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
《左传》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运用衬托手法表彰、显扬赵盾的忠诚和正直。
3、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4、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概要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史官制度了,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各种职衔的史官,“君举必书”。当时的各国诸侯也都有自己的史官,著名的如晋太史董狐,齐太史兄弟和南史,他们不避强御,秉笔直书,大胆记录了国内发生的弑君事件,“董狐笔”和“太史简”,成为后世的美谈。
到了西汉,汉武帝设置了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担任了这个官职,这个职位使司马迁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史籍,为他后来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宣帝以后,太史公这个职位渐渐不为人所重,东汉时期不设专门的史官,著史的职能由兰台、东观等机构承担,兰台东观都是掌管图书的地方。像班固就做过兰台令史,刘珍等人撰写的史书称为《东观汉记》。至三国,魏又开始设置史官,称为著作郎,其后史官明目渐多,有著作佐郎、修史学士、起居令史、起居舍人等职务,唐朝立国之初设立了史馆,负责修撰前代史和国史,此后历朝都沿袭唐朝的制度,史馆修史,宰相或重臣监修,下一个朝代编写前朝历史。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其中,《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这两部书后来都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而不是史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在成熟于东汉的《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中),史学著作附在“六艺略春秋类里,只剩下了23家948篇,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两汉时期,中国史学继续发展,《史记》和《汉书》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二个高峰。由于朝代更迭频繁,社会思想活跃,除了史官编写史书外,私人撰史也相当普遍。史学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出现了起居注、人物传记、史注等新的史书题材,史书的地位也逐步上升为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仅次于经的一大部类。完成于唐初的《隋书﹒经籍志》,简称《隋志》,共记载史书13类,874部16558卷,其数量之多于汉制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
隋唐五代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时期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刘知几对唐以前的史学和史书发展作了系统总结,后来还出现了《通典》(唐代杜佑著)和《唐会要》(宋代王溥著)这两部重要的典志体史书。
两宋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三个高峰,无论史籍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前代,且为元明所不及,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同时这个时期还出现了纪事本末体、纲目体等史书新体裁,并正式建立了金石学,元朝时期史学没有大的发展,值得一提的史书只有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史学在清初获得了较大发展,清代史学的主要成就是史论和史考。
史学鼻祖——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年-约前422年),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其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相传他据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传说著有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它的写作立足于对春秋社会的批判。《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它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记录诸侯、卿大夫的活动,并把笔触深入到商贾、卜者、刺客、乐师、妾媵、百工、皂隶等阶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霸业盛衰的叙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角逐;而对鲁季孙氏、齐田成子、晋国韩赵魏诸卿与公室的矛盾,郑子产的改革等描述,又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内部的变革及其趋向。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为“十三经”之一。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它不仅是历史著作,为我们留下大量关于春秋时政治、外交、军事、礼俗等方面活动和言论的宝贵记录,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塑造了一个个性格各异的贵族士大夫形象,或巧言善辩,或直言极谏,或睿智深沉。“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便出自这样一位贵族之口。
胹
蹯
寘
畚
溜
衮
阙
鉏麑
饮
嗾
獒
箪
橐
戟
弑
诒
ér
fán
zhì
běn
liù
gǔn
quē
Chú ní
yìn
sǒu
áo
dān
tuó
jǐ
shì
yí
一、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宣公二年》,题目是编者后加的。
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
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
晋灵公不君
1、灵:谥号。《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表扬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
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批评
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
杀戳无辜曰厉,
同情
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
慈仁短折曰怀,
用两三字:魏安厘王、赵孝成王。
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多用二字:忠武侯(孔明),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文正公(范仲淹)。
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加重征收赋税。以:连词,来。
雕墙,装饰墙壁。这里指修筑豪华宫室,过着奢侈的生活。
弹(tán):用弹(dàn)丸射人。
宰夫:厨师。胹,煮。 熊蹯,熊掌。
寘诸畚:把它放在畚中。寘,同“置”,放置。诸,兼词,“之于”。畚,用蒲草编织的盛物工具。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第一段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译:晋灵公不行君道:(他)大量征收赋税,用来雕饰墙壁(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熟,(他)就把厨师杀了,(把尸体)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装着经过朝廷。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患——动词的意动用法 为······忧虑。
而,如果。不入:不采纳,不接受。
莫之继——没有谁继你之后(进谏)了。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因为在否定句中,所以置于动词“继”的前面。宾语前置。
三进:向前走了三次。
会:一定。 子:你 及,到。
溜,屋檐下滴水的地方。
所过:犯的过错,错误。
其:代词,那; 其中的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译文: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的手,便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士季说:“如果您的谏言没有被采纳,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过错了,打算改正。”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稽(qǐ)首——古礼九拜中最恭敬的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靡,没有谁。初,开端。鲜,少。克,能够。终:结束。
如是——照这样改过。
固——巩固。
惟——同“唯”,仅仅。
赖:依靠。
衮:天子的礼服,借指天子,这里指周宣王。
阙:过失。仲山甫,周宣王的贤臣。
衮不废——衮服可以不被废弃,喻可以保全君位。暗含君位难保之意。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译: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经》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有始有终。’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有始有终,那么国家就稳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经》中又说:‘天子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明确: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如下几件事上:(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
一、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明确] 巧妙之处有三:(1)巧用宽慰加以引导。士季用“人谁无过”来宽慰晋灵公,为晋灵公纠错打下基础,引导晋灵公改过自新。
(2)妙用《诗经》,增强说服力。士季引经据典,说理剀切,让人信服。
(3)使用双关,弦外有音,委婉而中肯。士季用“君能补过,衮不废矣”一语双关,说“衮不废矣”,实际上也是说君位可以保全。
士季进谏有什么巧妙之处?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第二段
犹:还。
骤:多次。
患:憎恶。
鉏麑(chú ní):晋国力士。
贼:刺杀。
辟:开着。
盛服:穿戴好上朝的礼服。
假寐:闭目养神,打盹儿。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译文:晋灵公还是不改过。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厌烦他,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瞌睡。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译: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这种时候还不忘记尊敬地对待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没有信用(失信)。这两条当中占了一条,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主:主人,靠山。
信:信用。
触:撞。
[明确] (1)表现了麑的正义感。作为古代的刺客,在“忠”“信”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选择用死来成全,表现其可歌可泣的正义的一面。
(2)表现了晋灵公顽固不化:从麑悲壮而死的情节中,晋灵公也应该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一位刺客尚且能为忠信而死,一国之君却不明晓,可见,晋灵公已到了顽固不化的地步。
(3)同时也表现了赵盾的品格魅力。麑之所以不杀赵盾,完全是因为被赵盾敬业尽职的品质感化。
文章第2段中麑死前所说的话,表现了什么?
第三段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饮:给……喝。
伏:埋伏。甲,披甲的士兵。
右:车右。 提弥明,晋国勇士,赵盾的车右。
趋登:快步上殿堂。
三爵:三巡。 爵,古时的酒器。
这年秋天九月,晋灵公设宴赐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击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侍奉君王喝酒,超过三杯(还不告退),不合礼仪。”
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嗾:唤狗的声音。獒,猛犬。
何为:做什么,有什么用?
且:边……边……
死:为……死。
译: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搏斗,最后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利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一边搏斗一边退出。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第四段
田:同“畋”,打猎。首山,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南。
舍,住宿。翳桑,首山附近的地名。
灵辄:人名,晋国人。
食之:给他东西吃。
宦:给人当奴仆。
遗:送给。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问为什么,灵辄说:“我给别人当奴仆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尽:全,用作动词,指全部吃掉。
箪:盛饭的圆筐。 食,饭。
橐:一种盛物的袋子。
与为公介:参加,介,铠甲,代指甲士。
倒戟:倒戈。 御:抵御。
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倒转武器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免于祸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就自己逃走了。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 “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第五段
复:返回。
大史:太史,掌纪国家大事的史官。这里指晋国史官董狐。书,写。
竟:同“境”。
讨:讨伐。
贼,弑君的人,指赵穿。
译: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
宣子曰:“呜呼!《诗》曰: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怀:眷恋。 诒:遗留 。 伊,此。
良史:好史官。书法:记事的原则。
隐:隐讳。
受恶:指蒙受弑君的恶名。
赵盾说:“啊!《诗》中说:‘我心里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忧伤。’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 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段落
内容
第一段
以典型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
第二段
赵盾骤谏,招来杀身之祸
第三段
晋灵公设宴,计划在酒席上刺杀赵盾,提弥明战死
第四段
写赵盾救助灵辄,灵辄反戈报恩
第五段
写了晋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为法受恶,身背弑君之名
明确: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以下事情上可以看出来:(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3)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有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来?
明确: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分析三个武士的形象:
鉏麑奉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但当他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杀赵盾是不忠于国家,不杀赵盾是不守诺言,最后选择了自杀。麑的形象是非常有光彩的。他在《左传》中只出场了一次,不到一百字,却让人过目不忘。
1、鉏麑
提弥明在赵盾赴宴后知道了灵公的阴谋,他不是贸然出击,而是首先讲礼法:“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以此作为让赵盾离开的理由,表现出机智的一面。晋灵公不仅没有理睬提弥明所讲的君臣之理,反而唤猛犬去咬赵盾,这再次表现出晋灵公的“不君”。提弥明与猛犬、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
2、提弥明
提弥明:勇猛善战,而且讲究策略。
3、灵辄
灵辄是在提弥明在与甲士们搏斗中出场,他本是灵公的甲士,却反戈一击,救出了赵盾。当赵盾询问恩人姓名时,他只说是“翳桑之饿人”。在灵辄此次出场前,作者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当年赵盾在首阳山救灵辄的一段往事。
灵辄:知恩图报,是非分明。
本文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的故事,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家和董狐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同时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
探究:从《左传》大量引用《诗经》看,《诗经》在春秋时期内政外交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 《左传》中大量引用《诗经》,这些诗,有些见于今本《诗经》,有些则是佚诗。课文中三处引用了《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中前两处分别出自《诗经·大雅·荡》和《诗经·大雅·烝民》,后一处是佚诗。我们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比如《郑伯克段于鄢》中也引用了《诗经·大雅·既醉》中的“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这种例子在《左传》中还有很多。这种引用,并不一定和原文意思完全相符,只要问答双方都能明白就可以了。比如《左传·昭公十六年》。郑国六位大臣给晋国韩起饯行,每人赋《诗》一首。这六首诗均出自《郑风》,有《野有蔓草》《羔裘》等,都是断章取义,韩起也明白对方的意思,一一作答,又答赋《我将》。
孔子非常重视对《诗经》的学习,他曾经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又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可见,《诗经》在当时内政外交上的重要作用。
一、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
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
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
3、赵盾身为臣子,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
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孝子的形象。
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