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难点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一、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中庸》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
《中庸》之所以受到后儒的重视,根本原因是其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从总体上作了系统化的阐述。其深刻而精微的思想内容,它所阐述的一整套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十分切合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
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中庸》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三.《中庸》理论基础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四。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
(1)天道与人道合一
(2)天性与人性合一
(3)理性与情感合一
(4)鬼神与圣人合一
(5)外内合一
五.中庸具体内容
(1)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人就能够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2)三达德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3)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六.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
(2)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3)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三、文本研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遵循着本性叫做道德,圣人修明道德,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本性
遵循
修明
教化
片刻,一会儿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因此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
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
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
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警戒谨慎
在
没有什么比隐秘的地
方更易被发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心是平静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表现都能符合节度,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推行的准则。如果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都能各安其所,万物得以化育了。
表现出来
符合节度
普遍推行的行为准则
达到
安于其位
化育
内容解析
3、什么是中庸(中和)
1、引入,道不可片刻离开
2、提出君子应慎独
什么是道
什么是性
遵循本性做事
天赋禀性特质
怎么慎独
为什么
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三原则之一,也是必由之路。
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
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
4、中庸之道有何作用
大本达道,可使天地
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说:“君子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常常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很少能做到,(这种情况)已经很长时间了。”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推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无能的人根本做不到。没有谁每天不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推行
通“智”
无能
弘扬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说:“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智能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爱了,知道什么是羞耻的,就接近勇敢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修身的方法了;知道修身的方法,就知道治人的方法了;知道治人的方法,就知道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
努力行善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
意动用法以…为子
使动用法使…来
优待
常规
亲族
体谅
安抚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
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
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加强自身修养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遇事就不会糊涂;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确立
此指糊涂、迷惑
受到劝勉而勤奋努力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
天生真诚的人,不努力就能做到,不用思考
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
的人是圣人。让自己变得真诚的人,选择至善
的道德,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
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道理原则
使真诚、诚恳
努力
符合
坚守不渝
助词无实义
详细地询问
坚持实行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放下、放弃
坚持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即使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这几句重点论述人怎样做到择善并坚守善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属于好学,即上文所说的“好学近乎知”,属于“知”的层面;笃行即上文所说的“力行”,属于“仁”的层面;“弗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种困知、勉行的态度和精神属于“勇”的层面。“一能之”“十能之”即上文所说的“学而知之”;“百之”“千之”即上文所说的“因而知之”。就其结果而言,“明”在于择善,是“格物致知”的结果;“强”在于“固执”,是“勇”的表现,是“力行”的结果。《中庸》不仅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明确的阶段划分,而且还强调了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肯定了勤奋学习,多下功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学习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由愚钝变聪明、由懦弱变坚强。 这套学习过程论,对中国封建社会学者的治学发生过深远影响,曾引起历代学者的普遍重视,它在中国学习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实现中庸之道的原则是什么?
做到真诚,至诚尽性,“固执之”
为什么?
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怎样才能做到至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不放弃
笨鸟勤飞
四、写法探究
《大学》和《中庸》中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中庸》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新华词典》)
五、深化拓展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
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呢?”
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其本质是坏的。
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落。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
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
“中庸”
适当 平衡 和谐
精神实质
过犹不及
和而不同
是非分明
4.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过犹不及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周而不比
事君数,斯辱矣
和而不同
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说过:“质(朴实)胜文(文雅)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说:做人如果朴实胜于文雅,便失之粗野;如果文雅胜于朴实,则显得欠缺诚心;
两者调谐适匀,互补其不足,方可成为君子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
“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家和万事兴(家庭)
和衷共济(事业)
和气生财(生意)
政通人和(政治)
协和万邦(外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5.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概括说明中华文化之 “和”。
青春,
绚烂却会迷惘
选择,
舍弃也是得到
成功,
就在不远前方
未来,
一定风光无限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