是什么建筑吗?.给大家看这幅图片有三个原因:第一,通过它作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扬州的王舒成,这幅图片是我家乡的著名建筑鉴真纪念堂,是为了纪念唐代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和尚而建;第二,鉴真纪念堂被评为全国十大经典建筑之一,是中国建筑的代表,契合我们今天所讲课文的内容;第三,鉴真纪念堂的设计者,正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梁思成。
二、特征解读
师:请大家合.上课本。结合课前的预习,请你们告诉我,中国建筑的特征,文中一共讲了几点?
生:九点。
师:很好。下面我们就首先来了解这九点特征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大家把书拿起来读一读就可以了,但这样得花不少时间。我们不妨采取一个偷懒的办法,对每一个特征,我们只用一个词或者短语来概括。这种方法,旨在把长文变短,其核心能力一一概括,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请翻开书。老师先来作一个示范,挑第一个来说一说。课文第4段的中心句是“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底下具体说明的部分可以忽略。那么中心句中,最关键的动词应该是“构成”;如果我们还觉得不全面,可以加一个定语,变做“个别建筑物的构生(八位同学分别回答,以下把答案作一个整合):第二点是“平面布置”,第三点是“结构方法”,第四点是“斗拱”,第五点是“举折”或“举架”,第六点是“屋顶”,第七点是“颜色”,第八点是“具有装饰效果的构件”,第九点是“其他装饰”。(教师在此过程中,对第三点学生的回答“木材结构”作一个引导:这个答案可以,但是概括性不够,不如后面的短语“结构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小结,大家巳经可以看出,这九点特征,根据它们的功用,是可以大致作出分类的。比如,后面几点特征,从屋顶开始,都强调了装饰功能。(板书:装饰)而前面几点特征,则是什么样的功能呢?
生:结构。
师:很好。(板书:结构)当然,结构、装饰这样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比如,文中提到起着重要结构作用的部件斗拱,也具有装饰功能。
三、引出一个问题(说明思路)
师:九点特征都说完了,也作了初步的分类。现在,我想问的是,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下课了?因为课题中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啊!
生:大概不行。这课文还有一半没读呢。
师:问题就在这里。上课前我在同学们中间了解了一些预习的情况,有个同学提了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她说九点特征的写作顺序基本.上能看出来;但九点之后说的,是什么,就有点模糊。下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课文题为“中国建筑的特征”,在九点特征之后为什么又写那么多的篇幅?(投影显示问题)在直接找答案之前,请告诉我,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遵循怎样的思路?
生:应该先看一看这后半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它们和前面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区别,又有什么样的联系。
师:很好。(投影显示解决问题的思路)下面我们就从具体的课文出发来看一看,文章后半部分究竟写了什么。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仍然得采取一点偷懒的办法。刚才我们是用词或短语概括,现在我们来看看有没有关键性的、纲领性的句子来概括这些小节的内容。
生:提到了“文法”这个词。
师:很好。你能不能找到这个比喻性的说法的本体?
生:第14段“惯例法式”。
生:第15段第一句话说“这种丈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这句话承上启下,表明15段的前面说的是“拘束性”。
师:你的思路很好,找承上启下旬。总结刚才两个同学的回答,我们看到的是,文法,也就是惯例法式,既有拘束性,也有灵活性。(板书)
生:第16段说的是词汇和文法(规则和惯例)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师:也就是说,具有“总结性”。(板书)
生:第17段说的则是发展,中国建筑在如今也有发展的空间,“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师:和上一点相对,也具有“发展性”。(板书)
生:最后还提出了“可译性”的问题。
师:那么请告诉我,“可译性’指的又是什么呢?
生:是第19段指出的,“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也就是说,针对相同的建筑内容,各个民族可以采取不一样的方式,殊途同归。
师:很好。(板书)我们不妨先预留一个问题:梁思成先生为什么提出“可译性”的问题?
师:弄清楚课文后半篇都写了哪些内容以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些内容和之前的“九点特征”有怎样的关联和区别?
生:可以看做是九点特征的总结和概括。
师:确实,因为“文法”和“词汇”就是规则惯例。
生:可以看做是“特征的特征”。
师:这个总结非常好!那么“特征的特征”相比于“特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前面的九点特征是具体的,表面的。而后面的总结概括是有一定抽象性的,深层的。
师:这么一来,我们就水到渠成,明白了整篇文章的说明思路,那就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板书)
四、语言解读
师:在对课文进行了内容的解读和思路的梳理之后,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课前和同学们交流的时候,有同学说,梁思成这么一个大才子,娶了林徽因这么一个大才女,怎么写出这么一篇无聊的文章?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表达很尖锐。发表于1954年《建筑学报》上的这篇文章,其笔调确实是非常严肃的,你们能完全读懂它吗?
生:不能,里面有很多的建筑学术语,看着就头晕。
师:但是,从语言的角度想一想,梁思成先生在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有没有作出努力,让它变得“平易近人”呢?
生:很明显是有的,比如“文法”“词汇”的喻体,比如建筑的“文章”或“小品”的喻体,这些都使得本文的语言不那么枯燥,有点“文质彬彬”的意思。
师:可以看出,这篇说明文,在语言风格上,很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具有文学性,生动而具体。(板书)
师:文学性的话语,留待大家在课后去慢慢品味。对于一篇说明文而言,也许我们不该因为它平实的、专业的那一面而放弃阅读。相反,如果能够潜心进入相关的文字,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语言是极其精准的。(板书)下面我们就通过斗拱的结构图来看看,本文中对于斗拱的外形和功用的说明是否准确。(投影图片和课文第8段部分内容)
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做“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段文字,并根据文字的描述指出什么是“斗”,什么又是“拱”。
生:(略)
师:请大家注意这段话,一连用了三个“在”准确描述斗拱的位置,动词“挑(第三声)出”生动形象地写出弓形短木组合起来的形态,“梁的折断之可能”则非常精确。通过这个练习,我们不是要增长建筑学的知识,而是要体会本文科学而精确的说明性语言。
五、语言的背后
师:刚才那个“无聊”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本文说明语言平实准确和平易生动相结合的特点。在这样的语言背后,你们有没有发现梁先生在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外的意图呢?
师:请三位同学朗读以下的句子,分别在全文的第2、10、17段。(投影)
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师:(朗读指导略)
师:我们看一看这三段的用词,“高度”“辉煌”“最”“无比有利”,和之前“折断之可能”的小心翼翼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你们看出了什么呢?
生: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的满腔热爱。
生: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无比自豪。
师:很好。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梁思成先生的生平,就知道这种热爱其实由来已久,而这篇文章的写作,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投影)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1944年,梁思成抱病撰写《中国建筑史》。
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1953年,梁思成为了北京城古建筑的拆除问题和吴晗争论,被气得失声痛哭。
1954年。《中国建筑的特征》发表。
师: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长久热爱着建筑,把自己一生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建筑的人。这是一个因为对中国古代建筑错误的做法而义愤填膺的人。梁先生的这篇论文,取材是中国传统建筑、古代建筑,但是他的论文题目里却一直没有这个定语,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生:梁先生这篇文章立足于传统,但却指向未来。师:这,也就是我们之前遗留的那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在讲完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后,梁思成先生要特别提出“可译性”的问题。
六、总结:梁思成先生的心意
师:所以,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应该读懂的是梁思成先生的心意。请大家齐声朗读第20段中的
这部分文字:(投影)
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师:“中国文章”怎么写,是梁思成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问题。面对如今我们中国建筑中高耸的大楼,同质化的住宅,这个问题显得是那么鲜明和尖锐。在本课的开头,我用了家乡的一幅著名建筑的图片来引入课文。
在本节课的结尾,请允许我向大家展示一幅你们都非常熟悉的图片。(投影,黄山宏村的建筑群)面对这一片风景,这一片动人的建筑群,让我们深深地思索梁思成先生的心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