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
学习目标
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预习案
自学步骤:
1、读——诵读一遍。 2、译——逐句翻译,不懂的字词留下记号。
3、悟——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地写下你对这一章节的理解,再联系生活与阅读体验,感悟其精髓。
4、背——尝试背下感悟最深的章节。
一、知识准备
1、老子简介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今河南鹿邑)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世界文化名人。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2、《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要求统治者无事、无欲、好静,顺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为,让天下百姓也复归于“朴”“静”,像婴孩一般无知无欲。老子反对战争。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还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可以说是他对当时动辄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的劝告。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老子反对提倡“仁义”和“礼”,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因为在他看来,“仁义”并不是人的天性中本来具有的东西,而“礼”则完全是外在的虚文,以助人作伪。和“无为”思想相适应,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老子也强调柔弱、谦下、自足、不争,认为唯有这样才能全身远害。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出生的传说
据传,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①道( 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言说,说出 ),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道( 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
②名(名称,称呼)可名(叫出 ),非常名(名称,称呼)。
?名:命名
道,(如果)能过说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够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道
“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无声啊,又无形!它永远不依靠外在的力量,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作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叫做“道”,勉强给它起名叫做“大”。大成为逝去,逝去成为辽远,辽远又返转还原。)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它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故:相当于后世的发语词“夫”,无义。
欲以(之)观其妙:本句省略代词“之”,代“常无”。妙:形容词作名词,微妙的地方。
徼:边界,极限。
玄:深远,指的是宇宙最博大精深的道理。
众妙:一切奥妙。
门:门径。
玄
老子主张的“道”具有怎样的特性?
分 析
道具有“不可言说性”
道是“有”和“无”的统一
道:众妙之门
第一章内容概括
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在这里“道”是指自然法则,是自然规律,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无”和“有”是用来指称“道”的。“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含着无限的“有”。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之:放在句中,调谐音节,无实在意义。斯:则,就。
恶:指丑。 故:所以。
相倾:相向、相对。
声:简单的发音。 音:声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组织和节奏就叫音。和(hè):应和。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有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谐和,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是以:因此,所以。
处无为之事:指顺应自然的规律来做事,不刻意去做。
行不言之教:顺应自然施行教化,不强行制定违背自然规律的指令。 作:生长、兴起。 始:创始,倡导。有:占有。
为而不恃:为:做;恃:依仗。指做了好事而不自认为有功
居:居功。去:失去。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事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的发展),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不会失去。
理解: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意思: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乃至转化的例子,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在古代中国的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老子一样,深刻而系统地揭示出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不仅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而且,还能够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正是这种转化,使人类能够在“无为”中“有为”。比如,如果人们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认定和追求,也就不会产生对丑恶现象的唾弃;当你还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悦中时,或许一场灾祸或不幸正悄悄临近。这种“为”,与其说是要求人类在行动上顺应天道自然,不如说是要求我们对于天道自然保持一种敬畏的心态,在敬畏、理解中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求得自身的宁静和通达。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才会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 ,百姓才能回到孝慈。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学问,没有忧愁。
绝、弃:弃绝,废弃。圣:通达,聪明。复:回复,回归。
以为:作为。文:原则。不足:不够。属:依从。见:显露、表现。 素:未染色的丝。引申为纯朴。少:形容词用作动词,减少。
绝学:古今异义词,古义:抛弃学问;今义:①失传的学问,②高明而独到的学问。
理解:在这一章中,老子主张摈弃知识、智慧,摈弃仁义等道德规范。他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因为“智慧”等往往成了人们雕饰言行乃至弄虚作假以博取功名富贵的手段。同时,在老子看来,对百姓“仁”也不必要,因为“仁”必然会干涉百姓的生活,国家就不得安宁了。“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是因为人的天性就讲孝慈,所以不讲仁义,百姓自然就能回到上慈下孝。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实际上是强调“无欲”,治国者无欲,不积聚奇巧器物,百姓见不着,就不会产生“欲”了,盗窃等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在老子看来,是在位者自己的贪欲引来了盗贼。
在这章里,“圣”“智”和“绝学”相对,与“巧”“利”相对的是“少私寡欲”,与“仁”“义”相对的是“素”“朴”:前者是社会的祸害,后者是救世的良方。
《老子》第十九章中提出了怎样的改造社会的主张?你如何看待这一主张?
(1)老子主张摒弃知识、智慧、仁义等道德规范。因为“智慧”等往往成了人们雕饰言行乃至弄虚作假以博取功名富贵的手段;同时,在老子看来,对百姓“仁”也不必要,因为“仁”必然会干涉百姓的生活。
(2)在位者自己的贪欲引来了盗贼。“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实际上是强调“无欲”,治国者无欲,不积聚奇巧器物,百姓见不着,就不会产生“欲”了,盗窃等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3)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无为无执,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老子的主张显然是片面的。时代要前进,社会要发展,人类聪明才智总要提高,这是主流。当然,聪明才智在某些人物身上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从自私自利到智慧犯罪,但这绝不是知识、智慧本身的罪过。老子关心并希望社会稳定,希望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有积极作用,但作为给社会开出的药方,却是错误的。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于水:即“天下莫于水柔弱”,状语后置句。莫,没有什么,代词。
莫之能胜:即“莫能胜之”,为宾语前置句。
无以:没有用来……的。
易:改变。
是以:因此、所以。
受:承担、承受。
垢:耻辱。
是:这样,代词。
谓:称作。 不祥:灾祸。 若:像。
译文: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
汉代刘向《说苑·敬慎》上记载:春秋时期,中国教育家常枞(zōng)弥留之际,他的学生老聃(即老子)前来探望,并讨遗教。常枞“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枞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枞曰:‘噫,是已!天下之事尽矣,何以复语子哉!’”常枞以刚齿比柔舌先亡的事实,启发老子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结论。
七十八章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治国的“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我们“圣人”谦卑治国。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水的特性:
弱能胜强、柔能克刚
理解: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老子》第七十八章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对“社稷主”“天下王”提出了什么要求?
(1)以水虽柔弱却能攻坚强为例,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胜刚的道理。
(2)对“社稷主”“天下王”提出了“受国之垢”“受国不祥”的要求。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章
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小。
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少。
什伯之器:各式各样的器具。一说,兵器。
重: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徙:迁移。虽:虽然。舆:车。陈:陈列,引申为“使用”。
结绳:古代没有文字,用结绳的办法记录事情、传递信息。
甘、美、安、乐: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甘、使……美、使……安、使……乐。
译文:
国土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地方去陈列。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适,过得习惯。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
理解
“小国寡民”——最理想的的社会
无为而治” ——治国方略
人们顺天任势,自然无为,不谋于占有,不为于“益生”,无互相攀比的观念,知足知止,不为“人为”的欲望而奔波,没有因贪婪而产生的追求,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夺,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理想的境界。
理解: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你是如何看待老子在第八十章中表达的“小国寡民”思想的?
(1)有积极的方面。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出发点在于追求淳朴的民风。他向往一种美好的境界:没有军队和战争,没有贵族和国王,社会有条有理,大家都平等自由。这种思想显然有着积极的因素。
(2)有消极的方面。要求社会退回“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求人们“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显然是荒唐可笑的。这种思想反映了没落贵族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洪流和新生事物面前消极退缩的心情。
《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
有无相生 前后相随 绝圣弃智 见素抱朴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②格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II、积累名言(选择六句《老子》摘录并背诵,5分钟)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9、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6、知足之足,常足矣。
1.文言知识积累
A.读音:
观其徼(jiào)
音声相和(hè)
不恃(shì) 受国之垢(ɡòu)
虽有舟舆(yú) 社稷(jì)
1.文言知识积累
A.读音:
观其徼( )
音声相和( )
不恃( ) 受国之垢( )
虽有舟舆( ) 社稷( )
B.重点字词解释
①道( )可道( ),非常( )道( )。
②名( )可名( ),非常名()。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
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
B.重点字词解释
①道( 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言说,说出 ),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道( 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
②名(名称,称呼)可名(叫出 ),非常名(名称,称呼)。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把(它)作为 )
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即使 )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都是使动用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检查预习
1、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抱:怀抱
B、道可道,非常道 常:永恒的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文:文字
D、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居:居住
B (A 抱 持守 C 法律条文,原则 D 占有)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无,名天地之始
B、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涉
D、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B 两个“虽”都作“即使”(A 第一个“之”主谓间,取消独立性,第二个“之”为助词,“的”;C 第一个“而”表示转折,第二个“而”表示因果;D 第一个“为”是动词,做,第二个“为”是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 无,名天地之始
B、天下莫柔弱于水 仕宦于台阁
C、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前者是宾语前置句,后者是否定陈述句(A 均为判断句 B 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D 均为定语后置句)
4、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道可道,非常道
B、名可名,非常名
C、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D、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C
5、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或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B、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C、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
D、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 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
A(B 此句并非消极,而是主张个人要消除掉私欲;C 绝对化的表述 D 这种主张是一种倒退,不能使国家发展)
6、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连贯的一段话。 ( )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 ?)?;杨朱的贵我人格,(????)?;孟子的大丈夫人格,(????)?;荀子的君子式人格,(????)?;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1)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2)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3)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4)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③④①②
二、课内重点句子翻译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莫柔于水”“莫能胜之”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超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2.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见素抱朴”“绝学’
表现单纯、持守朴素,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有”“为”“恃”“居”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为己有)。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甘”“美”“安”“乐”
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三、归纳各章的内容要点。
第二章: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
第十九章:具体陈述老子的治国主张,主张摒弃知识、智慧、摒弃仁义等道德规范。
第七十八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其本质上也是强调“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即“受国之垢”,“受国不祥”。
第八十章:老子描述了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
探究案
四、合作探究
1、本章全面阐述“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措施是什么?。你怎么评价他的理想和措施?
明确:总的措施是:弃用各种器具,让百姓安土重迁。
具体做法是:不用船车,使百姓出行困难;不用武器,避免战争;不用文字,把事情简单化,让百姓无忧无虑,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与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有关。回到远古并永远停滞,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2、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
(课堂组织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明确:无为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悖论”:人有思虑,有知识,有情欲,有作为,都是自然而然的,“有为”,本就是人类生活之必然趋势,而故意去思虑,去知识,去情欲,去作为,实在违反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去“人为”以返回“自然”,却正是最大的“不自然”。道家的思想,对过去国人生活的萎靡不振,实应负一定的责任。
但是道家教人不以得失祸福毁誉穷达害心,脱除名利思想,依此修养,实可以得到一种精神的解脱。道家教人不要过分地伤毁自然,保养自己的精力,不胡乱地消耗,实在可以拯救社会的弊端。同时,道家在政治上极力反对干涉,反对专制,反对分等级,实在是有它的重要意义。
1.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老子所说的“圣人”分别是怎样的人呢?
孔子和老子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楷模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有德、有仁,能够克己复礼、奋发有为。
《老子》中为我们描述的圣人,无辨、无争,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不去妄为。
2.孔子、老子为什么树立“君子”“圣人”这样的楷模?那么我们就先要看看孔子、老子生活在怎样的时代?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2.儒道主张的异同
(1)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主张是“无为而治”
(2)孔子:道德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
——林语堂
儒家思想——粮店
道家思想——药店
1.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王国势力膨胀,汉景帝至汉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后期,实行刺史制,加强对诸侯和地方高官的监察,东汉末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
2.唐朝中后期,地方军镇节使越设越多,权力增长,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前者采取强制剥夺的办法;后者主张渐进的缓和的办法。前者使矛盾迅速激化,引发七国之乱;后者达到了削弱王国,使之无力对抗中央的目的。
4.不正确。七国之乱是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斗争,是王国问题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削藩”还是“推恩”,都触及诸侯王的利益,必定引其反抗。王国问题解决的主要条件,一是景帝的举措得当,二是汉武帝统治时的强盛。如果没有上述举措,单靠“推恩”是不会奏效的。
5.书院重视术交流和论辩,提倡独立研讨,课程也较灵活,允许各有侧重,发挥专长,而且师生关系比较融洽。
6.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感谢聆听,欢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