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方法
吟诵
意象
想象与联想
意境
明情
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
掌握常识(典故、修辞、表现手法等)
把握意境(景 、事、情)
理解 词义、句义
鉴赏
古诗鉴赏
评价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歌中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乐景也可以抒发哀情)。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来说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
鉴赏诗歌,要诵读全诗,抓意象,悟情感。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形象
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意象与意境
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象”就是物象、形象。即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和“象”的统一。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
意境——即诗境,“意”,作者的感情;“境”,作者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景物(意象)构成。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是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一系列意象构成的艺术境界。
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也就是一系列意象的叠加组合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画面。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整体的,空灵的。它突破和超越了具体的意象启发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即“境生象外”。
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沉浸在想象世界中,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或事,也就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置身诗境:
主要是从诗歌形象(意象)特点入手探讨诗歌意境的方法。
①沉浸想象
②联想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
“置身诗境”的赏析方法:
①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全身心地投入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想象世界中。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们没有见过此景,须想象。
想象——联想
想象:
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似、相近、相反、因果的另一事物的过程。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关键字“摘”。
问:“人能摘到天上的星辰吗?”
那是因为人站得高,即山寺之高。山寺真有如此高吗?显然不会,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与史郎中钦听
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问:(1)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凋谢的?(2)梅花在五月凋谢这意味着什么?(3)为何会出现此种反常现状?
梅花寒冬开放,景美却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正是诗人心情冷落凄凉的写照。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有悖常理,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
缘景明情:
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①联缀意象 ②想象意境
③以小见大 ④以景言情
“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
①对篇幅短小,意象常见,且整篇基调一致,意境浑成的可采用整体把握再现情景的方法把握意境。(联缀意象 )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上联是静景,下联是动景。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明丽和谐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②全诗意象之间跳跃性大、色彩不一、情绪起伏、出语新警、诗思奇妙。这样的作品就要或根据诗词中的“一鳞半爪”,或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用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再来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想象意境)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问:此诗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失落——一线希望——无奈,彻底失望
③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一联、一句、一字之美,对这类作品,应重点进行“炼字”“炼句”,感悟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之美。(以小见大)
上山 唐伯虎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五湖四海皆一望。
问:此诗哪一句妙,妙在哪里?
认知精妙词语,体会意境。
认知精妙词语:生动、富有表现力词语(动词、形容词、数词、叠词、虚词等)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一要重点关照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
二要关注修饰词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三要关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④有些以景语作结的作品,要通过对这些句子的揣摩、感悟来品味意境和诗味。(以景言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掌握常用表述意境的术语
雄浑壮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阔苍凉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