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省中考科学复习第3课时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课件 59+19张ppt 2份word)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浙江省中考科学复习第3课时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课件 59+19张ppt 2份word)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3-10 08:13:12

文档简介

一、生物与环境
考点1 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
1.种群
(1)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____________的总和。
(2)种群是由同种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并不是许多个体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定特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种群的这些特征密切相关。
2.群落
(1)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____________的总和,简称群落。
(2)一个区域内有一个群落。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在群落中,____________起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3)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____________的总和;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4)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群落和种群有大有小,其大小由区域性和人们观察与研究的需要而定。
(5)群落和种群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联系:群落由不同种群构成,包含多个种群。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的集合体。
考点2 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1.适应性:生物只有____________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各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长期____________的结果。形态和结构与____________的适应(如:小肠的结构);形态和结构与____________(环境)的适应(如:枯叶蝶)。
2.几种典型适应的实例:如植物的向光性、仙人掌的叶刺等是对单侧光和干旱等环境的适应;动物的保护色、拟态等既有利于躲避敌害,又有利于捕捉食物,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3.适应的相对性:适应的相对性表现在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久性的。当环境条件出现较大的变化时,适应就变成了不适应,有时还成为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因素。
1.(2019·宁波)2019年宁波市着力打造“一路一花,一路一品”,计划建成多条特色花卉景观大道。如图是以月季为主要观赏花卉的丽园北路美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月季是被子植物
B.花是月季的生殖器官
C.嫁接可以使同一株月季上开不同颜色的花
D.丽园北路上的所有月季是一个生物群落
2.(2020·海南)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哪项描述与其他三项不同(  )
A.仙人掌叶特化为刺    
B.竹节虫与竹枝相似
C.蚯蚓改良土壤    
D.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二、生态系统、生物圈
考点3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结构及功能
1.概念:一定区域内____________和它生活的环境中的    一起,组成了生态系统。它与群落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包括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阳光、大气、水、土壤、温度等。
(2)生物成分
____________: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
____________: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____________: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腐生动物等。
3.功能
(1)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叫____________。
(2)由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____________。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流通的渠道;食物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能量流动的方向,食物链____________,传递到终极消费者的能量越多;食物链一般从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也不包括分解者。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考点4 理解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现象和意义
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____________,具有比较稳定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在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这种调节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成分越____________,生物种类    ,自动调节能力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稳定性越低。
2.生态平衡的破坏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____________(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和____________(如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等),同时人为因素可以强化自然因素。
考点5 应用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人们定期给农田除草是主动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使之流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
考点6 知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它包括了地球上的____________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3.(2020·绍兴)为处理污水、改善水质,许多河道内放置了水生植物漂浮平台——生态浮岛。浮岛按种植植物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单种植物型浮岛和混合植物型浮岛。如图所示为某浮岛示意图。
(1)写出该生态浮岛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单种植物型浮岛相比,混合植物型浮岛的稳定性更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9·金华)科幻影片《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影片中有片断被质疑,用飞船运载人类进行几千年的流浪过程中,无法长期维持生态平衡。其实早在1991年,科学家就利用封闭建筑(如图)进行了一个“生物圈2号”实验。在占地面积1.3平方千米的该建筑中,志愿者们很快就遇到了农作物产粮不足、氧气浓度下降、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等问题,而使这一实验失败。请回答:
(1)地球上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____________。
(2)“生物圈2号”这个密闭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可看成一个____________,该系统中氧气浓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该系统成分单纯,生物种类少,自动调节能力________。
三、人类与生态环境
考点7 了解自然环境的人口承载量,认识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
1.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过度消耗生物圈的资源,会产生资源与能源问题;地球变成一个大垃圾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启示:自然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必须符合生态规律。
考点8 列举我国生物保护与自然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保护自然的意义:人类要改造自然,更要保护自然。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使生物圈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2.措施:植树造林、设立自然保护区、立法保护生物资源等等。
5.(2020·金华、丽水)经过几年的“五水共治”,婺江水清岸绿,鱼虾回归,白鹭点点。生态治理的成效与河道增氧曝气机(如图)的使用是分不开的。增氧曝气机通过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净化,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水体中的好氧微生物属于________。
(2)婺江岸边和水里生活着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这里所有的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
(3)白鹭主要以水中的小鱼等动物为食,小鱼以水生植物等生物为食。请据此写出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河道曝气机增氧,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能够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提高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
高频点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例1 (2020·海南)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体现温度对生物影响的是(  )
A.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D.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1.如图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和生活在非洲的大耳狐,导致它们耳朵大小差别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
A.阳光    B.水    C.温度    D.空气
高频点2 食物链、食物网
★例2 (2020·东营)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包含的食物链为树→虫→鸟→细菌和真菌
B.树、虫、鸟、细菌和真菌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C.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
D.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
2.如图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
(1)图中,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除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还缺少____________。
(2)该食物网中最短的食物链为____________。
高频点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3 (2019·新疆)假定在一个由草、兔和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把狐消灭了,则表示兔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是(  )
3.(2019·绍兴)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危害农作物的昆虫,目前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已造成一定灾情。
(1)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以用来防治草地贪夜蛾,这两种生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为一种防治方法:将草地贪夜蛾爱吃的草种在农作物(如玉米)的四周,并释放捕食蝽去捕食草地贪夜蛾,进而降低灾情。请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
(3)草地贪夜蛾对农田生态系统会造成毁灭性破坏,而对森林生态系统却影响相对较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____________就越弱。
【提醒】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及生物富集现象和食物链的正确书写是解题的关键。
★例4 (2018·东营)如图依次表示4个不同生态系统的有关数据或关系。①表示各营养级重金属富集后的积累量,②表示各营养级有机物含量,③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④表示能量金字塔。以下据图所绘的食物链,正确的是(  )
A.图①:丙→甲→乙→丁    
B.图②:丙→乙→甲→丁
C.图③:丁→甲→乙→丙    D.图④:戊→乙→丙→甲→丁
【提醒】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
★例5 (2019·海南)图中的甲是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关系示意图,乙是因某种原因导致在该食物网中三种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相对含量的直方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乙中的c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草
B.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必须保护好b,把a全部杀掉
C.图甲中生理过程②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D.在生理过程④中,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例6 (2020·宁波)鲸落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科学家研究深海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依据。2020年4月2日,中科院“探索一号”科考船在南海深海处首次发现一个长约3米的鲸落(如图)。从鲸死亡,尸体开始下沉到鲸落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移动清道夫阶段:在鲸尸下沉至海底的过程中,鲨鱼等生物以鲸尸中的上皮组织、________组织、部分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为食。
(2)机会主义者阶段:一些无脊椎动物以海底的鲸尸作为栖居地,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繁殖,同时这些栖居者也在啃食残余鲸尸,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________。
(3)化能自养阶段:大量厌氧细菌进入鲸骨,分解其中的有机物,产生硫化氢。化能自养细菌利用硫化氢中的化学能进行生长繁殖,而与化能自养细菌共生的生物也因此有了能量补充。
(4)礁岩阶段:当残余鲸骨中的有机物质被消耗殆尽后,鲸骨的矿物遗骸会化为礁岩,居于其上的所有生物和________构成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1.(2020·乐山)“3.29西昌木里森林火灾”令人痛惜,究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燥和大量的枯枝败叶堆积。枯枝败叶堆积未被分解,是因为生态系统中哪种角色没有扮演好(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2.(2019·嘉兴)目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由“有条件生育二孩”调整为“全面二孩”,这一调整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人口(  )
A.数量太少    
B.性别比例失调
C.死亡率太高    
D.年龄结构不合理
3.(2020·海南)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②→③→⑤构成一条食物链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于①
C.④体内富集毒素最多
D.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4.(2020·成都)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
B.生产者的能量不能流向分解者
C.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
D.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
5.(2019·新疆)在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某重金属含量如下表所示,则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生物体
A
B
C
D
E
某重金属浓度/ppm
0.05
7
0.51
58
0.39
A.A→E→C→B→D    B.D→B→C→E→A
C.    D.
6.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几种生物的关系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能→水稻→蝗虫→蛙”是一条食物链
B.图中所有生物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图中的蝗虫和田鼠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D.生物难以分解的物质在蝗虫体内积累最多
7.(2019·湖州)湖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称。湖州人创造了“桑基鱼塘”的生态工程,通过桑叶养蚕、蚕粪养鱼、塘泥肥地等农作方式,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
(1)蚕和鱼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把蚕粪作为养殖鱼类的食料,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9·陕西)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除了非生物部分和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外,还应有____________,缺少它们,地球上的动植物尸体将堆积如山。
(2)请据图完成食物链:________→鼠→蛇。该图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由图可知,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____________沿着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能力。这种能力使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维持相对稳定。
9.(2020·台州)春暖花开、燕雁北飞,秋寒叶落、燕雁南归。人们通常认为候鸟的迁徙与气温变化有关。据加拿大洛文教授14年的观察记录,有一种候鸟黄脚鹬,每年长途跋涉1.6万公里来往于北美洲的加拿大和南美洲之间,总是固定于5月26~29日在加拿大首次产蛋。根据上述现象,洛文教授认为气温不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他在1924年9月捕获了若干只某种候鸟,分两组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如表。
所捕候鸟的处理
3个月后放飞的所捕候鸟情况
第一组
置于日照时间逐渐缩短的自然环境中
留在原地
第二组
置于日光灯下,用灯光模拟日照,并一天天延长光照时间
多数往相同方向飞
洛文教授根据黄脚鹬的首次产蛋日期都是在每年的5月26~29日,推测气温不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因为每年同期的气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洛文教授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洛文教授根据此实验就对候鸟的迁徙原因下结论,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3课时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课前预热
考点1 1.(1)同种生物个体 (2)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2.(1)所有生物种群 (2)植物 (3)所有植物
考点2 1.适应 自然选择 功能 生活方式
【考点真题】1.D 2.C
考点3 1.生物群落 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2.(1)物质 能量 (2)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3.(1)食物链 (2)食物网
(3)物质 能量 越短 (4)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考点4 1.(1)相对稳定 食物链 食物网 相对稳定 (2)自动调节能力 复杂 越多 越强 2.(2)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考点6 1.生物圈 全部生物
【考点真题】3.(1)水生植物→食草昆虫→青蛙(合理即可) 
(2)分解者 (3)成分复杂,生物种类多,自动调节能力强 
4.(1)太阳(或太阳能) (2)群落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少于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 (3)弱
【考点真题】5.(1)分解者 (2)群落(或生物群落) (3)水生植物→小鱼→白鹭 (4)自动调节
课堂突破
例1 D 例2 D 例3 D 例4 B 例5 B 例6 (1)肌肉
(2)影响环境 (3)非生物
【变式拓展】
1.C 2.(1)分解者 (2)浮游植物→鱼b→鱼c 3.(1)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2)草→草地贪夜蛾→捕食蝽(合理即可) (3)自动调节能力
校内作业
1.C 2.D 3.A 4.B 5.D 6.C 7.(1)消费者 (2)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鱼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提高能量利用率等) 
8.(1)分解者 (2)草 4 物质和能量 (3)自动调节 9.(1)变化的(或不固定的等,合理即可) (2)日照时间的长短变化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 (3)不合理,只进行了一种候鸟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共59张PPT)
第一篇 生命科学
第3课时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一、生物与环境
考点1 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
1.种群
(1)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_____________的总和。
(2)种群是由同种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并不是许多个体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定特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种群的这些特征密切相关。
同种生物个体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2.群落
(1)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_____________的总和,简称群落。
(2)一个区域内有一个群落。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在群落中,______起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3)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__________的总和;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所有生物种群
植物
所有植物
(4)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群落和种群有大有小,其大小由区域性和人们观察与研究的需要而定。
(5)群落和种群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联系:群落由不同种群构成,包含多个种群。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的集合体。
考点2 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1.适应性:生物只有______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各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长期_________的结果。形态和结构与_______的适应(如:小肠的结构);形态和结构与________(环境)的适应(如:枯叶蝶)。
适应
自然选择
功能
生活方式
2.几种典型适应的实例:如植物的向光性、仙人掌的叶刺等是对单侧光和干旱等环境的适应;动物的保护色、拟态等既有利于躲避敌害,又有利于捕捉食物,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3.适应的相对性:适应的相对性表现在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久性的。当环境条件出现较大的变化时,适应就变成了不适应,有时还成为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因素。
1.(2019·宁波)2019年宁波市着力打造“一路一花,一路一品”,计划建成多条特色花卉景观大道。如图是以月季为主要观赏花卉的丽园北路美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月季是被子植物
B.花是月季的生殖器官
C.嫁接可以使同一株月季上开不同颜色的花
D.丽园北路上的所有月季是一个生物群落
D
2.(2020·海南)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哪项描述与其他三项不同(
)
A.仙人掌叶特化为刺
 B.竹节虫与竹枝相似
C.蚯蚓改良土壤    D.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C
二、生态系统、生物圈
考点3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结构及功能
1.概念:一定区域内_________和它生活的环境中的____________一起,组成了生态系统。它与群落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包括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阳光、大气、水、土壤、温度等。
生物群落
非生物因素
物质
能量
非生物因素
(2)生物成分
________: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
________: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________: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腐生动物等。
3.功能
(1)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叫________。
(2)由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________。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食物链
食物网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_______和_______流通的渠道;食物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能量流动的方向,食物链_______,传递到终极消费者的能量越多;食物链一般从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也不包括分解者。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
,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
是不断循环的。
物质
能量
越短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考点4 理解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现象和意义
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_________,具有比较稳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在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__________。
相对稳定
食物链
食物网
相对稳定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这种调节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成分越________,生物种类________,自动调节能力________,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稳定性越低。
自动调节能力
复杂
越多
越强
2.生态平衡的破坏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_________(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和_________(如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等),同时人为因素可以强化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考点5 应用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人们定期给农田除草是主动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使之流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
考点6 知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它包括了地球上的_________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物圈
全部生物
3.(2020·绍兴)为处理污水、改善水质,许多河道内放置了水生植物漂浮平台——生态浮岛。浮岛按种植植物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单种植物型浮岛和混合植物型浮岛。如图所示为某浮岛示意图。
(1)写出该生态浮岛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
(3)与单种植物型浮岛相比,混合植物型浮岛的稳定性更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食草昆虫→青蛙(合理即可)
分解者
成分复杂,生物种类多,自动调节能力强
4.(2019·金华)科幻影片《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影片中有片断被质疑,用飞船运载人类进行几千年的流浪过程中,无法长期维持生态平衡。其实早在1991年,科学家就利用封闭建筑(如图)进行了一个“生物圈2号”实验。在占地面积1.3平方千米的该建筑中,志愿者们很快就遇到了农作物产粮不足、氧气浓度下降、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等问题,而使这一实验失败。请回答:
(1)地球上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________________。
(2)“生物圈2号”这个密闭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可看成一个______,该系统中氧气浓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该系统成分单纯,生物种类少,自动调节能力____。
太阳(或太阳能)
群落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少于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

三、人类与生态环境
考点7 了解自然环境的人口承载量,认识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
1.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过度消耗生物圈的资源,会产生资源与能源问题;地球变成一个大垃圾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启示:自然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必须符合生态规律。
考点8 列举我国生物保护与自然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保护自然的意义:人类要改造自然,更要保护自然。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使生物圈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2.措施:植树造林、设立自然保护区、立法保护生物资源等等。
5.(2020·金华、丽水)经过几年的“五水共治”,婺江水清岸绿,鱼虾回归,白鹭点点。生态治理的成效与河道增氧曝气机(如图)的使用是分不开的。增氧曝气机通过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净化,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水体中的好氧微生物属于________。
(2)婺江岸边和水里生活着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这里所有的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鹭主要以水中的小鱼等动物为食,小鱼以水生植物等生物为食。请据此写出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河道曝气机增氧,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能够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提高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能力。
分解者
群落(或生物群落)
水生植物→小鱼→白鹭
自动调节
★例1 (2020·海南)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体现温度对生物影响的是(
)
A.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D.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D
高频点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例1 D 【解析】A.“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橘喜欢生长在温度较高的南方如淮南,若在温度较低的北方种植,橘的品质就不好,主要是因为北方温度较低,温度是影响橘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A不符合题意;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得晚,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气温,B不符合题意;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D.“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长需要水分和光照,D符合题意。故选D。
1.如图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和生活在非洲的大耳狐,导致它们耳朵大小差别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
A.阳光  
B.水   C.温度   D.空气
C
★例2 (2020·东营)如图为某生态系
统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包含的食物链为树→虫→鸟→细菌和真菌
B.树、虫、鸟、细菌和真菌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C.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
D.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
D
高频点2 食物链、食物网
例2 D 【解析】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树→虫→鸟,A错误;B.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树、虫、鸟、细菌和真菌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要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部分,B错误;C.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D正确。故选D。
2.如图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
(1)图中,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除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还缺少________。
(2)该食物网中最短的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
浮游植物→鱼b→鱼c
分解者
高频点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3 (2019·新疆)假定在一个由草、兔和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把狐消灭了,则表示兔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是(
)
D
3.(2019·绍兴)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危害农作物的昆虫,目前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已造成一定灾情。
(1)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以用来防治草地贪夜蛾,这两种生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2)如图所示为一种防治方法:将草地贪夜蛾爱吃的草种在农作物(如玉米)的四周,并释放捕食蝽去捕食草地贪夜蛾,进而降低灾情。请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地贪夜蛾对农田生态系统会造成毁灭性破坏,而对森林生态系统却影响相对较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_______________就越弱。
草→草地贪夜蛾→捕食蝽(合理即可)
自动调节能力
★例4 (2018·东营)如图依次表示4个不同生态系统的有关数据或关系。①表示各营养级重金属富集后的积累量,②表示各营养级有机物含量,③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④表示能量金字塔。以下据图所绘的食物链,正确的是(
)
B
【提醒】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及生物富集
现象和食物链的正确书写是解题的关键。
A
.图①:丙→甲→乙→丁
B.图②:丙→乙→甲→丁
C.图③:丁→甲→乙→丙
D.图④:戊→乙→丙→甲→丁
例4 B 【解析】A.①表示各营养级重金属富集后的积累量,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图①中食物链为:丁→乙→甲→丙,A错误;B.②表示各营养级有机物含量,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别越低有机物的总量越多,所以②中食物链为:丙→乙→甲→丁,B正确;
C.③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由图可知:丁为生产者,甲、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所以③中食物链为:丁→甲→乙或丁→乙,C错误;D.④表示能量金字塔,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所以营养级别越高,能量总量越少,故食物链为:戊→乙→甲→丁或戊→丙→甲→丁,D错误。故选B。
★例5 (2019·海南)图中的甲是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关系示意图,乙是因某种原因导致在该食物网中三种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相对含量的直方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B
【提醒】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
A.图乙中的c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草
B.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必须保护好b,把a全部杀掉
C.图甲中生理过程②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D.在生理过程④中,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例5 B 【解析】A.图甲中食物链为:草→羊→狼,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增加,所以图乙中食物链为:c→b→a,因此图乙中的c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草,A正确;B.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保护b羊而把a狼全部杀掉,会破坏生态平衡,B错误;C.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把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实现了从无机环境到有机环境的物质循环,
图甲中的②是光合作用,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C正确;D.在生理过程④中,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将枯枝落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D正确。故选B。
★例6 (2020·宁波)鲸落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科学家研究深海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依据。2020年4月2日,中科院“探索一号”科考船在南海深海处首次发现一个长约3米的鲸落(如图)。
从鲸死亡,尸体开始下沉到鲸落
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移动清道夫阶段:在鲸尸下沉至海底的过程中,鲨鱼等生物以鲸尸中的上皮组织、_______组织、部分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为食。
(2)机会主义者阶段:一些无脊椎动物以海底的鲸尸作为栖居地,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繁殖,同时这些栖居者也在啃食残余鲸尸,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__________。
影响环境
肌肉
(3)化能自养阶段:大量厌氧细菌进入鲸骨,分解其中的有机物,产生硫化氢。化能自养细菌利用硫化氢中的化学能进行生长繁殖,而与化能自养细菌共生的生物也因此有了能量补充。
(4)礁岩阶段:当残余鲸骨中的有机物质被消耗殆尽后,鲸骨的矿物遗骸会化为礁岩,居于其上的所有生物和________构成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非生物
例6 (1)肌肉 (2)影响环境 (3)非生物 
【解析】(1)鲸属于动物,具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一些无脊椎动物以海底的鲸尸作为栖居地,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繁殖,同时这些栖居者也在啃食残余鲸尸,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即当残余鲸骨中的有机物质被消耗殆尽后,鲸骨的矿物遗骸会化为礁岩,居于其上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构成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友情提示:本栏目建议午休时间完成)
1.(2020·乐山)“3.29西昌木里森林火灾”令人痛惜,究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燥和大量的枯枝败叶堆积。枯枝败叶堆积未被分解,是因为生态系统中哪种角色没有扮演好(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C
2.(2019·嘉兴)目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由“有条件生育二孩”调整为“全面二孩”,这一调整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人口(
)
A.数量太少    
B.性别比例失调
C.死亡率太高    D.年龄结构不合理
D
3.(2020·海南)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②→③→⑤构成一条食物链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于①
C.④体内富集毒素最多
D.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A
第3题图
4.(2020·成都)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
B.生产者的能量不能流向分解者
C.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
D.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
B
5.(2019·新疆)在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某重金属含量如下表所示,则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D
生物体
A
B
C
D
E
某重金属浓度/ppm
0.05
7
0.51
58
0.39
A.A→E→C→B→D
B.D→B→C→E→A
C.
D.
6.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几种生物的关系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能→水稻→蝗虫→蛙”是一条食物链
B.图中所有生物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图中的蝗虫和田鼠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D.生物难以分解的物质在蝗虫体内积累最多
C
第6题图
7.(2019·湖州)湖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称。湖州人创造了“桑基鱼塘”的生态工程,通过桑叶养蚕、蚕粪养鱼、塘泥肥地等农作方式,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
(1)蚕和鱼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把蚕粪作为养殖鱼类的食料,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费者
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鱼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提高能量利用率等)
8.(2019·陕西)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除了非生物部分和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外,还应有________,缺少它们,地球上的动植物尸体将堆积如山。
分解者
(2)请据图完成食物链:____→鼠→蛇。该图中共有____条食物链。由图可知,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____________沿着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能力。这种能力使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维持相对稳定。

4
物质和能量
自动调节
9.(2020·台州)春暖花开、燕雁北飞,秋寒叶落、燕雁南归。人们通常认为候鸟的迁徙与气温变化有关。据加拿大洛文教授14年的观察记录,有一种候鸟黄脚鹬,每年长途跋涉1.6万公里来往于北美洲的加拿大和南美洲之间,总是固定于5月26~29日在加拿大首次产蛋。根据上述现象,洛文教授认为气温不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他在1924年9月捕获了若干只某种候鸟,分两组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如表。
?
所捕候鸟的处理
3个月后放飞的所捕候鸟情况
第一组
置于日照时间逐渐缩短的自然环境中
留在原地
第二组
置于日光灯下,用灯光模拟日照,并一天天延长光照时间
多数往相同方向飞
(1)洛文教授根据黄脚鹬的首次产蛋日期都是在每年的5月26~29日,推测气温不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因为每年同期的气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洛文教授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的猜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洛文教授根据此实验就对候鸟的迁徙原因下结论,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的(或不固定的等,合理即可)
日照时间的长短变化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
不合理,只进行了一种候鸟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共19张PPT)第3课时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1.(2020·开封)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B.缺少生产者
C.没有消费者    
D.分解者很少
2.(2019·巴中)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  )
A.循环往复    
B.逐级递减    
C.单向循环    
D.双向循环
3.(2019·广州)人类只在部分地区使用农药DDT,但曾在南极企鹅的血液中检测出DDT成分。此现象说明(  )
A.DDT挥发性极强
B.考察队把DDT带到了南极
C.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D.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
4.(2019·随州)下列有关生物和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生产者只能是绿色植物,它们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C.“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一俗语所代表的食物链是“虾米→小鱼→大鱼”,食物链的起点可以不是生产者
D.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人有责
5.(2020·随州)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牵动着人们的情感,人们又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花草树木,谱写出了许多名篇佳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花草树木”和“人”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的角色是(  )
A.非生物因素、生产者    B.生产者、消费者
C.非生物因素、消费者    D.消费者、分解者
6.(2020·郴州)在一生态系统中,能构成食物链的4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大致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能量的最终来源是②
B.“②→①→④→③”可以表示一条食物链
C.当①的数量大量减少时,短期内对④没有直接影响
D.如果有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那么③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少
7.(2020·衡阳)在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某重金属含量如下表所示:
生物体
A
B
C
D
E
某重金属
浓度/ppm
0.05
7
0.51
58
0.39
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A.表中生物可构成一条食物链为:D→B→C→E→A
B.表中生物A是消费者
C.表中生物C与E是竞争关系
D.表中生物D的数量最多
8.(2019·太原)如图是自然界中的某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依次是(  )
A.真菌和细菌、植物、动物    
B.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
C.真菌和细菌、动物、植物    
D.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
9.(2020·开封)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B.该生态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草→小鱼→细菌
C.若河水被污染,一段时间后小鱼体内污染物含量最多
D.该生态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
★10.(2019·盐城)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关系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该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存在着食物关系的四种生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A→B→C→D
C.若某种有毒物质进入乙后,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D
D.从功能上看,图中丙所示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1.如图,曲线a、b、c与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可组成一条食物链的三种生物相对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a是生产者,则c是分解者
B.这条食物链可以写成a→b→c
C.若b灭绝,则c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
D.该生态系统由a、b、c及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
12.(2020·达州)图1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关系图,图2表示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共有3条食物链
B.图1中所示的所有组成成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则图2中的甲代表图1中的蛇
D.即使该生态系统气候适宜、草木繁茂,鼠的数量也不会无限增加,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3.(2019·福建)如图表示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模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为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是丙中三种生物。据图回答:
(1)若“玉米→田鼠→蛇→猫头鹰”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则玉米是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丙中的[____](填字母)代表蛇。
(2)图中C和B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和________关系。从理论上分析,若大量捕杀A,一定时间内B的数量先________后趋于稳定。
(3)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少,其自动调节能力________。
14.(2020·衢州)2020年2月,一场历史罕见的由沙漠蝗虫引起的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
(1)某地区的所有沙漠蝗虫属于一个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如图,蝗虫具有以绿色和褐色为主的保护色,咀嚼式口器,活动、繁殖能力强等特征。这些适应环境的特征是长期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资料显示: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繁衍;②鸟类、螳螂、蛙等生物是蝗虫的天敌。根据以上两项资料分别提出一条防治蝗灾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020·湖州)右图是我市一个乡村庭院生态系统的模式图。
(1)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鸡、猪、蔬菜中的________________。
(2)甲烷杆菌属于__________(填生态系统的一种成分),它能将粪和残余的茎叶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甲烷(沼气的主要成分)等物质。
(3)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______________(填一种生理过程)和扩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元素转移到无机环境中。
16.(2020·嘉兴)近年来,我省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打造美丽乡村的突破口,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如图是某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构建的庭院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简图。
(1)在庭院生态系统中,方框内A代表的是________。该生态系统之所以能提高经济效益,是由于沼气池中微生物的发酵,能把一些废弃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加以利用。
(2)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做好垃圾分类。目前生活垃圾基本上分为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四类,其中________________可以投入沼气池用于发酵生产沼气。
(3)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可以通过________条食物链流入鱼中。该生态系统结构简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3课时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1.D 2.B 3.D 4.D 5.B 6.B 7.C 8.D 9.B 10.B 11.C 12.B
13.(1)甲 B (2)竞争 减少 (3)弱
14.(1)种群 (2)自然选择或进化 (3)①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螳螂、蛙等);利用蝗虫的天敌进行防治
15.(1)糖类、蛋白质、脂肪 (2)分解者 (3)呼吸作用
16.(1)人 (2)厨余垃圾 (3)4 分解者
同课章节目录